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元听完了瑜洲的话,犹豫了一下,因为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丁瑜洲的话让阿元的心情在担心长孙浩然安全之余又多了一分感慨和担忧,原本他觉得丁瑜洲不知晓他和长孙浩然之间那份特殊的感情,但是却不料还是被丁瑜洲发现了端倪。
阿元和长孙浩然之前是有意在回避着避免着被众人发现,他们一直在搞地下情,却不成想往往隐藏越深,却最易被别人发现。
再者丁瑜洲是何等人,旁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看出其背后的深意。
阿元抬眼看了丁瑜洲一眼,那英俊的脸多了些许的不好意思,显然是在做着激烈的挣扎,内心是矛盾的心理,他想回避这个问题,可是丁瑜洲竟然直接询问,他吞吞吐吐说道:
“大哥,这,其实,浩然和我,我们也就是。”
丁瑜洲明白阿元不好意思说,也明白他的心理,不由觉得自己刚才这一番话说得太过直接,忙缓解尴尬地说道:
“阿元,我知道你和浩然两人情深兄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只是想问一问,你如此替他求情,你到底觉得值不值呢?”
外面秋风肆虐,落英缤纷,落叶已经布满了院子,家仆们正在院子里打扫秋风吹落的落叶。
阿元无心指挥这些人,此刻他最担心的就是长孙浩然的安危。他此时此刻最担心的人就是长孙浩然了,他连周围环境的变化也无暇顾及了。此时此刻阿元的心里都是他,都是长孙浩然的样子,更是担心长孙浩然会因之受到了非人的折磨,怕他有性命之忧。
他连忙回答:
“大哥,我不怕,我怕的是浩然的安全不能保证,他和我之间已经有着很深的感情了,我不能没有他,他也不能没有我。阿元求你一定要救他呀。”
阿元的神色显得很紧张,脸上的表情因为紧张而变得不是平时那般轻松踏实,此时他内心的紧张完全的表现在他躯体的反应,他的手紧紧握成拳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拯救长孙浩然,他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求助于大哥,或许才能够有所帮助。
丁瑜洲能够体会到阿元与长孙浩然之间非同一般的关系以及深厚的情谊,他心中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事实就摆在他面前,让他不相信也必须相信。
丁瑜洲看到阿元如此伤心,如此紧张,心中不忍,毕竟是自己的兄弟,胜似亲兄弟,他的一举一动都牵连着丁瑜洲的心。
丁瑜洲看不得阿元他们失魂落魄的样子,完全不是平日里那份从容面对一切的样子,此时为情所困为兄弟之情所忧心,变得确实有些神经质了。
他拍了拍阿元的肩膀,对他安慰道:
“你大可放心,长孙浩然也是我的好兄弟,我不会见死不救。”
丁瑜洲其实已经想到了解救长孙浩然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却需要冒一些风险,没有十足的把握,他不愿意对外公布。
即阿元如此担心,才不得不说出来安慰他,继续说道:
“阿元,你亲自前往长孙府查探消息,了解情况,看浩然他们是不是已经被流放了?我现在就进宫,向皇上和皇后娘娘求助,求他们高抬贵手,放浩然一马。”
阿元点点头,以最快的速度跑了出去,连身上那件单薄的衣衫也来不及换,此时应该是穿棉厚衣服的时候,可是阿元来不及顾自己的身体冷暖,他只一心感念长孙浩然的安全。
丁瑜洲望着远去的阿元那急匆匆的背影,无奈的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自言自语的说道:
“他们真是年轻人啊,我有点搞不明白了,不过自古英雄难过情关,他过了这道关或许就好了。”
情关难过,恐怕要付出一些代价,付出泪水,付出心酸,才能够在一个人伤过痛过遍体鳞伤之后,才能够刻骨铭心、教训深刻。
......
外面的情势与此时的天气有着不约而同的契合,风声紧,情势急,一切都陷入了动乱之中,元老大臣被抄家的抄家,被充公的充公,为奴的为奴,街道上时不时散发出哭喊声,喊叫声凄惨,让人不堪入耳。
慌乱不堪而又凌乱,周围尽是凄凉,街头上多了些卖人的人贩子,也多了些贩卖古董器物的古董商,无非都聚集在这些元老大臣的府邸周围,想有利可图。
百年基业一朝一夕间就这样坍塌,一座慰然大厦就这样摧枯拉朽,轰然倒塌。大家族的命运摆脱不了这样的历史周期律,自古以来皆是如此,《红楼梦》里昔日显赫的四大家族何等辉煌,可是一朝之间不也是会败落吗?
秋风扫落叶,尽显凄凉。今日又是一个阴天,乌云密布,遮挡住了阳光,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也看不到前路的未来,仿佛黑暗会一直笼罩四野,彻底迷黑了人间。
街道两旁的树全都掉落了叶子,那光秃秃的枝干像魔鬼的爪牙,肆意地伸展着,似乎要将整个人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吞噬掉。
风潇潇云浓浓,人世间难免会有这样的阴天,人们的生活里也会有阴天,只是有的人可以顶得住,而有的人却在这阴天里断送了他们最后的时光。
丁瑜洲走在前往皇宫的路上,会途经这些元老大臣的府邸,他们所在的坊全都充斥着乌泱泱的人群,有围观看热闹的,有等着买人图利的,还有想拿着烂菜叶去打这些罪犯的,因为这些元老大神们得罪过他们,如今可逮住机会好好发泄一下自己的愤怒。
围观的群众将街道围得水泄不通,丁瑜洲虽然不愿意看到这方面的情形,可是众人围观,也着实引起了他的好奇,恰好他前面就是长孙府。
此时的长孙府已然不是曾经威严耸立的大家府邸,没有了昔日的威严,没有了昔日的富贵,更没有了昔日的神秘莫测。
现在却是被官兵围得水泄不通,站满了前来抄家捉人的官兵,更有无数的围观百姓指指点点,议论纷纷,说三道四者尤其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