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真的是国家的主人吗?如果皇帝不是国家的主人,谁又是国家的主人呢?】
看到新的视频标题之后。
古代皇帝们都来了兴趣。
啥?
皇帝不是国家的主人?
皇帝都不是国家的主人,那谁是国家的主人?
大秦位面。
嬴政深吸了一口气。
有些不悦:
“这后人当真对于皇权没有一丝一毫的敬畏之心,先前公开教授诸侯造反,现在又说皇帝不是国家的主人。”
“简直荒唐!”
“皇帝贵为天子,执掌国家乃是天命所归,既然皇帝都不是国家的主人,还有谁能称得上国家的主人?”
...
大汉位面。
刘彻皱了皱眉,:“皇帝乃天下共主,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辩驳的....”
“莫非....”
“石碑此言是在说,皇帝其实是某一个势力线头下的提线木偶?”
刘彻陷入了沉思。
...
大唐位面。
李二倒是没有像其他皇帝一般直接否定石碑的标题。
因为,他已经猜到了,标题所说的国家的真正主人是谁。
“石碑所言,应当是士族门阀吧。”
与士族门阀斗争是大唐皇帝的必修课。
而,想要与士族门阀斗争,就要先知道什么是士族门阀。
在大秦之时的士族门阀别说猖獗了,甚至还没有成较大的归拢体系,嬴政一时间没有察觉也很正常。
这时,立于百官之首的长孙无忌嘴角微不可察的抽了抽。
因为他知道,石碑接下来要说的,应当是一些不利于士族门阀的话。
而他,正好就是大唐士族门阀的一员,且还是极其强大的一支,关陇贵族。
....
【皇帝算是一个王朝的主人吗?其实,在华夏历史上真正掌握王朝命脉的人,从来都不是至高无上的皇权。】
【还存在着一股能够和皇权抗争的势力,他们在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名称,他们或许叫诸侯,或许叫地方豪强,或许叫门阀士族,或者叫士绅地主。】
【那么,这股权力到底是如何渗透到王朝的核心的呢?】
...
大宋2347:果然和我想的一样,能和皇帝抗衡的就只有士族门阀了。皇帝一直在变,而士族门阀始终就那么几家。
大唐3618:皇权也不一定被士族门阀死死压制,也要分时期的。
大明2713:似乎,有些类似于大宋国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大明2384:诸侯,豪强,士族门阀,士绅地主不是一个群体,但若是从与皇权相斗的角度来说的话,也可归为同一势力。
...
看到后世人的讨论。
许多皇帝对于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见解。
有的皇帝坚信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有的皇帝却不得不承认,自己虽说表面上是皇帝,但,实则颁布的每一项政令,背后都有士族门阀的掣肘。
【从古至今,在人类社会的运转体系中,永远都是由少数人领导绝大多数人,就算是到了苏联所设想的“超级苏联”,由人工智能管理社会的时期,在一台台终端的背后,也必然不会缺少人的控制。】
【更何况是古代的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科技相对匮乏,信息传递缓慢,所以统治者想要突破这种管理上限,就必须寻找一部分与他共同管理国家的人。】
【这部分人就是先秦时期的诸侯,秦至隋唐的门阀士族,以及北宋到清末的士绅地主。】
【该如何平衡这部分人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可以协助帝王治理天下,又不足以倾覆整个皇权的统治,这是历代封建帝王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大唐3247:大秦那个高度中央集权的王朝,怎会有门阀?我所知道的门阀兴起于东汉,在魏晋达到了巅峰。
大宋3247:也不准确,应当是西汉便已经出现了端倪,不过...若是诸侯也算入其中之一的话,周天子时期就已经有诸侯了。
....
大秦位面。
嬴政看着石碑中的文字,以及后世古人在互动区的发言。
他算是知道了门阀是什么意思。
不过嬴政表现的很平静。
因为,他并不觉得有势力能从他手中夺取大秦的控制权。
...
当看到石碑将要叙述如何解决士族门阀问题后,
那些对于士族门阀有所困扰的皇帝,都微微颔首,关注着接下来的内容。
【在西汉时期,由于知识的匮乏,缺少一个社会公认的考核标准,所以当时只能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的方式,作为选取小部分人做官的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由现任官员去负责下一任官员的选拔,这便是汉朝所推举的察举制,有点像美利坚的推荐信制度。】
【底层百姓没有获取知识的通道,民智未开,因此,皇帝在挑选合作的对象时,常常会有意无意的绕开这一群体。】
【高座于一个之上的庙堂之君,说到底和地方官员就是合作关系,各地方现任的州长官负责下任州郡长官的选拔,这就导致推荐者和被推荐者之间,产生了一种相互绑定的关系。】
【长期以往,他们的分支越来越广,很快便能在地方只手遮天,他们掌控了知识,掌控了地方的经济,相互之间的同流,实现了对地方官职的垄断。】
【常常是在现任官员还在大刀阔斧颁布政令,治理地方时,下一任继任者的人选已经确定了,普通百姓纵使有再多的才华,也不可能被推荐。】
【这一群无故垄断官职的人,就是“地方豪强”这一群体的源头。】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遏制这一现象,汉武帝曾颁布《迁茂陵令》,要求地方官员每隔几年便要调离原地,到别的地方任职,同时还收编该官员在原地财产(田,房子,商铺等)】
【但,人亡令熄,在汉武帝死后,地方豪强的势力再一次崛起,宣,元二帝时期逐渐控制不住,最后迫于地方豪强的重压,在公元40年,朝廷彻底废除《迁茂陵令》,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