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今天我们来聊聊建文帝朱允炆——

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皇位这个事,本来没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最后却让他阴差阳错地坐到了这个让他既爱且恨的位置上。

他出生时,既不是长子也不是嫡子。当时朱标的正妻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并且已经育有一子,大明皇长孙朱雄英。

然而,就在朱允炆出生后的第二年,太子妃去世,他母亲吕氏,成了正妻,他也一跃成为了朱标的嫡子。

而他的大哥朱雄英又夭折了,于是年仅五岁的朱允炆,就稀里糊涂的力压了前太子妃常氏的第二个儿子朱允熥一岁,坐上了嫡长子的位置。

又过了十年,他爹朱标也去世了,于是十五岁的他,一跃成为了大明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弹幕

(常氏和朱雄英太可惜了)

(如果朱雄英活着,蓝玉或许不用死)

(朱雄英名字为什么没按五行啊)

(朱棣:你哥死了你继位,我哥死了为什么不能是我继位[狗头])

(那朱允熥怎么办,他更嫡吧)

——————

洪武朝,朱元璋已经够悲伤了。

被后人这样一通说,周围亲近之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想起雄英这孩子,老朱曾经也是牵肠挂肚,殷殷期望啊!

朱雄英,洪武七年出生。祖父朱元璋,父亲朱标,外公常遇春,舅姥爷蓝玉,这样深厚的背景,出生时就深受大家重视,可以说是寄予厚望了。

洪武十一年,常氏去世,吕氏扶正。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夭折,只活了八岁……

八岁啊!!!

老朱想到这个孙子就痛心不已,标儿的继承人,合该是这个孩子啊……结果成了朱允炆,还被叔叔篡了位!

老朱已经够痛心的了,后人还在天幕上用朱棣的语气来开玩笑,说什么哥死了弟继位,这话朱元璋现在哪里能听得,立马就要迁怒,一双怒目直直就要击穿朱棣。

朱棣:……

他立马跳起来:“这也能怪我?!我也想大侄子好好的啊,那话是后人说的,又不是我说的,爹您得分分是非吧!”

朱元璋冷笑:“咱要是不分是非,你现在就不是站在这儿了,怎么着,仗着后人的偏袒,肆无忌惮了是吧,明、成、祖?”

……朱棣又缩回去了。

——————

【朱允炆的母亲吕氏资料很少,但我查了大明洪武三年的36个勋贵里,一个姓吕的都没有。

可见在勋贵武将这边,朱允炆是没有任何家族背景的。

……可能在朱元璋的心中,天下已经太平了,只要给继任者足够的文臣班底就行了。

于是,朱元璋病逝后,方孝孺、齐泰、黄子澄就簇拥着22岁的朱允炆,登上了大明天子之位。】

(建文三巨头)

(《吉祥三宝》)

(三个大聪明)

——————

看天幕这个语气,明显不是再夸这三人。被点名的三人面色涨红,尤其方孝孺,他已经知道自己下场不太好了,如今看到心中更是憋闷,又不知如何是好。

……

朱元璋有些疑惑,方孝孺之前后人说过,可这齐泰和黄子澄有什么问题吗。

他俩都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科举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这两人算是佼佼者了。

齐泰在礼部和兵部都任过职,深受朱元璋赏识。有一次,朱元璋向齐泰询问边将姓名,齐泰如数家珍,朱元璋又问地图和户口,齐泰从袖中取出一个册子,里面详细记录了相关内容。

老朱想着,齐泰的业务能力不是挺好的嘛。

至于黄子澄,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名,文采飞扬,由翰林编修升为修撰,又伴读东宫。

他选这两人给朱允炆,也没啥错吧……

朱元璋眉头紧皱,这后面究竟是发生了何事,为何后人要说他们三个是“大聪明”。

——————

【……从建文帝之后的表现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没有安全感的人。

面对着一帮并不把自己当领导的叔叔,朱允炆要削藩的心情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在聊到建文帝削藩的时候,不少人都会说:年轻人呐,操之过急了,手段过于刚烈,把朱棣给逼上了绝路。

并且,一说到削藩这个问题,又把汉武帝抬出来了。

毕竟汉武帝刘彻的一手推恩令,可以说将藩王们消灭于无形之中,更被现在很多人誉为“千古阳谋”。】

弹幕

(刘彻推恩令的前提是他爹平了七国之乱)

(能打过才推的下去的,打不过你能在谈判桌拿到东西?)

(所有阳谋靠的都是绝对的实力)

【很多人就扼腕叹息,朱允炆怎么就不懂得用推恩令这种方法呢?

其实这就是我们陷入的一个误区了。

明朝初年,能够在朱元璋手下全须全尾活下来,挺过明初四大案的那些个文臣们,有哪个是省油的灯了。

你觉得是他们读过的书比我们少呢,还是脑子没我们好呢。

《明史高巍传》就记载了当时的厚黑学达人高巍,提出的一个明版“推恩令”。

这一派的原则,和汉武帝时期差不多,就是玩命折腾藩王们的后代,并且还搞了个升级版——

就是把北边藩王的第二代分到南方,南边藩王的第二代分到北地。这样藩王就没了根基,也就没啥可怕的了……

但是对于这个建议,朱允炆并没有搭理。

……没搭理是对的,是我处在当时的情况,我也不会搭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明朝的藩王和汉武帝时的藩王,完全就是两回事!

就这么说吧,如果刘彻穿越到明朝,看到这班子藩王,笑都要笑死了。

汉朝的藩王权力是极大的,在自己的封地拥有军事行政等几乎所有的管理权限,对于朝廷来说,藩王的封地是完全失控的。

而明初的藩王,虽然也有封地,但封地上有朝廷委派的行政人员布政使,然后部队也是朝廷的,藩王自己的人马并不多。

根据明史记载: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

藩王实际能掌控的人马,少则两三千,最多也就两万不到。

……就这点能耐,推恩令实施后的汉朝藩王,都比这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汉初藩王基本上就是诸侯国)

(大汉合众国)

(汉朝藩王还能铸币呢)

(朱允炆:这波飞龙骑脸怎么输)

(好好好,又是一个优势在我)

(这个词已经说腻了哈哈哈)

(朱棣:侄儿我来啦!)

——————

汉景帝时期,见后人说彻儿是不忘自己平了“七国之乱”,刘启满意了。

他这个天子,当的还是有点用处的是吧。千古阳谋,瞧瞧这个名头,没错,这就是我儿子施行的!

可惜如今并没有后世信息通达,不然刘启真是恨不得化身晒娃狂魔,全天下炫耀一下他的好儿子!

他还不忘提点刘彻:“那明朝高巍的‘推恩令’,你觉得如何?”

刘彻略微思索一下:“听起来是不错,不过汉家藩王和后世的明代不同,若手段太狠,恐怕触底反弹……”

天幕都明晃晃说出来了,这策略肯定是要改的,不能让他们有所准备。若是逼的狠了,把那些藩王逼的齐心了,反而不利于中央,要分而化之才是。

刘启没对刘彻的话做出什么评价,他只是摸了摸刘彻的头。汉家的藩王啊……如今天幕是偏向中央的,迟早,汉家要彻彻底底的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