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大,你也不用有什么顾虑,有咱在,他们不敢太过分。当然了,也不是事事都让你拿主意,下面有中书省,身后有你老子,怕啥嘛!标儿,你是太子储君,将来的大明天子,拿出点儿气度来。”

朱标跪地一拜,说道:“是,儿臣明白,定不辜负父皇的隆恩。”

“起来吧。这几个月,你好好照顾媳妇,多上点儿心。”

说话间,马皇后进了门,开口道:“我看秀儿这丫头,身子有些虚弱。老大,你要多留心。”

“娘,儿子明白。”朱标赶紧答应。

“我看明日让蓝氏进宫来吧,看看闺女。”马皇后对朱元璋说。

“就按你的意思办吧。”朱元璋爽快地答应了。一家三口又说了几句,都是叮嘱要好生照看常秀,朱标连连答应,拍着胸脯保证。

送走了便宜爹娘,朱标静下心来琢磨,关于监国的事情,他有些疑惑。虽然朱元璋之前就跟他提了成家立业的事儿,但朱标以为还得等几年。可现在却提前了这么多,就算是朱雄英早来了些,替他争取了时间,但还是对不上。

“到底是什么让便宜老爹改了主意呢?自己对常遇春的预言,对分封诸王的看法?进献的土豆红薯?还是研制的燧发火枪?这些顶多算是给自己加了分,贴了金,早个一年半载,也许还说得过去。”朱标心里打起了鼓。

对于朱元璋而言,朱标身为嫡长子,老早就‘正储位’,被朝里朝外认为是铁杆的继承人。朱元璋也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的,让他跟着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学习。

朱元璋作为以武开国的平民皇帝,或多或少地都想前朝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以史为鉴。汉高祖刘邦与他最为相似,刘邦年近五旬终成霸业,朱元璋四十一岁登基为帝。可汉高祖在位仅八年便撒手人寰,死后有吕氏之乱,掀起一阵血雨腥风。

朱元璋丝毫不担心马皇后会成为第二个吕氏,但是不得不担心自己万一享国不长,太子年幼如何能驾驭那些个骄兵悍将,主少国疑不是什么好事。

幸好他从小苦出身,半生戎马打拼了一副好身体,截至目前一切安好。可他还是决定让太子朱标尽早接触政务,把治国、用人的帝王之术都教给他,毕竟有些手段权谋,不是臣子可以教授的。

经过数年的学习,以及一段时间的临朝听政,朱标成长了不少。几次谏言也说得有理有据,进献神物、火枪研制亦大获成功,这些都是朱元璋让太子监国的内部理由。

看外部,李善长等人一年前就奏请皇太子兼任中书令,让其参与政事决策,太子监国的事,文官们应该不会反对。武将这边,朱标不好弓马,原本没什么根基。

朱元璋相信以徐达、李文忠、沐英等人的忠心,现在将来必然会尽心辅佐太子,无须忧虑。另外,现在娶了常氏为妃,蓝玉、常茂等人只要不是脑袋进水,绝对站在太子一边,如此也算有了支持者。

但这些都不是提前监国的原因。自从昏厥醒来,太子不同以往的表现,假借托梦说出的预言、对诸王就藩掌兵所持的怀疑、对薄待浙东文人的不满等,让朱元璋觉得似乎有人在背后指使。

朱元璋不怕太子朱标结党,反而尽力给他安排得力的臣子,他在意的是臣子蛊惑储君,太子无法驾驭。

可经过二虎几次秘密查证,朱标确实没有和朝臣私下往来,所言所行都在大庭广众之下。只有趁朱元璋巡幸中都,只身离宫外出,与一位僧人有过数句交谈。那僧人现在慧济寺挂单,已经被秘密监视起来。

朱元璋对此一直都不太放心,那只可能的幕后之手似乎难以察觉。他决定若是果有此人,他必定企图通过太子的身份达到某些目的。那么,随着太子权力的增加,幕后之人的野心定会膨胀,动作也会更多、更大,如此更容易被察觉。

与其让其躲在暗处,慢慢经营,不如投下诱饵,引蛇出洞。早点儿揪出这个人或者一群人,绳之以法,他也就安心了。对于太子朱标的心性,朱元璋从没有怀疑过,面对种种反常,他纵然有疑虑,也认为是太子受人蛊惑。

思考再三,朱元璋才决定让太子早早出来监国。一方面,通过察其言、观其行,可以看到太子的不足之处,加以辅导;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查确认自己的疑虑,若是没有此事当然是最好不过。

朱标自然不知道便宜老爹心里琢磨了这么许多,还脑补了阴谋论。历史确因他的掺和改变了一些,稍稍有点儿跑偏,但不影响正途。就眼下的局势来看,即便是奉旨监国,也不能太高调。过于得瑟容易出事儿,毕竟皇权的至高无上,不容挑衅,无论是谁。

首先,人事权,这个朱标绝对不会染指。人事即政治,是权力的根本,若是没有人,什么事办不成。这方面,朱标决定缄口不言,绝不主动,除非问到他头上。

其次,军事问题,这个只提建议,不做决定。他作为穿越者,只知道战争的结果,但不知道过程,瞎指挥难免出错。只要大方向不错,细节上补充一下就行了。

最后,朱标决定把重点放在民政上,无非是钱粮两项,是维持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对外行动的保障。历史上,人口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从秦汉到隋唐都没有大的变化,直至北宋时期人口突破1亿,而后经过元末战乱,明初的人口也就是在这个水平。

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也是在清朝。虽然有清初永不加赋、废除人头税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外来高产作物玉米、土豆以及红薯的广泛种植,粮食极大丰富,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如今虽没有玉米,但是土豆和红薯都被朱标提前一百多年带过来了。只要推广得当,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口翻倍不是梦。那时候,开疆拓土也有更多的兵员,也有足够的人手开发新占有的土地,譬如东北、西伯利亚以及东南亚等。

至于搞钱,这个不能指望一味地收税税收改革,将人头税改为土地税,免除那些特权阶级的免税权,肯定能够提高国库收入。但更大的则是要发展工商业,广开商路,通过贸易来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