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兴汉 > 第295章 西园众臣论古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园之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古雅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飞檐斗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辉。

一池碧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周围的美景,偶有几尾游鱼嬉戏其中,荡起微微涟漪。

司徒卢植与司空马日磾并肩而立。

卢植微微捋着胡须,感慨道:“如今局势变幻莫测,吾等身负重任,当为陛下分忧。”

马日磾颔首道:“卢公所言极是,三公之位,荣耀与责任并存啊。”

太常赵岐、光禄勋盖勋等八卿围坐在一起,赵岐微笑着说道:“各位同僚,吾等当齐心协力,为大汉的稳定尽一份力。”

盖勋点头应道:“赵公高见,如今外有忧患,内有纷争,吾等需谨慎行事。”

尚书令贾诩神色淡然,与谒者仆射荀彧轻声交谈。

荀彧问道:“陛下传召,尚书仆射和六曹尚书怎么没来?”

贾诩低语道:“荀君,如今局势复杂,尚书台之责重大,不可有丝毫懈怠。”

荀彧微微皱眉。

御史中丞孙嵩与侍中刘谦、伏完等人站在一旁,孙嵩正色道:“吾等内臣,当为陛下守好内廷,监察百官,不可有失职之责。”

刘谦等人纷纷点头称是。

原来天子传召,仍在雒阳城内的高官们汇聚于亭台之间,刘辩看着远处正在等待的官员,令奉车都尉刘璋加快速度。

远处官员以司徒卢植与司空马日磾为首,此二位乃享有万石俸禄的三公之位。

虽说三公之职更多的是一种荣誉象征,然录尚书事方为实权所在。

即便如此,能够位居三公之位,亦意味着为人臣子在个人荣誉方面已达巅峰。

在汉朝之时,大将军之职多由外戚担任,一般人着实不敢觊觎此位。

接着便是九卿之中的太常赵岐、光禄勋盖勋、卫尉闵贡、太仆杨琦、廷尉郭鸿、大司农朱儁、宗正刘松以及少府唐瑁。

此乃东汉三公九卿中的八卿之属。

负责外交并掌管诸侯国与少数民族事务的大鸿胪何颙,被袁绍扣押于青州,至今尚未归来。

三公九卿之中,除少府之外,皆为外朝官职。

这些人基本上可算作整个东汉最为顶尖的那一批人物。

能够坐上这般位置,或许有着诸多考量,但归根结底,每个人皆有各自的心机城府,皆有非凡的能耐,亦有各自的家族与势力。

与外朝相对应的乃是内朝官,亦称作中朝官。

所谓中朝官,实则相当于皇帝的一整套秘书班子。

也就是说,皇帝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在原有政体之上,又组建了一个全新的班子。

其中较为明显的当属尚书台与御史台。

尚书台基本相当于丞相之权力,不仅公卿将吏上书需经过尚书台,且可参知机密,还会参与人事任免、官员考核以及与四方外交之事。

尚书令、尚书仆射与六曹尚书合称为八座。这相当于将国家内政之权掌控,取走的便是丞相之权力,而丞相自身,也就变成了被阉割后的司徒。

另一个便是御史台。

在西汉之时,权力集中于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乃秦代所设官职之名,为丞相之副手,侍御史之长,负责监察百官之职责。

西汉时丞相与御史大夫并称,丞相府与御史大夫府合称二府。

但凡军国大计,皇帝常常与丞相、御史大夫共同商议决策。

丞相位缺之时,一般皆由御史大夫直接升任。

御史与皇帝关系亲近,故而群臣奏事须由其向上转达,皇帝下诏书,则先传至御史,再送达丞相、诸侯王或守、相。

因而皇帝常常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并牵制丞相。

到了东汉,此权力归至御史台,由御史中丞统领,这是一个官位不大却实权很重的部门。

而御史大夫被削弱之后,便成为了司空。

…… 此刻,除了这些外臣之外,内臣之中亦有诸多人物,如尚书令贾诩、谒者仆射荀彧、御史中丞孙嵩、侍中刘谦、伏完、单甫、蔡邕等人,他们属于皇帝身边的高级顾问。

黄门侍郎与小黄门,虽只是负责跑腿之人…… 但在天子身边,却更容易获得升迁之机。

没过多久,远处传来黄门鼓吹行走时弹奏的乐器之声。

确实,皇帝出行,向来车马众多,吹吹打打。

原本刘辩已然尽可能地裁撤了这些排场,然而自唐瑁担任少府之后,又逐渐将这些事宜慢慢恢复起来。

皇帝虽一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另一方面也是凡人,断不可恣意妄为。

恰似一家公司,一人即便身为大股东兼董事长,也不能凡事都随心所欲,除非他不想将这个公司继续经营下去……

而且现在,董事长的岳父来当了董事长的管家......

瞧见天子驾临,司徒卢植与司空马日磾躬身行礼,其余众人则恭恭敬敬地稽首拜道。

“司徒臣植……” 诸如此般的唱名参拜之声此起彼伏。

“都起来吧。” 刘辩今日身着宽大舒适的常服,并未着冕服。

看到这一幕,众人稍加思索,便大多明白过来。

天子定是有重大举措欲要推出,只是尚不清楚众人的心思,故而不好直接拿到朝堂上去议论。

但令他们感到奇怪的是,这种事情,按理来说不应该是由内臣先行提一提么,怎会如此大张旗鼓呢?

“每次朝会都是在大殿中,太过闷热不说,一举一动的,都要守着礼制。

大家有些好的想法,也不好说出来,毕竟一句话说错,那是有可能会被左都候送个马皮。”

刘辩爽朗的笑着道。

闻言,众人一怔,随即也都跟着笑了起来。

左都候和右都侯负责持戟卫士和宫内巡逻以及皇帝下令收捕的犯人。

宫中被弹劾有罪的人,由左都候押送诏狱,犯人用马皮覆盖。

天子这话说的就亲切多了。

果不其然,刘辩接着说道:“一直闻说这西园景致怡人,却很久没有来过了,这才把大家喊过来。”

众人听闻天子之言,心中皆是涌起一股暖流。

闻言,卢植和马日磾自矜身份,太常赵岐率先恭敬地拱手道:“陛下心怀臣等,屈尊莅临此地,实乃吾等莫大之荣幸。

此西园之景致,能够获得陛下之青睐,当真可谓蓬荜生辉,光彩熠熠。”

光禄勋盖勋紧接着附和道:“陛下英明睿智,这西园确实是景致宜人之所。陛

下亲临,臣等深感受宠若惊,必定竭诚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卫尉闵贡亦出言感慨道:“陛下为国家大事操劳不已,难得有此闲暇时光。

吾等能够伴驾于此,实乃三生有幸,福泽深厚。”

太仆杨琦、廷尉郭鸿、大司农朱儁、宗正刘松、少府唐瑁等八卿也纷纷开口,以言辞表达对天子的感激之情与忠诚之意。

幸好,尚书令贾诩微微躬身,神色恭敬道:“陛下心怀天下苍生,又能体贴入微地体察臣下之难处,实乃万民之福祉。今日于此西园相聚,臣等定然畅所欲言,为陛下分担忧虑,解除难题。”

这个,就是把话题从马屁中拉回来。

谒者仆射荀彧也道:“陛下此举,充分彰显仁德风范。

吾等必定不辜负陛下之期望,为大汉之繁荣昌盛尽心尽力,殚精竭虑。”

这时,荀彧又把话题返回到马屁中。

御史中丞孙嵩、侍中刘谦、伏完、单甫、蔡邕等人亦纷纷随声附和,对天子的英明之举赞不绝口,言辞之间满是敬仰与尊崇。

看着众人的种种表现,刘辩故作无奈地苦笑道:“若这般下去,咱们可就什么都不必说了。”

闻言,不少笑点较低之人顿时笑出猪叫。

然而刚一出口,他们便察觉到不妥,连忙想要捂住嘴。

不过,刘辩却带头大笑起来。

见状,其他人也纷纷跟着笑了起来。

一时之间,众人围着一个圈子坐定。

刘辩开口道:“后汉相较于前汉,究竟差在何处呢?我常常思虑,后汉在兵事方面,尚不及前汉的十分之一,可为何却流民遍地呢?”

这话一出,不少人心中皆是一紧。

刘辩接着说道:“仓中有粮,心中便不会慌乱,此乃天下之根本。

后汉到了先帝之时,竟使得种粮之人无粮可吃。

这虽说是各地豪强私吞土地所致的问题,但作为朝廷诸公,天子依旧要承担首要责任。

我们欲要教化万民,首先还是得让他们能够吃饱饭。

正所谓仓廪充实才会知晓礼节,衣食富足才会懂得荣辱。

如今三辅贼寇平定,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东郡、河西郡、河内郡以及河南尹等地,都在招募民众进行屯田。

如此一来,四处的流民与饥民转而成为耕农,既可以提供大量粮食,使得粮食充足、畜牧丰盛,又可以让他们不被豪强和贼寇所裹挟。”

屯田之策,乃是刘辩大力推行之举。

为了此一策略,他甚至在此前不惜得罪三辅之地的豪族,毅然拿上林苑以及其他皇家园囿开刀,数次削减。

这已然成为朝廷目前的重大政策,说白了,此乃皇帝本人主导的文治之措。

刘辩如此一说,不少人便以为刘辩在得知三辅大胜之后,终于安定下心来,开始自我夸赞了。

毕竟三辅安定,意味着雒阳拥有了一块坚实的根基。

益州的粮食能够通过汉中源源不断地运往关中,再抵达雒阳,此乃当年刘邦成就帝王之业的路径。

只要这个基本盘得以稳住,平定关东群雄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或许,接下来的天子,才是真正的天子。

就是不知道,天子真正的想法是什么呢?

眼见众人即将恭维,刘辩举手示意众人稍等,接着继续说道:“下一步呢,我打算在百姓闲时征发民夫,兴建官道。一旦官道畅通,四方便能通畅无阻。”

闻言,众人顿时愣住,天子大张旗鼓地搞出这般动静,所说的竟然只是这样的小事。

不过,也有城府深沉之人继续等待,毕竟谁也不知道天子此举是否声东击西。

此时,尚书令贾诩微微沉吟,而后拱手道:“陛下圣明,兴建官道实乃利国利民之壮举。此策一出,便如明灯照亮前路,为大汉之昌盛再添新辉。”

说到这里,贾诩站了起来,一边捋胡须,一边道:“陛下,诸公且看,官道畅通,四方通畅,其一可促进商贸往来。

货物得以快速流通,各地物产互通有无,商路繁荣则经济兴盛,百姓之生活必将日益富足。

其二,利于军事部署。一旦有战事,兵员、粮草可迅速转运,大大提高我大汉军队之反应速度与作战能力。

其三,可加强对地方之管控。政令得以高效传达,各地消息往来便捷,陛下之威德可更顺畅地泽被四方。

其四,文化交流亦将因官道之畅通而愈发频繁。不同地域之风俗、学问相互交融,可促进我大汉文化之繁荣发展。陛下此举,高瞻远瞩,实乃为大汉之千秋基业奠定坚实基础。”

闻言,众人皆是一阵沉默无语,其中有正直之士已然在心中暗暗腹诽贾诩。

刘辩也是爽朗一笑,脸色微微泛红。

确实,他仅仅说了一句话,贾诩便如此大肆吹嘘,弄得他都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对于贾诩的做派,刘辩心中也略知一二。

在古往今来,其实朝堂之中存在一个规则,或者说即便不是在朝堂,也有这样的规则。

那便是若想寻找心腹之人,要去找那些升迁无望的边缘人物,而非那些风头正劲的当红之人,即便这当红之人再厉害非凡。

边缘人物一旦进入权力中心,会对权力的来源产生极大的敬畏与服从。

毕竟,那些一生下来就注定能走进权力中心的人,你提拔他,他说不定还会觉得你在讨好他。

而边缘人物,由于根基、名望等各方面原因,原本绝无可能进入权力中心。

因此,他们被提拔后,就会产生极大的依赖心态。

为了这份知遇之恩,他们会付出许多令人难以理解的忠心。所谓 “士为知己者死”,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反之,就好比何进提拔了袁绍,可你看袁绍对何进又有多少忠心呢?

何进提拔了王谦,想与对方结成儿女亲家,对方都不愿意。

何苗提拔了乐隐,乐隐为之战死。

这种规律,即便是以贾诩的聪明睿智,也难以逃脱。

如今,刘辩便是这个权力的来源,而贾诩就是原本的边缘人物。

他如今不顾各个派系的拉拢,每到下值之时,就闭门自守,不与任何人交往,完全是一副天子孤臣的模样。

而刘辩无论颁布什么政令,他都能从中找出无数的好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