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武侠修真 > 星河山月 > 第36章 野心滋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李烨挥师回归太原之际,朔州的战火也已近尾声。

自大宁六年秋季起,李裕兵出马邑郡,矛头直指朔州北方的北梁石良敬。

他率领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捷报频传,先后成功收复了榆林郡和五原郡。

到了大宁七年五月,朔州驻守灵武郡的将军第五伯逾,突然转变立场,转而加入李信的阵营。

随后,第五伯逾迅速出兵,与李裕的军队并肩作战,共同向石良敬控制的朔方郡等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石良敬在这场联合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落得个兵败身死的下场,为他的堂弟石良洛所杀。

北梁政权随着石良敬的败亡而宣告终结,从起兵到覆灭,仅仅一年不到。

李裕的大军所到之处,朔州的残余势力纷纷望风而降,最终他的军队屯驻于延安郡的肤施城。

如今,李裕麾下兵强马壮,部众已达十数万之众。

他开始着手安排兵力,部署防务,也准备回师太原。

在肤施城内,左路军军师王介、长史裴立和将军侯恕正秘密地商议着重要事务。

裴立慎重地取出一封信,说道:“段公托人送来的这封信,信中明言,他希望我们能劝说大都督直接挥师南下,直指司州,一举拿下长安。虽然长安与洛阳皆是重镇,但皇帝杨召此刻身在长安,其意义不言自明。”

他们口中的段公,正是原先的马邑郡太守段怀本,如今负责整个马邑郡及朔州北方三郡的政务。

这四人,作为李裕的得力心腹,自然要为他的未来精心筹谋。

侯恕心中急切,激动地说:“这是自然,拿下长安,斩杀昏君,这是何等的大功。我们绝不能让右领军大都督抢了去。”

军师王介沉思片刻,也缓缓开口:“从目前的战略形势和两军的部署来看,我们挥师南下,直取长安,确实更为合理。而右领军大都督在回师太原之后,可以南下进攻洛阳。只要长安和洛阳两地尽归我们之手,大事便可成。明日,我们只需以这番分析来说服大都督。”

侯恕听后,脸上露出喜色:“一旦拿下长安,大都督的声望和地位必将更上一层楼。到时候,他不仅会是并州之主,甚至可能成为天下之主。而我们,也将因从龙之功而封侯拜相。”

王介和裴立听后,也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次日,左领军大都督李裕召集了麾下将领,包括第五伯逾和石良洛,共同商议军事策略。

李裕首先发言:“今日召集大家,主要是为了讨论我们回师太原的计划。各位有何看法,但说无妨。”

军师王介立刻提出了不同意见:“大都督,我认为此时我们不宜立刻回师太原。我军目前士气高昂,兵力强盛,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我建议我们应一鼓作气南下进攻司州,进而直取长安。”

长史裴立也紧随其后,支持王介的观点:“大都督,军师所言极是。如今皇帝杨召昏庸无道,辅国大将军也已起兵反抗。我们何不借此机会讨伐昏君,立下不朽功勋?”

李裕略显犹豫:“此事关乎重大,我们是否应该等待辅国大将军的决定?擅自行动恐怕不妥。”

王介却坚定地说:“大都督,兵贵神速。目前我们左路大军距离长安较近,而右路军还在回师太原的路上。待他们回到太原,正好可以南下攻取洛阳。只要我们能够拿下长安和洛阳,便可称霸北地,其他势力将不足为惧。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

他继续分析:“至于辅国大将军那边,我们可以去信说明情况,分析利弊。我相信太原方面会理解并支持我们的计划。”

在座的将领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

以李裕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自然知道此计划的可紧迫性与可行性。

然而,他也明白,任何重大的军事行动都需考虑全局,尤其是太原方面以及各方势力的反应。

经过深思熟虑,李裕最终下定决心:“好,裴立,你即刻起草文书,送往太原,向辅国大将军阐明我们的计划和理由。”

裴立应声道:“喏。”

王介和侯恕相视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热切。

大宁七年八月,李烨统帅右路军凯旋而归,重返太原。

李烨命令独孤青石、秦离和罗灿带兵驻扎城外在城外早已准备好的营寨。

安顿好众将士之后,他便带着一些随从前往城内李府,拜见如今已荣升为辅国大将军的父亲李信。

步入书房之际,李信正沉浸于文案之中,身形因肩负重压而略显憔悴。

他时而陷入沉思而叹息,时而紧锁眉头,神情中透露着深深的忧虑,与世人所想象的意气风发,更显得深沉和忧心。

目睹此景,李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

他深吸了一口气,迈步进入书房。

李信抬头,见是次子李烨归来,即刻搁下手中之笔,脸上露出微笑:“烨儿,这么快就回来了?”

李烨恭敬地行礼:“拜见父亲,幸不辱命。”

李信满意地点头:“好,好,你做得很好。来,坐下说话。你兄长刚刚传来了捷报,还有一封提议南下直取长安的文书。我正想听听你的想法。”

说着,李信亲手为李烨斟上一杯热茶。

李烨双手接过茶杯,沉思片刻后开口道:“兄长得胜乃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至于南下进攻长安,也具有战略眼光。只不过,这个时候南下进攻长安,会费些周折。”

李信鼓励他继续:“你且详细说说。”

李烨整理思绪,娓娓道来:“欲取长安,必先经过司州。而司州有郑收所部十余万人马守卫,长安城内更有十二万禁军。尽管司州与长安内部暗潮涌动,人心惶惶,但表面上仍忠于杨召,且战力不容小觑。若我们能等待局势进一步恶化,攻取长安相对会容易一些。”

李信听后频频点头:“你的见解与我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