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的天气还是有些炎热的,小卿宝特意让去以前歇过脚的那个村子歇息,顺便再看看借她地方躲过雨的老爷爷一家。

去凉州的大部分路还是和去冀州府是相同的,只是最后几日的路程不一样。

下人和厨娘还是以前就跟着娄永达和戚如兰的那些人,这次回京和去凉州又把他们带上了。

只是冀州府那边以后就得娄子山他们多看着了,到时候她没事也去看看那两哥哥去,听娄子川上封信上说娄子山最近在那边有看上了一位官家小姐,也不知道眼下发展的怎么样了。

马车一路向北再向西,半个月的时候他们就赶到了凉州府城。

算是在路上过了个中秋节。

进了府衙戚如兰她们一行人就开始收拾整理,娄永达也开始忙起来了,刚来有许多的事情要交接要了解。

好在都是有经验的,两天时间就收拾的七七八八了。

一切又如刚开始去冀州府一样,下乡起访,然后想办法因地制宜。

娄永达新官上任,先是自己了解了一圈回来,然后就把各地的知县都叫到了府城开会,说一下自己当地有什么困难。

然后又把府城商会也叫到了一块开会,给他们出主意,然后硬性规定是收购老百姓的原材料不能压价,必须得按他出台的标准。

还有与福安郡主合作的所有作坊必须每年拿一到两成出来做公益。

还有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知县负责领回去找人教当地的老百姓管理等等。

忙完这些时间已经来到了十月,天慢慢的开始变冷了一些。

小卿宝想着驻守在这片土地上的士兵们,从冀州府那边调了一些毛衣过来,他们一家三口去看望一下驻守在这边的安北将军。

这安北将军的女儿在京城和小卿宝也算是熟识了,叫王佩琪,小卿宝第一次听就记住了。

到了军营门口,王将军听说是福安郡主来了,立即就带人到军营门口来了。

军营重地,一般人是不让进去的,不过他有收到京城来的信,女儿说她最崇拜的福安郡主随爹爹到了这边上任,让他务必不要得罪了去。

这娄永达的名字在这边已经不陌生了,毕竟边上的冀州府是越过越好了,多少也听了一耳朵,就是没想到,没有留在京城,倒来了他们这里。

一番寒暄,小卿宝把毛衣留下了,说之后还会继续从冀州那边调一些毛衣过来送给将士们御寒。

王将军还是第一次见到福安郡主和娄永达,和他想的很不一样,是个几岁的小姑娘,长得可可爱爱的,真是看不出能拿刀给人划开肚子治病。

还有娄永达,对于他们这种长期在军营中的糙汉来说,这就是玉面书生啊,一看就是个迂腐读书人,没想到说起话来倒不是这种感受,和他还能聊得上。

时间来到十一月,冀州府那边的玻璃作坊终于烧出玻璃制品了,娄子山给这边来了信。

小卿宝觉得这边的老百姓经常被扰边的问题还是打敌国打得太轻了,她得把火药,火铳这些给做出来,这事得让贺司宸去弄。

她写了详细的资料和火药配比,送到京城,让贺司宸找人慢慢研究去。

这边种小麦和玉米,水果和药材这种经济作物跟上后经济应该能好起来一些,还有各种作坊也开起来能容纳不少人就业。

然后这片土地上赋存有金、铜、铅、钨、钒,石墨等矿,看到时候她爹上报哪些合适。

这又能给朝廷增加一些收入。

第二次给王将军送毛衣的时候,王将军犹豫着开口说他听女儿说福安郡主医术了得,那在京城是出了名的,能和华神医齐名,能不能指点一下军医。

小卿宝都不带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让他们自己选好人,到府衙来学,到时候她会把冀州府那边生产的高度酒送一批给军营,让他们学外伤缝合,接骨,接筋。

小卿宝想着也不能每次都找那边要啊,这运输麻烦,还不如在这边也快点生产出来。

这事得从那边抽调几个人过来,她先把作坊和工具都准备上吧。

晚上进了空间,让小金凤不要窝在那里看电视了,来活了,多做酒曲。

京城,贺司宸收到小卿宝的信,看到里面的内容相当激动,这事他一个人可不行,得让皇帝老爹给些能工巧匠,需要的东西他也要找人去寻来,这要是做出来了,他国哪敢沾边。

靖文帝看了信之后乐了,这福安郡主就是个宝,不过他想逗逗儿子,说他过年后就是十五了,朝堂上那些人肯定会让他订亲,问有没有心仪的女子。

贺司宸头也不回的就走了,这事让皇帝老爹拦着吧,反正问就是不急,小卿宝还小呢。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过年离得最近的娄子山和娄子川特意过来陪小卿宝她们过年。

开春后,各县城的知县带着人来府城这边拉新种子和学种植方法了。

新小麦,玉米,苹果,葡萄,梨,黄芪,枸杞,当归,党参,甘草,大黄等今年全都要大面积的种上。

还有养牛羊的,不光收肉,还收毛,收奶,反正鼓励大量养殖,不怕没有人收。

凉州作坊也慢慢的一家一家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开始生产,特意从边上的冀州府借了一些技术人员过来教她们。

一样一样的安排下来,娄永达觉得城墙也可以加固一下。

京城那边也可以挑一些品相好的玻璃制品送过去了,这边也能开几家玻璃作坊,小卿宝找了人合作,合作的商户挑了二十名机灵的工匠去那边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