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太子姬宜臼外,王子恬亦逐渐长成少年。
作为重生周幽王之后,再与申后姜葇生下的子嗣,姬宫湦并未偏心关照。
毕竟前世史书之中,绝大部分皇子为争夺权势自相残杀,都是因为皇帝偏心所导致。
普通百姓家中不和的根本原因,一是太穷,二是偏心。
其实,嫡长子继承制,早已被证明是封建社会最好的继承制度,只需完全遵守即可。
嫡长子不成器,那便由嫡长孙间接继承。
若是嫡长孙仍不成器,或者嫡长子没有子嗣,那便过继其他嫡孙。
没有其他嫡孙,则可以过继庶出的孙子。
如果连庶出的孙子都没有,那就说明家族绝后,继不继承已经毫无意义。
总而言之,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能避过嫡长子。
即便嫡长子幼年早逝,也要采用过继的方式,达成嫡长子继承制。
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子嗣内斗的情况。
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
就拿周幽王来说,按照前世史书所载,周幽王便是因为宠爱褒姒,废除原来的太子姬宜臼,改立褒姒所生的姬伯盘。
结果,导致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在骊山脚下被杀。
赵武灵王的谥号之所以带有“灵”字,便是因为废长立幼,并于壮年时期,将王位禅让给新太子公子何。
原太子公子章自然不服,于是发动沙丘之变。
赵武灵王被持续围困三个月,最终活活饿死在沙丘宫中。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偏心会导致子嗣内斗,偏偏却无法控制自己的内心,总是妄想着自己会得到最好的结局。
重生周幽王,姬宫湦保留前世记忆,自然不会重蹈覆辙。
即便太子姬宜臼是自己重生之前,周幽王与申后所生,王子恬则是自己重生之后,与申后所生,姬宫湦也坚决不会动摇。
从始至终,一直将太子姬宜臼当作王位的优先继承人进行培养,甚至借口太虚仙人所授,单独向太子姬宜臼传授大量前世知识。
在这些知识当中,便涉及到帝国发展历史规律。
纵观古今中外,所有帝国的萌芽、发展与落幕,路径其实都是出奇的一致。
先是从原始部落,发展成部落联盟,再到分封诸侯邦国,接着便是大一统集权,随后便是帝国由盛转衰。
帝国结局,无外乎三种。
其一,整个帝国彻底消亡,皇室贵胄要么沦为尸体,要么成为普通人。
其二,帝国内部被颠覆,皇帝成为国家吉祥物,不想享有实际权力。
其三,帝国仍然在苟延残喘,皇室仍有一定权力,但随时有被剿灭的风险。
在姬宫湦看来,自己身为周天子,倾力打造大周帝国,不过是加速历史发展而已,并非是要改变帝国结局。
历史趋势,谁也无法改变。
从血脉传承的角度,姬宫湦始终认为,后裔成为国家吉祥物,其实是最好的结局。
基于这点,姬宫湦一直告诫太子姬宜臼,大周帝国乃新国人之大周帝国,自己不过是开创者与领路人而已。
倘若真到帝国动荡之际,切莫为了所谓的权势,而让王室宗亲陷入毁灭深渊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原本颇有前世三国贾诩气度的太子姬宜臼,经过姬宫湦的长期教导,且伴随年龄增长,终于彻底摆脱贾诩气度,隐隐生出与汉宣帝刘询的风范。
参与处理朝堂事务时,极其善于隐忍蓄势,尔后寻找时机一击必中。
更为重要之处,太子姬宜臼尤为重注休养生息。
兴许是以前亲自堪舆天下,外加曾经担任济北郡按察使,只要涉及新国人方面,太子姬宜臼都主张以民为本。
正因如此,姬宫湦对太子姬宜臼异常满意。
此外,在姬宫湦有意无意的引导下,王子恬也正如最初所期待,并未对权势产生执念,而是喜欢研究各类新奇技术。
为了能够让王子恬更好地发挥,姬宫湦索性安排王子恬拜太造内史仲飔为师,向其学习大周帝国当下最先进的技术。
在这其中,便有试制成功的初始版蒸汽机。
虽然缺乏橡胶等密封材料,但是蒸汽机的发展本质,无非便是如何高效地烧热水,并通过蒸汽推动转化为机械动能。
倘若完全不在乎能量转换比例,单是一堆木炭和一个普通小茶壶,外加一个小扇叶,便能制作出简易版蒸汽机。
大周帝国的初始版蒸汽机,自然不能如何拉垮。
姬宫湦所制定的标准中,初始版蒸汽机以实际应用为主,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指标,便是能够带动有轨车辆前行。
大周帝国所修筑的驰道,均提前预设轨道。
只要拥有蒸汽火车,即便行驶速度很慢,也能彻底改变大周帝国的格局。
结合电报线路,往后无论疆域有多大,镐京王城都能及时掌控各郡县讯息,并且可以无障碍进行处置。
即便遥远的边疆发生叛乱,也可以通过电报线路,第一时间获得准确消息,随后利用蒸汽火车调兵遣将与运送粮食物资。
虽然远远比不上前世,但是对西周末年,乃至到明清而言,已经是天花板级别。
内史所研制出的初始版蒸汽机,以无烟木炭为标准燃料,通过多层扇叶,以减少因为密封材料落后导致的能量损耗。
与此同时,加入齿轮系统,使得动力传输更加强劲与稳定。
根据姬宫湦亲身测试,首款蒸汽火车,拖拽五节车厢,满载两百人,虽然时速最多只能达到十公里每小时,却已经让姬宫湦十分满意。
最关键的从零到一已经完成,车厢、载重与时速等方面,后期都可以进行改进提升。
就当前而言,十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已经不算慢。
蒸汽火车不同于马匹等畜力交通工具,中途需要休息喂养,蒸汽火车可以日夜不歇地行驶。
按十公里每小时计算,一个昼夜便能行驶二百四十公里,十个昼夜便是二千四百公里。
只要驰道修筑没有延误,届时从镐京王城出发,不到十个昼夜,便足以抵达大周帝国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