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她穿越后,三国群雄有了世界地图 > 第405章 白如雪,软如绵,上品好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05章 白如雪,软如绵,上品好盐

自古以来,华夏就有着漫长的海岸线。

诸葛亮和贾诩不仅划分出了食盐的十大销售区域,还划分出了相应的十大盐区。

并且采取就近原则,尽量让盐区靠近销售区域。

比如,销售区域在南方、西方的,盐区便划在江苏长江以北的黄海沿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淮盐场,又叫苏北盐场。

因位于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而得名。

淮河以北的叫淮北盐场,淮河以南的叫淮南盐场,相较而言,淮南盐场历史更为悠久,西汉时的吴王刘濞,就因封地在广陵而煮海为盐,成为天下巨富。

这也是两淮盐业在历史上的最早记载。

在这个时期,淮北盐场只是初具雏形,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销售区域在北方、东方的,盐区划分在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或者辽东湾盐场、莱州湾盐场。

也都是以前盐商们煮海的地儿,并不陌生。

各家分到哪一片盐场,在给他们的“制盐新法”小册子里都有标注,绝不会弄错。

纵然如此,也有些小纠纷,但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不用官府出面,他们自己私下里就解决了。

能参与竞价夺得盐牌的,也都不是无财无势的贫门小户,通常有着雄厚的家族势力。

这也意味着,很多麻烦他们能自己处理。

另一方面,不到万不得已,盐商们并不愿意经过官府的手平息争端,怕被薅羊毛。

这也省了盐务司好多事儿。

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事必躬亲”这个特点,此时也一样,不想坐在长安听汇报,参加完白玉京选址会议,就收拾行李,直奔淮扬。

贾诩叹息,“年轻真好。”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像自己,想回趟老家神悦都不允许。

祢衡预感到有热闹可看,也跟诸葛亮一起去。

他这一走,长安诸多名流弹冠相庆,默默祝愿他扎根淮扬,永远不要回来。

如果不是大将军府护着,这贱嘴贱舌的竖子早被大家打扁了。

——

千百年前的阳光和大海,跟千百年后的也没有什么不同。

远方,蔚蓝的海面与天空连成一片,海天一色,美不胜收。

近处,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发出清脆的声响。

而离海岸稍远一些的海滩上,已经建成一片片大小相近的盐田,严格按照小册子上的步骤操作,分出了蒸发池和结晶池。

蒸发池的底部,都经过了堆筑夯实,还铺了一层干茅草。

结晶池的底部,则是铺了石块,并用石碾磙压平整。

今日是首次引海水入池,林荣和俞承都早早来到海边,准备亲自盯着这一工序。

林荣手搭凉棚,笑道,“天气真好,看样子会连着晴好几日。”

读完海水晒盐那本小册子,再听完诸葛亮的讲解,他就知道这制盐秘法看天吃饭。

如果天阴下雨,那就是颗粒无收。

好在林、俞两家都有会看天气的老仆,一合计,选了今日。

俞承也道,“是啊,近期不会落雨。”

他与林荣合力竞得的翼宿区域,位于东南,盐区则是分到了淮南盐场,恰巧就是他们原先煮海的地方。

因而地熟人熟,很快就建好了盐田。

一名管事走过来问,“两位郎君,大伙儿已准备妥当,要开沟渠了么?”

俞承:“再等会儿。”

话音刚落,就看到一行熟悉的身影走向盐田。

忙跟林荣迎上去,笑道,“诸葛校尉,祢先生,你们来了!”

祢衡一脸淡漠地点点头,林荣、俞承也不介意。

此人是什么性子,他们听说过,也亲身体验过,懒得计较。

诸葛亮微笑,“希望来得不算太晚!”

他一到淮扬,就找到林、俞两家的盐场,做实地调研。

盐田建设中,也给出了一些意见。

选择这两家,是因为对林荣、俞承印象比较好,觉得他们思路通透,为人务实。

俞承和林荣齐声笑道,“不晚,不晚!”

他们等的就是诸葛亮,见他到来,便下令开挖。

管事小跑着去传令。

便有盐工扛着锄头、木铲,沿着盐田至海边的沟渠,依次打开一个个土坝。

这些沟渠、土坝,还是诸葛亮教他们构筑的。

他以前也没接触过这种事情,但眼睛一看,心里自然而然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一个土坝被打开,海水便顺着沟渠,流到蒸发池里。

约莫一个时辰,所有蒸发池蓄满海水,盐工们又将土坝堵上。

林荣吁了口气,擦擦头上的汗,对诸葛亮道,“天气太热,校尉先回罢,我们在这儿看着就行。”

诸葛亮也抬手擦汗,“无妨,我也没别的事儿。”

看一眼祢衡,笑道,“正平兄,你若累了,就先回住所。”

祢衡一张脸晒得通红,倔强地摇头,“不累,不回。”

他也想看看,这盐是怎么晒出来的。

俞承看着波光粼粼的盐田,神情有些恍惚,“五、六天就能出盐?”

他不是怀疑宸王的制盐新法,若有一丝怀疑,都不会花高价购买。

是这件事情本身,太过匪夷所思,超过了他的认知。

诸葛亮:“阿姐说过,如果阳光很烈,两、三天就能出。”

俞承:“......出多少?”

诸葛亮坦率地道,“我也不知,没见过。”

但出盐是必然的。

他相信阿姐。

说话间,又有一群人走来,是附近盐区的盐商。

都是知道林、俞两家今日海水入池,特意过来观看的。

说是“附近”,其实也不是很近,但为了偷学点经验,他们愿意费这个力。

一群人在海滩上待到天黑,没看出盐田里的海水有什么变化。

倒也不慌,都知道没那么快。

第二天,海水少了些。

第三天,诸葛亮感觉海水似乎变得有些浓稠,从盐田旁边的灌木丛里,折了一小段枝条丢到池中,没有漂浮起来,便知道还不行,得继续晒。

第四天上午,诸葛亮又折了一段枝条丢进去,浮上来了。

忙叫盐工打开池底的土坝,让卤水流入结晶池。

林荣也学着他的样儿,丢了枝条进去,好奇地道,“诸葛校尉,为何丢段黄鱼茨进去,就知道能不能进行下一步?”

小册子上写了这么做,却没写缘由。

这种名叫黄鱼茨的灌木,只在盐场有,别的地方他都没见过。

诸葛亮沉吟道,“因为它能检测出卤水中的含盐量,含盐量高,黄鱼茨就能浮起来,含盐量低,就得再晒。”

林荣、俞承等人听得似懂非懂。

其实诸葛亮也一样。

告诉他这个原理的张祯也一样。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过了几个时辰,所有人都看见,卤水渐渐结晶凝固,为让其更均匀,诸葛亮又让盐工以木耙梳理几次。

然后,便是一池雪白。

众人脸上的表情,就如同后世看到了大变活人。

喜悦、震惊、不敢置信。

“......这就成了?”

有人喃喃道。

这才四日啊!

周围一大片盐田里,全是白花花的盐,怕有几千斤!

如果是煮盐法,得耗费多少柴火、人力、物力,也不可能这么快!

可这晒盐法,只需阳光、海风,还十分快速!

只要看好了天气,那就无穷无尽了!

林荣放声大笑,微咸的海风都让他感觉到了甜。

俞承弯腰,捏起一小撮放到嘴里,品酒似的细细尝了尝,陶醉地道,“鲜,咸,好!”

比煮出来的盐更有味道!

没人笑他,因为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品尝。

诸葛亮也尝了点,叹道,“白如雪,软如绵,上品好盐!”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盐务新政,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