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说出来,就连领导也来了兴趣:“恪清同志,你的意思是我们能在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从半导体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张恪清点着头:“只要加大优惠力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国内投资,我们就能做到这一点。”
“半导体根据应用,可以分为集成电路、分立器件、传感器和光电子器件等。”
“这些方面,其实我们目前都处于劣势,尤其是顶尖的芯片产业,我们劣势最大。”
“目前主流的芯片工艺制程是二十八纳米到四十五纳米之间,最好的是十四纳米的。”
“制程越小,同体积芯片的性能越强,但其实对于大部分的设备来说,不需要那么顶尖的工艺制程,二十八纳米就足够了,因为设备的体积够大。”
“目前国内成熟的工艺技术是四十五纳米,再往下良品率很难保证,但只要有了更多的外资企业涌入国内,就能带动我们的技术更快提升,让我们真正掌握主流工艺制程技术,从进口国变成出口国。”
“因为我们国内的相关人工费用远比国外低廉,原材料成本也更低,而且我们可以要更少的利润。”
领导又问道:“你的意思是我们靠着低廉的成本来抢占市场,这样我们能有多少利润?又有多少钱可以继续投入到研发中?”
靠着价格抢占市场,这算是最低端的商业竞争方式之一,即使成功了,也赚不到多少钱,只会带动行业整体下行。
短暂的抢占了市场,等到大企业继续提升,将更好的芯片降价之后,市场会被对方轻松的抢回去。
张恪清解释道:“领导,各位同志。目前顶尖的半导体企业都是高利润率、高研发投入,如果我们不去抢占市场,那么这个现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永远让对方压制着我们。”
“但如果我们靠着低廉的价格,抢占了市场之后,也就压缩了对方的利润,让他们无法投入更多的钱进入技术研发,从而拖延他们前进的脚步,缩短我们的技术差距。”
“而我们的技术进步,不只是可以依靠企业,还可以依靠研究所、高校。”
“我们国内有着最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顶尖的科研成果方面,确实比不上欧美,可我们的研发成本也更低。”
“可以将一些研发任务交给那些高校,或者是校企共建实验室等,这些加在一起,我们的技术提升速度就一定更快,可以同时尝试不同的突破方向。”
“他们是用网捞鱼,我们只是用鱼竿钓鱼,但我们钓鱼的鱼竿足够多,就能比撒网捞鱼收获更多的渔获。”
领导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高校、研究所、企业共同努力,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之前许多行业的技术封锁,都是被这么打破的。
“恪清同志,那你算过这样我们要投入多少资金吗?那些外资企业真要是赚了钱就离开,留下了烂摊子,只是资产重组整合,我们还是亏的。”
这种情况,之前也不是没发生过。
曾经就有许多外资重污染企业来国内投资,刚开始靠着优惠政策赚了一大笔,对环境破坏也极大。
后来上头政策缩紧,加大环保力度之后,那些外资企业直接通过财务手段让企业破产,带着利润跑了,留下来的技术和工厂等也不值钱,麻烦的还是地方政府。
张恪清继续说道:“我们每年进口半导体的费用也是天文数字,现在是提前将未来的支出透支,换取我们将来能够赚回来的机会,这些投入是值得的,而且对于国防工业等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到张恪清提国防工业,谢琦臻满脸的赞同。
芯片都是进口,如何保证安全?
怎么保证那些芯片没有后门程序?
不只是硬件,软件也要重视,军工那边反正是不会用什么进口软件,都是自己开发的。
张恪清说的太好了,国防工业就应该格外重视。
“至于说外资企业赚了钱就跑,我们可以做出一些限制,比如在优惠条件上,对合资企业力度更大,迫使他们选择成立合资企业。”
“如此我们就可以对相关的企业更好的监管,让他们将大部分的利润留下,投入到技术研发中,他们也无法轻易的坑我们。”
“如今全球的半导体行业正在进行变革,许多曾经的顶尖企业都已经掉队,他们也需要开拓新的市场,需要新的资金注入盘活原有资产,那些企业选择合资的可能性很大。”
“无论是国资进行合资,还是民营资本进行合资,都能让我们不再被动。如果是地方国资进行合资,那么免税等也不算什么,毕竟他们可以享受利润分红,同样能通过招商引资来的企业增加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的资金不足,这就需要上头来帮忙协调解决,比如免息贷款,或者是拨款等,重要的是将技术引进来,将设备引进来,让我们的相关产业可以更快的发展。”
谢琦臻马上说道:“我赞成恪清同志的意见,可以将税收优惠条件定为阶梯式,最高给予五免五减半。”
“也该加大对高校、研究所等技术扶持力度,给与研究资金等拨款,对地方给予拨款支持等。”
“我们的技术提升了,就能赚钱,不再看国外的脸色,可以挺起腰杆,甚至未来让他们看我们的脸色。”
一些激进派的都附和着笑了,表示赞同。
但王荣华等保守派却觉得难以接受,依然旗帜鲜明的反对。
谢琦臻这些激进派的条件他们都觉得太高了呢,张恪清这个条件给的更高,这得花多少钱?
说什么未来能够出口赚钱,这也只是张恪清的一厢情愿,万一投入了那么多钱,技术没有足够的突破呢?
未来五到十年,二十八纳米工艺会一直是主流?之前可是两三年工艺就更新换代的,技术提升会停滞下来不成?
张恪清描绘的未来太理想化了,风险也太大。
不过这一切,都要看领导怎么想。
大家都再发表了看法之后,所有人都抬起头,看着领导,等待领导拍板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