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并不笨,他能凭实力考进来,头脑自然好使。
他也知道大刘说的是实话,更明白自己想要升上去,做到能让女人投怀送抱那样的高位,概率有多低,时间得多长?
他还知道,就算自己有一天当上了青浦府的一把手,那时候还会有女人等着自己吗?真的要孤独终老,打一辈子光棍吗?
老王家三代单传,不会从自己这里断了香火吧?
深吸了一口气,王主任的目光逐渐变得坚定。
“详细说说你的计划。”王主任沉声说道。
大刘闻言心头一松,这一单成了。
因为机场每天需要运送的物资极多,需要的人不少,今天是第一天就要了200人,杨世军还说了,明天要400。
大刘的计划很简单,把搬运工看成是劳务派遣。
他们要做的就是垄断搬运队伍的派遣权,从每个搬运工头上抽成。
毕竟搬运工的工资是很高的,从今天的情况来看,机场的那些人管得并不严格,还有不少“隐形福利”。
至于抽多少,最终两人决定细水长流。
每人每天收10块钱,按200人算就是2000块,明天400人那就4000了。
没准以后还会更多。
看目前的情况,仗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打完的,真的可以大捞一笔。
大刘想要五五分账,王主任直接拍板:“二八分账,你要是嫌少我可以让别人操作,而你,今晚就会死于酒精中毒。”
大刘咽了咽口水,立马就同意了。
算了,少点就少点吧,等仗打完,能赚一套房也就可以了。
大刘如是安慰自己。
况且王主任已经上了自己的船,今后“合作”的机会还会有很多,不是吗?
就这样,安排搬运工的差事就落在了大刘头上,他也按照计划每天抽取人头费。
截止目前为止,两人累计获利元。
“那个王主任呢?”
这件事情本身看上去好像跟李飞没多大关系,他们两人虽然收了钱,但是那些人也大多都心甘情愿的。
只是,搬运工的高工资相当于是李飞给的,那些隐形福利也都来自于李飞,却被他们用来牟利,这就是以权谋私,就是腐败,李飞就是不允许。
“王主任在西边的农垦区,已经派人去抓捕了。我们在他的住处搜到了大量现金,共有元。”
12万多,放在现在真的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房子才5万一套,这都两套有余了。
关键是,这才多久啊,青浦府这边从开战到现在还不到一个月。
当王主任被带到李飞面前,看到瘫软在地的大刘时,就知道事发了。
“都在这里了,一分没敢花,穷怕了。”王主任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着。
李飞管不了那么多,让杨世军把人带下去,交给法院处理。
这两人会是什么结果,李飞并不关心,他相信法院那边一定会顶格处理,甚至罪加一等。
至于搬运工,就由机场直接负责吧。想来经历了今天的事情,杨世军肯定会严格把关的。
处理完“搬霸”,廖天从前线打电话回来,说是马上登机,准备回来了。
李飞则让他在前线等自己,他要亲自去一趟前线。
原本他是不打算过去的,自己虽然不怕死,也不相信有人能在警卫团的保卫下伤到自己。
但是下面的人不会放心,肯定会提升安保等级,到了前线肯定会给廖天带来很多不便。
不过他现在很想去前线找一找,看看能不能碰到自己猜测的那个人。
所以决定明天去一趟江平州。
而且江平州也靠海,可以建海军基地。
次日,李飞先是命令李大雷再次启程,将魏长雪送到基地实验室,交给梁博文,先关着。
李飞已经在昨晚通过电话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梁博文,对此,梁老非常感兴趣,声称这将是一个划时代的科研项目。
听到电话那头极其兴奋的声音,李飞不明白梁博文为什么会这么说。
想要问个明白,结果连续问了两遍,沉浸在兴奋中的梁博文都没听见。李飞见状便压下心头的好奇,等回了基地再问吧。
李大雷当然绝对服从李飞的命令,而且回到基地还可以潇洒一把...
李飞看了一眼系统,又在招募序列中添加了不少兵员,然后在葛敏团的拱卫下,登上了继续南下的飞机,前往江平州。
越是往南,空气就变得越发潮湿,抵达江平州上空,李飞感觉已经能够闻到大海的味道。
李飞不是第一次见到大海,之前在广陵府就看过。
不同于上一次充满死气的大海,现在李飞仿佛能通过海边的空气闻到生命的气息。
江平州的机场被整修过,就算李飞不来,他们也要依靠机场输送物资。
此时机场已经被戒严,警卫级别提到了最高等级。
这里不仅是作战的前线,更是龙国的南部边境城市,廖天不敢大意。
战争还在继续,李飞要求一切从简。下了飞机,李飞跟着廖天去了他的临时指挥部,葛敏也率人接替了原先的警卫。
对于陈家军,从廖天口中,李飞听到了跟樊杰类似的评价。
“有没有俘虏?带两个过来审一下。”李飞说道。
“大帅,俘虏倒是有,只是这些人嘴硬的很,我们审了几百个,也没问出什么有用的信息。”
“这么邪乎?”几百个都没审出来,这有点扯淡了吧?
李飞前世看过很多谍战剧,不管哪个组织,都做不到这样吧?
“你带几个过来,要军官,我亲自审讯。”读心术好久没用了。
廖天让人去战俘营抓了10个俘虏过来,这些人全都是营级以上的军官。
大头兵知道的有限。
施展读心术,李飞将10人挨个看了一遍,然后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在读心术的配合下,李飞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把事情弄清楚了。
让他颇为意外的是,从俘虏的供述来看,跟李飞预计比较吻合的人居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