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谦就知道,他考得不错,名次还不低,否则他们怎会有如此表情。
从始至终,宋谦依旧淡定如初。
同住的客栈内有两人已经有报喜官差前来报喜,大家都坐在客栈的一楼,宋谦同其他人一起,上前祝贺。
其他人的祝贺,两人欣然接受,唯有宋谦的祝贺,两人像是吞了苍蝇一样,吐了不是,不吐也不是。
要不是知道宋谦没去看榜单,他们还以为对方在嘲讽他们。
目光扫到宋谦的脸上,对方带着清澈的愚蠢,还是个孩子啊,还什么都不知道,原谅他吧。
压下心底的不甘,一群人面带笑容,心里不停麻麻劈,好憋屈啊。
“宋谦小兄弟,你怎么不去看榜?”是否对自己太自信,自信到不需要去?越想越不对劲,难道他知道?可是那懵懂单纯的眸光骗不了人,对方还真的是个孩子啊。
一群人在知道和不知道中反复横跳,急于说服自己,最终一团乱,脑中打架的小人,谁也没赢,谁也没输,依旧打得不可开交。
宋谦腼腆笑道:“我年纪还小,不急,考不上三年后还可以再来一次。”
其他人听着这话,总感觉不对劲, 面前的孩子不像个无辜的小兔子,倒像只小狐狸,狡猾得不行。
等待中,又有两拨官差来报喜。客栈已有四人中举,客栈掌柜喜上眉梢,赶紧吩咐小二去泡茶,拿点点心瓜子啥的,免费送,千万不能让这群人渴着饿着。这些可都全是活招牌,他的客栈因为地理环境不好,每年都可是靠读书人撑着。
客栈内的读书人,一下子考中四个举人,掌柜被幸福砸中,晕乎乎地今年还有的院试和明年的考试。
借着这等吉兆,他后面都不需要仇客源的问题,即使加点价,住的人还是大把。
舍点茶水点心算什么,掌柜以生意人的眼光,有舍才有得。
以后会大笔大笔的赚回来。
报喜是从后往前报,报到前十的时候,客栈又敲锣打鼓的来了一群报喜官差。
“恭喜江阴府…万文星万老爷,高中今科乡试第九名。”
万文星是知道自己排名的,在众人瞩目下,也是欣喜若狂,眉开眼笑,余光瞥到,却被浇了一瓢冷水,微愣之后,继续接受别人的恭维。
比不过,不想比。大喜的日子不想找晦气,自讨苦吃。第九名,已经是万文星超常发挥,意料之外的事。
三十而立,还中举,人生一片坦途,何苦因为比不过别人,而贬低自己。
不划算。
宋谦依旧挂着腼腆的笑,乐呵呵地祝贺,一点都不为自己担心。
乡试不仅会张贴名次榜,后面还会张贴前十的试卷,有无真材实料,到时他们一看就知道。
宋谦诗词方面一般,中规中矩,说不上出彩, 但也不至于差到没眼看,属中等偏上点的水准,和那些诗词大家没法比。这些,出去一起游玩后,他们都知道,但科举偏重于策问、八股文,四书五经是基础,能走到乡试,基本不会太差,拉不开多大差距,主要是后面的。
他们倒要看看,宋谦为何排名会那么高。
知道结果的众人彼此对视,等着最后一波报喜官差上门。
等他们来了之后,此次乡试结果就此落下帷幕。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的对视一眼,转过头集体注视门外。
“口邦,铛铛——”的声音由远及近,报喜团队比之前都壮观,一路目不斜视地朝着客栈而来。
“来了,来了,他们来了。”所有人心中响起背景音乐,挤在门两边 ,顺势将宋谦孤立出来。
宋谦还扮着清澈的懵懂,心里头恍惚,他知道自己考的不错,但没想到如此不错。
“恭喜南阳府平县滑石镇宋家村宋谦宋老爷,高中今科乡试头名解元。”
宋谦微微愣住,然后绽放出明媚而阳光的笑容,笑容印在少年的脸上,平白渡上一层薄薄的光晕,不似平常人。
宋谦将准备好的荷包塞过去,“辛苦官爷走一趟,这些拿去喝酒。”
官差连说:“不敢,不敢,解元客气!”
举人已经能够选官,可不是他们这群吏的身份都没混上的人可比的。
掌柜高兴的找不到北,解元啊,头名。他的客栈要发了。等别人祝贺过后,掌柜抽空挤上前,二话不说,就要给宋谦免房租。
活广告呢,解元在他的客栈,还有什么比这广告有用。其他中举的人,掌柜也酌情免掉一部分房租。
别人或许不需要,但他态度要摆出来。
乡试榜单出来的第二天,是鹿鸣宴。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鹿鸣宴,在江阴府府衙举办,是近万名考生的期盼,却只能呢过成为期盼。不上榜,连去的资格都没有。
那是独属于新举人的盛会。虽然也会有往年的举人和官员参加,但焦点还得是他们今科的举人。
客栈六人,换上自己最好的衣服,恨不得打扮的如同花孔雀一般,提前进入鹿鸣宴场所。
这种情况下迟到,除非你有了不得的背景。但堂堂从二品巡抚,除非你是受宠的皇亲国戚,否则一个小辈还想再人家面前摆谱,是觉得自己活得够滋润,想找点刺激?
所有人来齐之后,巡抚姗姗而来,坐在主位上,笑着和大家打招呼。
鹿鸣诗,魁星舞。
巡抚满意地点头,嗯,不错,这批举人够年轻,还能去考几次进士。特别是解元,十五岁都没到,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作为按照名次排的,宋谦子在一帮新举人中,坐在离巡抚最近位置,在一群至少二三十岁的人中,着实显眼。
只一眼,巡抚就知道,这就是今科解元宋谦。
“解元郎还真是年轻!”巡抚对着一群人调笑道。
宋谦连忙站起来,态度恭敬,连说不敢,“是大人治理有方,百姓家里有余粮,生活过得去,小人才能静下心来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