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樊镇川要结婚时,小玉紧握拳头,心中暗自决定,无论如何,这次的婚姻不能成真。
另一边,周乔打算回到县城的学校看看,她骑着自行车,轻松抵达县一中门口,注意到黄嫂快餐店已经扩大了规模。
即便过了早餐高峰,店内依旧顾客盈门。
“小乔,吃饭了吗”黄嫂热情地招呼道。
黄嫂的婆婆一见到周乔,就热情地把她拉进了店里。
黄嫂一家对周乔感激,因为是她出了主意,教会了黄嫂做盖浇饭。
黄嫂的快餐店越做越好,而周乔并没有因此要求回报。
“大娘,我早已经吃过了。”周乔说。
“吃了也无妨,早上骑车费力,再吃点吧。”黄嫂婆婆说着,不等周乔回答,就把一碗清汤面下了锅。
周乔偏爱清淡的食物,这一点黄嫂记得很清楚,也让周乔感到心里暖洋洋的。
教黄嫂做盖浇饭并非完全出于善心,而是有意要给张记制造一些困扰。
即便如此,周乔也不求任何回报,只要看到黄嫂记得她的好,就足够让她感到欣慰了。
当周乔坐下后,注意到对面的张记竟然没有开门营业,问道:“大娘,张记怎么了”黄嫂将一碗热腾腾的骨头汤面放在她的面前,碗里还卧着两个荷包蛋。
“你先吃,吃完我再告诉你。”
周乔品尝着面条,发现下面藏着炖得软烂的猪脚。她笑着问:“婶子,这还能叫清淡吗”
黄嫂解释说,“不放辣椒就是清淡,学生们读书用脑多,应该多吃些营养的东西补充体力。”
正是因为黄嫂对学生的特别照顾,久而久之学生便成了快餐店的忠实顾客。
周乔吃完了面,黄嫂说起面张记的情况:“张记的老板夫妇开店的事瞒着家人,年后生意冷淡,不得不辞退了一个女孩。
后来,周家的老妇人得知真相后,煽动了几次冲突,两家人都参与其中,导致张记店内物品被砸坏,生意无法继续下去。”
黄嫂了解得一清二楚。
张家人开始在店里工作,陆老太和周红兵夫妇的到来引发了更多冲突,导致老顾客流失,生意更加冷清,张记已经停业好几天了。
黄嫂对张记的歇业乐开了花。
“张记恐怕难以恢复从前的生意了,婶子。即使重新开张,也该考虑备选方案。”周乔听完后提醒了一句,便匆忙赶回学校。
半小时后,周乔长时间没有到校,一进校门就被语文老师齐老师逮住,让她在办公室里完成了一张测试卷。
消息传开,其他科目的老师们也不甘落后,纷纷给周乔布置了任务。
几个小时后,当她从办公室出来时,几乎像是逃出来的一样。
正当她准备打听预考的情况时,一个熟悉的男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小乔同学”
这是在入学考试时对她特别关注的赵老师。
“周乔同学,成绩优异的你可不能因为这个就放松了学习啊,老师们都很挂念你呢。”赵老师口若悬河地说着。
赵老师不仅言语不断,还时不时地做出些夸张的手势,想要拉近与周乔的身体距离。
周乔严肃地说道:“赵老师,我们并不太熟,请让一下,我要去孙校长家。”
赵刚卖力表演了半天,换来的却是周乔的冷淡态度,这让他的心情变得十分不快。
他在学校里教学能力平平,想要得到重视。
孙甜的出现给了他一丝希望,但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限制了他的追求。
最近,一封带有500元钱的信件意外地出现在他的宿舍门口,暂时缓解了他的财务压力,但这笔钱远远不够支撑他向孙甜求婚的梦想。
周乔的不屑激怒了赵刚,他皮笑肉不笑地说:“周同学,如此对待老师,将来你会吃亏的。”
周乔立刻警觉起来,意识到有些人的心胸是多么狭隘。
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纠缠别人,一旦你不按他们的剧本行事,就会被视为瞧不起他们。
周乔确实看不起赵刚,一个本应为人师表的人,却在此刻表现出不当的行为,这完全违背了一个教师应有的品德。
离高考只剩下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周乔感到必须谨慎行事。她前往孙校长家拜访,但只有孙校长的妻子在家。
周乔背着一个包,里面装的不是书本,而是两盒从京都带来的精致点心。
“吴阿姨,这是给您和小孙老师带的小礼物,不算什么贵重的东西。”
铁皮盒子看起来颇为高档,孙夫人见状并未推辞,心里却猜测周乔可能有事相求。然而,周乔在坐了半小时后只是一笔带过地说:
“学校里的老师们都很关心我,刚才赵老师还拦住我聊了好一会儿。”
孙夫人疑惑:“教高三的老师里没姓赵的啊。”
周乔解释:“可能是小孙老师托他帮忙照顾我。”
她递给孙夫人和孙甜两盒稻香村点心,轻声说:“学校让我在家自学,我就没带太多礼物来,等高考结束,我再好好谢谢老汪和齐老师。”
孙夫人心思细腻,察觉到周乔提到赵刚时有点不对劲。
她想起学校里关于赵刚对女老师有想法的传言,又想到他对孙甜的殷勤,心里直犯嘀咕:“要是他太热情,可咋办”
她觉得周乔长得漂亮,又是学生,可能会有麻烦,可要保护学生。
孙夫人送周乔出门前叮嘱道:“你专心准备高考就好,其他事情不要多想。记得5月9日是全省预考的日子,领准考证的时候要注意时间。”
临别时,孙夫人递给周乔一个袋子,里面装着新的作业本和一支钢笔。尽管周乔的家庭条件并不差,但她还是接受了这份心意,感受到对方真诚的关怀。
这次会面让周乔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孙校长一家并非坏人,而小孙老师值得找到更好的对象。
人品比条件更重要,她对赵刚的印象并不好。
“小乔,你终于来学校了。”陈顺高兴的说道。
随着高考的临近,应届班里的气氛变得异常沉重,尤其是对于像陈顺这样的复读生来说,压力更是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