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刀尖上的大唐 > 第21章 黄河远上白云间(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章 黄河远上白云间(七)

唐儿,从来就是这样心胸开阔啊。

老屠子感怀道:“同去是同去。可是丑话说在头里,事情多给儿郎去做。李承嗣之事,我不愿看到。”

自投军以来,郑守义经历了太多生死。

好在十个老兄弟,除了刘四这厮好似风筝断了线,还都在,都在。

老屠子收摄心神,道:“我观李三郎用兵,以军司马等多人攒划,统筹兵事,颇为得宜。此次西征,我亦当效法之。”

郭屠子道:“此言大善。”建议道,“抽调各军人马,毕竟配合不够纯熟,我看,左龙虎军之外则以常捷军为主,振武军留镇,王哥儿也好调派。

即以常捷军为主力,不如以王郎为行军司马,我等从旁攒划,以便军令通达。

另可选教练军百人,署理文书、机要、传令,承担守卫之责。”

见老郭推荐自己做行军司马,大寨主有些羞涩,作假道:“岂可岂可。”眼神十分飘忽。

老铁匠撇撇嘴道:“装假,要你做你便做,出了纰漏有你好看。”休看老张多年不动刀兵,但是镇中第二人位置坐得稳当,又是老马匪的旧主。看他发话,老马匪便顺坡下驴接了差事。

老屠子道:“毕竟河上仍在交战,根本不可有失。灵武边辟,转输不易,三郎说,我军只去一万五千,振武军还要留人。

我盘算着,让魏哥儿移镇灵武,左领军卫肯定也要过去。

加上灵州横塞军,行营就有近三万兵。

天德军当还有三五千可用之兵。

只有一桩,这辎重如何办理?

从前行军都有辅军,李老三将辅军撤了。这厮在幽州自然有人用,咱可咋整呢?临时征发,成么?镇里府兵办了几年,到底能用不能用?”

当初李老三上台时,给自己的队伍正名,把派驻各处的辅军都抽走了。这次议定禁军十六军,里头有好几个都是辅军系出身,占了四分之一强,其中打头的就是威武军改编的右羽林军。

为了弥补各地的空缺,按照李老三规划,就要重新建立一套府兵系统,承担原先辅军的职责。

从道理上说,如今是人少地多,上上下下对这个计口授田也都看得紧,各镇都有大批的授田户,从中抽取丁壮办府兵是可以的。

但是,事情也不是那么好办。

哪怕留下一批骨干,这事儿也不是一日可成。

关键不是没人,而在于效果。

因为这新设的府军他不是常备,而是有事征发,无事回家,这搞起来哪有原来常备兵方便。

再说,振武军也就要给别人了,老屠子这两年跟着李老三在外公干,反正吃喝拉撒都有李老三操心,他郑某人没有迫切需求,对于镇中的府兵就没心情花功夫认真办。

至少郑大总管自己是没操心。

李老三在幽州是常年保持了一万二千人的府军编制,用以承担后勤工作。比如这次南征,一直就是这帮货在转输,人不够就继续征发,反正给钱又不是白嫖。李老三就是干这个起家的,南面行营当然就没有这方面的困难。

可是突然要让老屠子征发府兵办后勤,支持西征,就很心虚。

老铁匠与老屠子联系密切,对许多事情都有了解,对镇中府兵的现状更是心中有数。这两年,振武军内用兵不多,也就是老屠子带着人在南面行营,按他估计,在镇内征发人手支持一下内线机动还行,这种几千里的远征……

总之一句话,他老张心里也没底。

确实是没有做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左右瞅瞅,老铁匠问郭屠子道:“老郭,你搞教练军,一天天看你琢磨这琢磨那。我记得有次你跟我提过这事儿,详情记不得了,要么你说说?”

郭屠子闻言也不矫情,略作思考,便说:“嗯,征发府兵只承担部分转输之责,又于军中安排部分战兵管理辎重。

河西路途遥远,多担待一些吧。”

没有准备,你让郭大侠怎么样。

这就是没办法的办法了。

郑守义盘算,本来他是想这一万五千都是战兵,另配辎重,想想确实无法实现,让五千战兵临时承担一下,也只好如此。

嗯,以郑某人的威望,这帮杀才应该不至于闹事。

老屠子于是定计,由大舅哥老铁匠负责征发府兵,主要承担在振武军内线的转输,往西北运粮械,肯定是接力棒,只要镇内这一段不丢人就行。

由老郭统筹,老马匪配合,完成出征各军的编组与整合。

西征也不在这一天两天,好歹要准备充分了再动手。

作为新鲜出炉的行营司马,大寨主老马匪王义的工作效率很高,次日就拿出了整军方案。

常捷军下分三都。

一都指挥使周福贵,步骑四千,其中战兵二千八百,辅军千二。

二都指挥使薛霸,步骑二千八百,战兵一千九百,辅军八百。

三都指挥使蔡海江,亦有步骑二千八百,编制与二都相同。

如此,常捷军全军计有步军四千六百,骑军二千,辅军三千,再加上老马匪的亲兵卫队四百,正好一万。

左龙虎军出五千骑。

重点是毅勇都一千二百骑,承担全军斥候、游弋。

忠武都二千战骑、陷骑作为突击主力。

承担随军辎重后勤任务的有一千三百,郑大总管的卫队五百。

教练军一千,跟随行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安插使用。

如此总计一万六千人,比李老三所说万五千稍多一点。

常捷军是老王的地盘,直接把各级主官都安排妥当。

左龙虎嘛,别的都好说,就是这个担任辎重后勤的任务肯定谁都不愿意。大寨主也耍个滑头,只说编制方案,至于谁干,还让老屠子定夺。

郑守义大总管略作思索,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十三郎。

议妥了方案,就让老马匪先回麟州准备,郑大总管这边在后缓行。

主要是大总管还得亲自走一趟东城,跟王友良当面安排。

此次离镇,振武军这个老巢老窝就得这位哥看护了。

实话实说,郑某人估计,在西征结束前,这振武军也就该交出去了。

嘿嘿,爷爷西征,李老三才好借着转输军资对振武军伸手嘛。怎么?真以为这点小信仰爷爷敲不出来。

老子是顾全大局,不跟你计较。

当然,想拿振武军,李老三不实实在在给足了好处那是绝不可能。

不仅如此,主力行军计划是过黄河,从夏绥去灵武。万余军,数万畜牲也不好都走这条路。郑大帅准备让这些畜生跟着萨仁那走,沿阴山以南先去中城越冬,部分牲口甚至可以送去宋瑶那里养着,吃他家的粮食。

不能跟随带头大哥出征,王友良很是遗憾,但是他也知道不能都走。

能担负看家重任,王将军其实心里亦有些欢喜。熬了这么多年,总算又能向上走一走喽。

在东城,郑大总管发现个情况,有许多船只在河上往来。

这是怎么回事?印象里,当初可没这个操作。

陪同在旁的刘三哥介绍道:“大河水运一度十分昌盛,早年关中、河东向灵武、丰州等转输,便是多走水运。后来只因巢乱,水运才渐渐荒败。

这些年要给天德军发粮发饷,李承嗣远在灵武,也需诸多军资,李三便主持办了这船运,周转数年效果不错。此次给灵武输粮,是先从我镇官仓出,装船过去,幽州再出粮补充我镇,较为便宜。

目前只是船少,运力有些不足。”

在幽州,将运粮的事情交给小韩郑大总管就没再细问。他本以为以为从幽州运粮过去十分困难,损耗必大,哪怕一段段接力。几千里馈粮,运十而到一都算好的。此刻方知,这些年给天德军发钱粮,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船运过去。

这可就省了大事。

郑大总管目送一条条河船去远,慨叹:“李三这厮,对西边真是用心。”中原那边还打生打死呢,这边的黄河水运都已经弄得风生水起,为西征做好了准备。

嘿。倒是符合这老小子的一贯作风。

哼!怪不得李承嗣那厮这么大胆子。

八月。

左龙虎军抵达朔州。

阴山奚已集结完毕。

遂令阴山奚沿阴山南麓西行,往中城越冬。

按计划,西征大军将在麟州花费一月完成编组,之后经夏州至灵州越冬,并在期间完成整训。

正式出兵,肯定要到明年开春以后。

看官,莫嫌咱郑某人办事墨迹,这不是墨迹,而是实情如此。军队远征,不是哪位英雄人物振臂一呼,叫一声“走”,上万大军就踏上征程横扫天下了。

要安排辎重。

要适应水土。

要劳逸结合。

要……

总之麻烦着呢。

与当年几次打夏州也不相同。

那才多点路。说到底也就是草原奔袭,动兵又不多,玩一个来去如风。

这次可是要打河西,还有李承嗣前车之鉴,郑某人还不得小心准备啊。

八月十六。

过完中秋,左龙虎军自朔州起行。

十三郎苦着脸就来寻老屠子陈情。

这位哥辛辛苦苦从魏州老家回来,说好的到河西建功勋,结果摊上这么个好事,真是……“哥啊,欺人太甚呐。”史怀先将军泪珠挂上眼角,十分委屈。

爷爷不想来,你非让我来,到了派了这么个脏活累活,不仗义呀!

面对这位挑担哥,老屠子没吭声,小屠子主动为父分忧。

从军多年,又得老屠子言传身教,小屠子这个安抚人心的技能已炉火纯青。主动安慰姨夫道:“毅勇都是斥候,忠勇都负责破阵。这些你都干不了啊。

再说,粮草辎重向为军中大事,万万不可有失,别人阿爷也不放心不是。”

“不是。”

虽然小屠子说得没错,但是有些话老黑、老卢说一说十三郎也就忍了,话可是从后辈嘴里说出来,这你让十三郎情何以堪?

再说,爷爷没说非要去啊,我可以留下来嘛。

见这厮要聒噪,郑大总管不耐烦地挥着马鞭子一晃,都没出手,就骇得史十三脖颈子一缩。老屠子道:“休不识好歹。反复予你说了,此乃我家百年大事。明岁又要封爵,你算不得元从,还不趁此行攒些功勋,福荫子孙么?

别惦记魏博了,中原那就不是好地方。

拿下河西,爷爷保你一州刺史不好吗?”

怪谁?老屠子也很无奈呀。

要就怪十三郎手下这帮杀才太不是东西。

此次南征,史十三在魏博弄了不少新人。本来呢,看看在这魏博武夫也算又像模像样了,不论在柏乡,还是跟着杨师厚,至少兵没问题。后来在莘县战场上,表现也不错嘛。

所以,都以为替换一些老混蛋就能够面貌一新。

所以,史十三这次要弄一批魏博兵,郑某人也很支持。

万万没想到啊,又想岔路了。

这帮混蛋在魏博左近做事还算靠谱,一说大军要回朔州,当时就闹了。

呼声一片啊,史十三死活是压不住。

他奶奶的都是一丘之貉。

郑大总管如今又不是缺人,气得就不想用这些王八蛋。谁料想李老三主动跳出来死活不肯,还给他塞人,愣让郑某人带回来二千魏兵,其中甚至有直接从帐前银枪军里调拨的悍匪。

你道是李老三好心?

他也是不放心这帮混蛋都堆在魏博,这是见缝插针搞分流呢。东甩一点,西丢一点,这是悄悄要把魏兵拆了算。

嘿,借着周德威去夏绥,郑大总管建议给河东也打包发了二千,弥补河东兵力不足。哈哈,不能爷爷一人遭罪,老秦也得分担一点。

看看这些魏兵,郑大总管是真头疼。

连拉带拽地弄来朔州,好不容易安顿了,一听说打河西立刻又怪话连篇。若非老屠子刀快,果断砍了几个刺头镇压了这帮混蛋老实,怕不就要立地造反?

狗改不了吃屎,你能怎么办。

所以老屠子这次决定也得搞分流,让十三郎挑出五百个老实些的,让郭屠子给了十三郎一百娃娃兵,再征发七百府兵给他,凑得一千三百人,跟着西征。

其余魏兵则全部打散。

将这帮混蛋都去西征?郑某人可不踏实。

或去中城,或去东城,或在朔州,事情都由老铁匠去办。

这就是要把银鞍都拆了呀。

史怀先两眼直翻,道:“做刺史,我哪里做不得?河西漫天飞黄砂,爷爷做个蛋地刺史。

不是,这辎重杂事我也没干过啊,数我都点不对,你这不是害人害己么。”后勤辎重可都是技术活,唐军军法森严,后勤自重管理把细,出不得错漏,他老史哪干得来这个?道理没错吧。

何况他跟本也不想往河西吃砂子去啊。

郑大总管作态道:“听不出好赖话?教练军这不是拨了一百人给你,事情让那些娃娃去操持,你给老子看好那几百个腌臜货。”

想想硬压也不成,要拿下这位哥,小屠子看来还是差点火候。老屠子遂勾了十三郎的肩膀到一旁说话,悄声道,“实话跟你说,只这点人肯定不够。李老三限我一万五千人,那是因为钱粮有限,人多了他养不起。

但是打仗这事,能削足适履么?

动兵,当然是多多益善。

据说灵武产粮不少,待过去看看情况。若有余粮,爷爷定要征发诸蕃做义从军,这些杀才少不得要有人看管。”

十三郎听话听音,闻言试探道:“你是说?”

“啧啧。这还用说?咱一家人,除了你还能有谁。”老屠子一本正经地给十三郎画大饼,“我估摸着,征发诸蕃至少得有个五千一万。亦难再多了,奶奶地也不好管……

其实,为了这些魏博老乡,这些年史怀仙也是操碎了心,丢够了人。什么招数他都想了,死活就摆弄不明白你敢信。史某人如今这个情况,都是拜了这帮混蛋所赐啊。

他好几次想推倒重来,可恨名声在外,几次都没搞成。

听老屠子有此安排,十三郎把心一横,就决定转变思路。还是得换新人,不能再让这帮混蛋带累自己。奶奶地,到了河西,总不会有人再能跟他史某人做对了。一帮子没根的杂胡,爷爷还弄不明白么?

十三郎遂转嗔为喜,道:“早说呀。”心下开始盘算,怎么从蕃部划拉些看好用的夯货回来。

银鞍都,不能就这样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