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不说破的原因是为了保全他侄子,否则追查起来,他侄子所作所为就众人皆知了。至于元人细作一说,只不过是冯叔叔的一个借口,掩人耳目,毕竟他侄子曾经出言威胁,难免不叫人联想。真是舐犊情深啊!”

“他倒是一切都为了自己家人,哼!咱颁布的铁榜,他们都当是耳旁风吗!他们就是这么约束家人的!”朱元璋有些怒不可遏。

“父皇息怒。也许宋国公是严格要求,冯诚却不当回事儿。他常年领兵在外,疏于管教也是难免的。”

“屁!天德也常年在外,看看允恭、增寿就知道什么是家教了。还有,太子妃娘家你得多关心,别丢了皇家颜面。”

“儿臣明白。不过,仔细琢磨一下,宋国公的细作假设,也可能是歪打正着。”

“你是说他们的目标其实就是你,而崇礼侯只是障眼法?”

“父皇英明。宋国公所说的刺杀理由的确有些牵强,儿臣猜想他们对崇礼侯下手是为了摆脱嫌疑——北元的刺客怎么会对自家主人下手呢。”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说:“有道理。这些元人,总是不消停。听说扩廓麾下有一个叫做探马军司的组织,专门负责情报、潜伏以及暗杀等秘密任务。这次,搞不好也是他们所为。这帮天杀的,咱一定要抽他们的筋,把他们的皮”

“请父皇息怒。照此情形看来,京师之中一定有探马军司的负责人,能够直接指挥行动,无需向扩廓汇报,否则我是当天出宫去找崇礼侯的,他们没有提前汇报、准备的时间。”朱标立即说道。

朱元璋脸上突然有了一抹喜色,转瞬即逝,说:“没错,而且这个人藏得很深,消息来源很广。”

“对比朝廷必须要有应对的手段。我堂堂天朝,怎能被一小撮奸邪之徒如此欺侮,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将其连根拔起。最近儿臣听闻,有人上书要求裁撤检校?”

“嗯?”朱元璋愣了一下,心想怎么突然扯到检校,略一思索便明白了,继续说,“刘夫子也在其中。说什么检校就是武周的内卫,以察子窥探百官,有辱圣君之名。惩贪除恶自有国家法度,有刑部和御史台足矣。”

“儿臣以为,裁撤检校不可操之过急。上书的官员,都是饱读诗书的谦谦君子,如何知道内外形势的险恶,敌对势力的奸诈,多是夸夸其谈,殊不知光凭王道正气是消灭不了现实中的罪恶的。”

“就拿昨天的事情来说吧,如果我们不加以针对,说不定还会发生在其他朝中大臣、宗室王公身上,届时人人提心吊胆,朝廷威严何在。父皇,儿臣窃以为检校不能就这么裁撤掉。”朱标坚定地说。

“那这些奏折呢?刘先生的话,总不至于是纸上谈兵吧。”朱元璋问道。检校的设置是为了监察百官,维护自身地位,所作所为确实见不得人,所以在一群人的反复劝谏之下,朱元璋本已有意动,可经朱标这么一说,又难以下定决心了。

朱标回答:“从朝臣的角度来说,刘先生的话固然是没有错的。群臣们不希望有一个独立于朝廷法度之外的组织,时刻盯着他们,窥探他们的一举一动。更何况这个组织无处不在,且无需经过三司审理或者知会中书省,便可直接上达天听。那些文人们是绝不会允许这样的组织存在,这才是他们上奏裁撤检校的原因。”

“要是凡事都经过朝廷的各个衙门,有些个乌糟事肯定就会被有心之人想办法压下去。你我父子加起来也不过四只眼睛,四只耳朵,天下有多少人,多少事,怎么能顾得过来?何况,很多人和事儿别人压根儿就不想让你知道,明白吗?”

朱标躬身答道:“儿臣明白,父皇教诲的是。正如父皇所言,天下之事多如牛毛,光凭一己之力如何能够料理妥当。所以,必须广布耳目,发现那些值得褒奖之事、蒙受冤屈之人、心怀不轨之贼、阴险狡诈之敌。”

“再者说了,任何一个人、一个家族都会有不想为人所知的秘密,一个国家同样如此,这些秘密事情是绝不允许泄露乃至谈论的。要保护这些秘密,也同样需要一个严密的组织。”

“你的意思是驳回那些奏折?或者留中,就当没这回事儿?”朱元璋试探地问。

“那帮文人,您还不了解吗?”朱标笑着说,“他们一定不会善罢甘休,劝谏的折子会像雪片一样送进宫来。”

“说的也是。你小子就别藏着掖着了,赶紧给咱出个主意。”这几年来,朱元璋渐渐掌握了朱标的套路,只要他长篇大论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定是想好了解决办法。

“既然要求裁撤检校,不妨就顺了他们的意。父皇可以另起炉灶,再设立一个别的组织就是了。”

朱元璋气道:“这叫什么办法!你当那些大臣是傻瓜啊,过不了几天就露馅了。”

“这个新设立的组织自然和从前的检校有所区别。其一,名字不同,儿臣斗胆将其称为锦衣卫指挥使司,简称锦衣卫。其二,职责不同,锦衣卫一方面负责皇帝仪仗与宿卫,是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肩负内外情报查探的职责,至于具体探查什么内容,当然是由皇帝直接下达,任何人无权干涉。其三,锦衣卫只负责探查、收集情报,必要时可以抓捕,但没有司法权,定罪处罚仍归三司负责。”

朱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历史上的锦衣卫虽然诟病颇多,但其实质却是历朝历代都有的,只不过明代锦衣卫有点儿权力失控,成为祸国殃民的工具。只要先立好规矩,把握好分寸,锦衣卫之设利大于弊。

“锦衣卫?听上去确实比检校像样多了。锦衣夜行,细细揣摩的话,真是很不错的名字。”听了朱标的建议,朱元璋十分开心。事先,他觉得太子受那些文人的教导,为人处世、看待问题难免也受到他们的影响。没想到他父子二人能够达成这样的一致看法,这让他喜出望外。

“父皇,儿臣以为锦衣卫行事不能肆意妄为,随心所欲,否则容易授人以柄,遭到攻讦。因此,锦衣卫必须要有行动准则或者指导思想,那就是以皇帝为中心,以维护朝廷稳定、社稷安危为己任。”

“只要时刻扛着这杆大旗,行事就名正言顺,也就不怕有人在明面上阻挠。再有人上书要求裁撤,那就要掂量掂量能不能承受得住这杆大旗的份量,别一个小心把自己压死了。”朱标得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