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大地繁衍的时机。
然而进入三月之后的大周天子宇文肃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相反病情日渐加重。
这让宇文肃有了危机感,或许自感时日无多,宇文肃才明确太子人选。
按照宇文肃的规划,自己的成年儿子在外拱卫京师,镇守四方,小儿子继承大统,又有丞相以及辅政大臣辅佐,四境又有军镇防御外患,可以说宇文肃的这种种安排似乎无懈可击,完美无缺。
然而看似完美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风险。
天一亮,丞相王鹤急匆匆入宫,这是宇文肃明旨召见,王鹤不敢耽搁,三步并作两步向宫中赶。
行将就木的宇文肃,头发散乱,面色发白的躺在寝宫内,当王鹤走进之后,宇文肃有气无力的挥手让王鹤坐下,并示意所有人出去。
此时寝宫内只剩下君臣二人。
王鹤是宇文肃最信任的大臣,此刻召见可见绝非一般。
看到龙床上的宇文肃,王鹤内心无比悲痛:“陛下要保重龙体啊,如今四海升平,朝局稳定,百官朝臣无不盼着陛下龙体痊愈,重掌朝纲啊。”
“你我君臣就不必说这些虚词了,今日召你前来,只是有些心里话想说说。”
“请陛下明示。”
“朕一向是你问股肱之臣,国之柱石,想必你也知道,朕的这些成年的儿子们,都已经给他们安排地方任职,朕立五皇子为储君,对此你如何看待,这朝中如何议论?”
王鹤脑中飞转:“陛下,朝野对于此举虽有议论,但大体赞同此举,陛下为我大周江山社稷长远谋划,朝臣也明白,定能一心辅佐。”
话锋一转,宇文肃严肃问道:“你说,朕一旦殡天,朝中国内是否有变?直说明说。”
“陛下此言让臣惶恐,当下国内无大事,边境也安稳,臣想不出还有谁会做出大逆不道之事,陛下为御外患,四境设军镇防备,而为卫京师,诸皇子地方镇守,臣以为我大周可开万世基业。”
听完此话,宇文肃略微放松:“朕欲将宿卫军交予王顺,不知你意下如何啊?”
这着实让王鹤没有想到,只是如此重要位置,现在陛下最重要的就是信任此人,不管此人才能如何。
“陛下,宿卫军的都指挥使一职关系整个皇宫安危,此需要有将才之人担任,犬子恐怕难当大任。”
宇文肃看到王鹤推辞,便更加放心:“无妨,能力可以锻炼,只要他勤加历练,还是堪当大任,再者说,由你们辅佐太子,朕也放心,你就不要推辞了,就这么决定了。”
“老臣谢陛下隆恩。”
当安排好一切之后,宇文肃长舒一口气,再次躺下。
三日后,宇文肃溘然长逝,满朝文武无不悲痛欲绝。
武成十二年三月,继位五年时间的大周皇帝宇文肃驾崩,庙号周显宗,其第五个儿子,年仅13岁的太子宇文百川即皇帝位。
宇文百川继位之后,宣布大赦天下,除去犯有重罪的死刑犯外,其余均赦免。
之后朝廷全国各州县行文,要求各边境重镇、州、郡、县都要加强防范,防止扰乱滋事,边境加强防御。
“为什么是五弟,他才13岁啊,他有什么资格继承皇位,父皇这是被人蒙蔽了,不行,我要带兵进京,问个明白,我是皇长子,这个皇位理应是我的。”闻之京师巨变之后的大皇子宇文广陵暴怒。
盛怒之下,立刻召集陇右节度使王达准备尽起陇右之军前往京师。
“殿下,咱们尽起陇右之军前往京师,无异于谋反啊,殿下可要三思呀。”王达贵为武将可深知这一点。
宇文广陵微微一笑:“放心吧,我已经给兴平王、广信王、宜川王去信,邀请他们与我一起前往京师奔丧,你带着人马秘密行军,在京师外扎营,只要能秘密抵达京师,咱们就成功了一半。”
“末将不明白,还望殿下明示。”
“我这是去奔丧,又不是去谋反,你带着大军隐秘行军,他们又有何凭证,我何罪之有,再者说几个皇子都来京,朝廷也不好治罪吧,好了,事不宜迟,你快去准备吧,记住此事一定要保密。”
王达只得从命,暗中开始秘密集结大军。
三皇子宇文风竹,四皇子宇文季青接到大哥的书信之后欣然同意,只有二皇子宇文庭轩得知父皇崩逝之后,向朝廷请旨赴京,在接到大哥书信之后也力劝大哥要奉诏入京,只是当二皇子的书信到达宇文广陵手中时,大皇子已经在赶往京师的路上了。
由于四皇子的驻地距离京师长安近,因此宇文季青抢先一步抵达长安城外,随着宇文季青的到来,宜川节度使下属的2万人马也在其属地集结待命。
按照宇文季青的想法,大哥既然让他们一起进京,恐怕不单单是奔丧那么简单,自己先做好准备,等大家都到了之后在做打算,宇文季青表面一副唯唯诺诺的模样,为人也看似老实,但是野心不小,得知是自己的弟弟做了皇帝。
在他的内心也是极其愤怒,怒斥其父皇的无能,将江山交给一个小子手中,为了自己的谋划,宇文季青不仅仅暗中扩充兵力,还秘密联络周边州府刺史,与之坑壑一气,拉拢人心。
原本的宜川两州一郡总计兵力五万,自从宇文季青任宜川节度使以来,兵力扩充了近一万,而在册的兵籍却依旧是五万。
宇文季青深知这些兵力肯定不足以与朝廷的三卫所抗衡,因此看到自己大哥来信希望共赴京师“奔丧”的消息时,他是一阵狂喜,遂就欣然应允,并且自己让大军待命,只身前往京师,做足戏码。
所有的这一切大皇子宇文广陵、三皇子宇文风竹自然不知,他们虽心照不宣,都知道此去京师是干啥,但是彼此却各有各的小算盘,所有的一切就等到京师汇合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