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澳洲风云1876 > 第983章 金融和扩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今世界,没人比李福寿更深刻的理解金融霸权的作用,那是比飞机,坦克和战列舰更加可怕的武器,能够轻易的摧毁一国原有社会经济秩序,掠夺社会巨额财富,令政府倒台,社会生活陷于瘫痪,数十年经济成就一朝尽丧。

眼下即将面临的战争,世界主要国家的币值将会出现大幅波动,正好是推广金洋最好的契机。

在适当的时候

大洋帝国将出台“金洋购买法案”,举凡购买大洋帝国或太平洋安全联盟各国的物资,统一由金洋支付,什么英镑、法郎、马克、卢布、日元通通不好使。

理由是现成的,维护大洋帝国商人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币值剧烈的活动而造成的汇兑损失。

当今时代

英镑,法郎,金洋和美元币值都是与黄金挂钩,这便是所谓的“金本位”,这其中尤其以英镑币值最为坚挺,坚持了一个甲子的时间没有通货膨胀,购买力惊人。

法郎和美元就逊色的多了,在战争失败后总会面临一定程度的向下浮动,以金洋对美元的比值来看。

在羊毛战争前,一直维持1金洋兑换2.5美元的汇率,可是在战后下滑到了1:3,甚至到1:3.2,很多美资银行关闭了美元兑换黄金的通道,在汹涌的居民挤兑下不得不宣告破产,而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元的弱势,严重打击美元信誉。

说一千道一万

政府发行纸币都是凭借信誉和黄金做担保,在战争危机的关头为了筹措大量资金,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超额印制钞票,不单纯米国是这样干的,大洋帝国也是这样干的。

打赢了自然好说,有大笔的战争赔偿入账,政府方面也可以慢慢的回笼过剩流动性,在举国欢腾之下危机自然消泯于无形。

打输可就惨了,海关和财政都受到严密监督,不但要支付巨额战争赔偿,而且还要应对货币信誉丧失和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大问题,汇率自然应声而落,米国就是这种情况。

好在米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多年,底蕴深厚,经济韧性强大,工农业实力不俗,面对战争后的金融危机竟然硬扛了过去,没有导致美元彻底崩溃,在经济复苏后维持在1:3的汇率上。

换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币值早就跌的连废纸都不如。

那米国有没有可能通过超额发行货币,将一堆废纸赔偿给战胜国呢?

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无论在任何一个战争赔偿合约中,都有一个购买力标准,法郎和美元都是如此,只有白银没有必要,因为其本身就是贵重金属,具有很强的货币属性。

大力推行“金洋”作为国际贸易硬通货,好处将在10年20年甚至30~40年以后才显现出来,这是一个长远的金融战略,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按照大洋帝国如今在国际贸易中的体量,理想状态下,全部采用金洋结算的话,大约能占到世界总贸易量的12~13%,这其中的2%~3%是由太平洋安全联盟各国合计贡献的,大洋帝国独自占据约10%的份额。

第2项重要工作就是扩张,目标是新西兰和苏门达腊岛。

新西兰自然不必说了,这是已经几乎瓜熟蒂落的果子,只等合适的时机就可以拿下,合并入大洋帝国疆域之中。

现在不是好时机,还得等一等,但这不妨碍提前把工作做起来,比如进一步加强渗透和对上层人士的掌控,有计划有目的的分批移民,进行思想上的预热宣传等等。

欧洲一旦开打,那么大英帝国必然是全球调兵,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印度,斯里兰卡这些地方一个都跑不了,出于英国人的傲慢和对殖民地土着的不信任,在战争初期征募的肯定都是白人士兵。

以新西兰现在的小体格,征召3~4个步兵师基本上就把年轻人一网打尽了,至于战后能回来多少,那可就是个未知数了?

苏门达腊岛这个地方,李福寿盯上已有几十年了,第1次东印度群岛战争时期因为实力不济,没有能力消化如此庞大的地盘,所以拖到了今天。

如今大洋帝国的实力和疆域与之前大不一样,根据去年底的统计数字,人口总量已经达到8897万人,相比较三年前又增加千余万人口,这其中2\/3是帝国本土新出生人口,1\/3是移民。

整个帝国人口平均年龄26.1岁,年龄结构非常年轻。

年均自然出生人口达到326.7万,年均自然死亡人口63.55万,年均人口增长净数达263.15万人,加上每年流入的百万移民,基本上可以达到380万至400万人的人口净增长目标。

现在大洋帝国的人口总量与羊毛战争之前的米国几乎相仿,都是差一点点就突破9000万人口规模大关。

可惜的是,米国在遭遇惨败之后,被生生的肢解成了六个国家,国土面积减少1\/4(统计中未含阿拉斯加州,因为这部分领土是米国人主动售出,不属于外来势力强行肢解。),人口规模减少1\/3,经济总量也永久的减少了三分之一,可谓代价惨重。

回过头来再看看苏门达腊岛,其地理位置极端重要,扼守欧亚大通道的必经之处马六甲海峡,是分隔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地理屏障,同样也是极具战略意义的要地。

若是放在小国手上不显山不漏水,看不出什么厉害之处。

若是放在区域大国手上,那可就厉害了,奥斯曼帝国的地理位置扼守着欧亚通道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这是一道黑海通向温暖地中海的大门,也是锁在沙俄帝国海军脖子上的一条铁链。

终其几百年的历史,沙俄帝国及其后续的传承都没有能够挣破这条铁链,始终被牢牢锁死在黑海之内,无法成为纵横大洋的角色,这就是海峡的厉害之处。

有人说,红海军不也曾经纵横世界大洋吗?

那只是和平时期,出于对世界列强的敬畏,扼守这条海上交通要道的国家没有封锁海峡罢了。

若是战争时期,在没有占领奥斯曼帝国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周边的领土之前,无论是沙俄还是红海军都不敢拿自己的舰队冒险,那纯属找死。

即便强大如大英帝国,第1次世界大战中同样在这里碰的头破血流,这就是后话了。

综上所述

如果说新西兰只是满足李福寿独占大洋洲的私人心愿的话,那么苏门达腊岛就是关系到战后格局的大国战略,意义极其重大。

只要占据了该岛,顺使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从印度洋方向远来的强敌就无法威胁到帝国本土及周边领地,这包括婆罗洲,吕宋群岛,香格里拉岛和澳洲本土,全都处于安全的羽翼之下。

从战略上讲

一旦世界大国占据了该岛,就可以将整个东南亚地区环抱在怀中,予取予求,不顺心的时候分分钟封死所有的贸易渠道,无论是向东通往南北美洲的太平洋航道,向北的远东航道,向西的欧亚航道全都在掌控之中,等于拿捏住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可就厉害了。

曾几何时

兔子国的大平顶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就曾经因为航行安全问题被拿捏住,反正各种鸡蛋里头挑骨头,没有允许就不能通过,就很能形象的说明这个问题。

从1873年持续至今的亚齐战争,断断续续已经41年了,荷兰殖民者花费了巨大的代价都搞不定当地土着,似乎有些灰心丧气的劲头儿。

因为连续数十年的战争影响,岛上百业凋敝,农业生产陷于荒芜,荷兰人动不动就大面积焚烧农作物,实行残酷的杀光、烧光围剿政策,再加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医疗条件,如今的苏门达腊岛人口从原本的600多万剧减到230余万,减少了一大半。

所以,再加把劲儿就可以收割了。

比如说亚齐战争进行了这么久,是不是应该集中力量闹出点响动来?

土着反抗军在这几十年时间里,上层已经被渗透的像筛子一样,完全没有能力反抗背后的潜在势力。

在当今国际风云动荡之际,李福寿把重要目标定在金融和扩张这两项上,是他考虑许久做出的慎重决定,反正用不了多久,欧洲人就开始打生打死,没人顾得上亚洲事务了。

这里要说个笑话;扶桑某高层在回答天皇质询时,曾经说三个月占领神洲大陆,实际上战争打了十几年。

如今的德国人同样有这样的迷之自信,“施利芬计划”实行顺利的话,三个月结束战争。

前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长施利芬制定的这项计划,面对法俄两个强敌,说穿了就是打一个时间差。

该计划的作战核心理念,是利用俄军爆发战争后动员能力差,集结能力差的缺点,其需要6~8周才能够形成较有威胁的重兵集团,打一个时间差。

德军在西线率先集中力量击败法国人,然后掉过头来再对付俄国人,大概齐就是这么个意思。

与原来历史时空不同的是,德军如今装备了高达640辆进口的坦克装甲车,还有大概同样数量的自制坦克装甲车,装甲攻击能力已经高于“羊毛战争”时期的大洋帝国远征军,这让德国人充满了自信。

问题是英法两国也不是善茬,装甲车辆在陆地战争中爆发出巨大威力的同时,英法两国先后都投入了大量资源研究开发属于自己的装甲坦克技术,并且获得了相当的成就。

仅以法国为例;

借鉴大洋帝国先进的装甲坦克使用经验,先后研发了10多种坦克装甲车型号,并且陆续装备了法制巡洋坦克,骑兵坦克和侦察坦克,总数量达到700余辆,且具备很强的后续生产能力。

英国在这方面落后不少,但同样也拿出了自己的装甲坦克车,只不过是由皇家海军方面出资研究,海军部大臣丘吉尔对此贡献极大,是他一力主张并且拨款研发的英国坦克,其代表型的马克一型二型和三型陆续装备部队,总计生产数量已经达到220余辆。

所以,法国人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鸡,英国人同样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