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都重生了,谁还混娱乐圈啊 > 第693章 有理有据?还是胡编乱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93章 有理有据?还是胡编乱造?

吴庸看向大家,“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的内容吧?”

众人点头。

吴庸走近,指了指上边的内容,“这里有一首诗,叫《赠高兰墅鹗同年》。诗词贴在了下面。”

瞧着大家耐人寻味的眼神。

吴庸顿时乐道:“当然,这首诗并不是我写的,这首诗很冷门,是清代着名诗人,文学家,画家张问陶所写。”

“无花无酒耐深秋,酒扫云房且唱酬。”

吴庸嗯了声,“写的一般,内容也一般,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滑动手机。

大银幕上的内容往下拉了拉。

赫然间。

在场所有师生都懵了懵。

在这首诗下边,备注了落款和一条小注:‘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顾小曼懵了懵,“这,什么意思?俱兰墅所补?”

吴庸点头道:“是的!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

“高鹗,字兰墅。”

“而这首诗,便是以高鹗的字,也就是兰墅为名。”

“最后更是备注着,传奇《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俱兰墅所补。”

“上面小注的文字,就是着名诗人张问陶在告诉我们,红楼梦的后面八十回,就是高鹗补的!”

顾小曼摇头,“在个人图书馆中,对于‘补’个字,有不同的注解。诗人张问陶小注中这个补字,遗失,又找到,可以叫做补。”

“缺字缺页,填齐贯通,也叫做补。”

“在现代中,这个补字,也可以理解为,打补丁的意思。”

顾小曼反驳道:“所以,曹雪芹先生真没有写后面四十回,而是高鹗创作。张问陶这个‘补’字,就用的不妥。”

“改为用‘续’一字,更加恰当。”

顾小曼看着吴庸,“因此,张问陶这一段小注,根本不能作为后四十回就是高鹗所续写的证据。”

不愧是才女加学霸。

反驳的有理有据。

其余老师教授,学生们,都对顾小曼的重重点头。

显然也认可顾小曼的话。

但还没完。

“同时,”顾小曼指了指这首诗的名字,继续道:“‘赠高兰鹗同年’其中的‘同年’两字,在明清时期出现,一般是指同时考上科举,同时登题名榜。”

“但并不代表着张问陶和高鹗熟悉。”

吴庸笑道:“何以见得?根据史书记载,高鹗和张问陶两人同为1788年乡试中的举人。”

顾小曼又指着其中一句说:“‘逶迟把臂如今雨,得失关心此旧游’这句诗词的意思,便是相当于两个陌生人巧合遇到,相互慰问,才恍然发觉,同是一年乡试中的举人。”

“就类似于,我跟在场的学弟学妹,虽然同样考入了京大,但并不见得就一定认识。由此可见,两人并不熟悉,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这赠兰墅鹗,兴许只是恰好同名,仅此而已。”

大家点点头。

顾学姐的确说的没毛病。

顾小曼沉吟了两秒,又说:“而且根据清史记载,张问陶和高鹗,两人原籍相差很远。前者是如今的川省,另一个则是辽省。”

“所以,吴老师您刚才说这首诗上的小注,就能表示红楼后四十回是高鹗所补,并不成立。”

还别说。

顾小曼这位学霸真不愧是学霸啊。

从头到尾。

条理清晰。

逻辑分明。

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众人看着吴庸,都摇摇头。

摊上这个学霸,你吴庸就算再能狡辩,也没辙了吧?

还有什么说的?

“呵呵,看来这次吴老师怕是要栽了。”

“不愧是顾学姐啊,真霸气。”

“唉,果然就算是同样上了京大,还是有差距啊。”

“感觉吴老师要下不来台了。”

“这是被顾学姐给问住了啊。”

台上。

吴庸脸上的表情一如既往,没有太大变化,反而是带着几分笑意,“顾同学的逻辑,的确没有问题。”

吴庸又滑动手机。

这次是张问陶的另外一首诗,而这首诗下边,则是同样小注着一行文字:‘妹适汉军高氏’。

这首诗很偏。

极其小众。

是张问陶悼念妹妹的一首诗。

张问陶在清代中勉强算个人物,可放在浩瀚的华夏历史中。

只能算是一个边角料的人物。

所以,在史书中记载,极其稀少,只有寥寥几笔。

而这首悼念诗。

也是吴庸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处查找资料,翻阅清代史记,才给找出来的。

蓝星和这个世界的历史有所不同。

在历史发生的大事件中,没有太大的变化,可关于某些人物,某些东西,却是发生了改变。

这也导致了吴庸按照原来蓝星资料来查找,非常困难和曲折。

而这首诗。

在蓝星中,也是奠定了《红楼梦》后四十回,正是出自高鹗的手中。

此时现场。

大家又懵了一大圈。

这,这首诗?

这,小注?

吴庸严肃的说:“顾同学刚才所说,高鹗和张问陶不熟悉。”

“但这首诗中,却是明确的表现出,高鹗和张问陶不仅认识,更是亲戚。”

顾小曼咬牙道:“在汉军中,姓高的,难道就只有高鹗一人?”

吴庸点头道:“是的!我翻阅了整本清代史,在当时的汉军中,姓高的,只有高鹗。”

众人:“……”

顾小曼:“……”

其余老师教授:“……”

一时间越发是难以接受。

那对红楼根深蒂固的观念,在这一刻,开始动摇。

吴庸沉声道:“我们的历史中,关于红楼的记载,虽然不多。”

“但仍旧在文献的只言片语中,找到大家不曾注意,遗落的蛛丝马迹。”

看向大家。

“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将这些遗落的片段,将他结合,再做推断。”

“最终才能得出结论。”

“红楼这本历史文学上的巨作,后四十回,并不是曹雪芹先生所着,而是高鹗!”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张问陶赠高鹗诗词最后的小注中的‘补”字。”

“它其实也可以叫做——补。”

“补,补缺,补全,补足,通通可以称作补。”

“也可以从侧面表明,这个‘补’,就是续写的意思。”

众人:“……”

直接无语。

但细细一想,补这个字,吴庸这么解释,也他大爷的,没有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