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三年过去了,长流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关乎全村村民生计的苹果作坊,在两年前的秋天,也就是村民们种下第一茬苹果树的第二年秋天,全村苹果迎来丰收之际,顺利修建完成了。
村里人还没来得及庆祝丰收和竣工的双喜临门,就投入了紧锣密鼓的苹果加工,除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婴儿,其余村民都无一例外地参与了这场加工的盛宴。
一天时间,甜滋滋的苹果酱在加工坊的大铁锅里就可以熬出,然后放凉入罐。五天时间,三蒸三晒的酸甜软糯的苹果脯也可以入袋了。再然后,经过三个月发酵的苹果醋和苹果酒也陆续从阴凉的地窖里起了出来……
一开始进入长流村进货的是那些走街串巷的货郎,他们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消息,以为长流村的苹果多得都要扔掉了,结果一进来,在村长的极力推荐下,带走了是方便携带且保质期较长的苹果脯,从而打开了长流村苹果加工产品的销路。
紧接着,镇上卖吃食的铺子以及和辣椒加工坊合作的部分商家闻风而动,不需要村长求爷爷告奶奶,刚刚加工出来的苹果脯和苹果酱就销售一空了。而接下来,苹果醋和苹果酒的热卖也水到渠成了。
这一年年尾,赶在过春节前,村长李义善发了苹果加工坊的第一笔分成,最少的一户都有十两,最高的一户拿到了八十两。公布这个数据的时候,在场村民无一不倒吸了一口凉气,反应过来后,就是明年要种多一点苹果树,做出更多的加工品。
于是,开春后,王丽雍扦插实验出来的苹果苗一口气被村民买光了,让胡二几个直呼王丽雍有先见之明。
接下来的时间里,长流牌苹果酱,长流牌苹果酒,长流牌苹果脯……各种商品吸引了许多大小商贩慕名而来,追着村长李义善要独家代理权或者挪更多的产品份额,逼得村长又扩建了一次苹果作坊。后面,因为村里劳动力有限,农忙时节,村里许多人家都雇上了短工,然后自己转头去加工坊忙活。
如今,长流村从前的荒山,有一半以上都种上了苹果树,因为苹果之村的名头逐渐传开,每到苹果花开或苹果丰收的时间节点,就会有一大批人慕名过来观赏,村里的旅游行业略见雏形,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业态。
郑大婶家在王丽容的提示下,在苹果丰收时开放一小块果林,让前来游玩的人自助摘苹果,然后再按市价卖给他们。这种做法一度吸引了许多“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少爷小姐夫人们过来尝试。
好几个村民有样学样,也开放了自己的果林,甚至还有特意圈了地种菜种瓜的,也是同样的论斤卖的做法。虽然不像苹果林那般受欢迎,但是也有一些想要尝试“归园田居”的受众。
村里坐落在大道旁的村屋,陆续摆起了摊子。有卖自家编织的手工艺品的,也有卖茶水糕点的,手艺好的妇人开起了饭馆,家中有余房的将屋子收拾出来,办起了民宿。去年秋天,一个旅游旺季挣的钱就顶得上他们种地几年的收入。
除了摆摊子,还有搞运输的。李大娃听了王丽雍的建议,将家底都掏了出来,弄了一辆带车厢的骡车,两辆头顶带帐篷的骡车,固定时间穿梭在村里与县城往返的路上,不仅方便了来往的游客,也方便了随着收入增加而购买欲膨胀的村里人。
长流村每一户的收入水平,都节节攀高,长流村的适婚男女,也成了周边人家的香饽饽,不夸张得说,连村里的几个鳏夫和寡妇都有人抢着嫁娶。其中,第二受欢迎的门户当属于王展年一家。
王展年靠着前两年生猪价格飞涨,狠狠赚了一笔,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财富自由,还顺带着拉拔了一下自己的三弟王展时。
王展时杂货铺子的生意被对面新开的铺子挤没了,他心灰意冷之余将铺子转租了出去,然后带着儿子王鸿文回了村里。王展年直接拨了两间屋子给他们父子俩住,之后见三弟一直颓废着,没啥正经营生,刚好自己一个人经营猪场也有些力不从心,便主动开口让他投钱进来,分了两成股份给他。外人听说了,都赞他一声仁义。
长子王鸿学如大家期望那样,顺利成为了一名举人,在王展年的支持下,进京求学,冲击后年的春闱。王鸿识也进了京城,被温老太医收为关门弟子,继续潜心苦学医术,未来就算不能进宫当太医,自己开个医馆也是绰绰有余的。
崔小翠在大儿子成为举人后,曾经来过一次长流村,王展年在人前明确表达了不会复婚,崔小翠当着众人的面绝望爆哭,也正因为如此,算上王展年一共父子三人,都成了外人看好的成亲对象,王展年家门的门槛几乎要被媒婆踩烂了,但是依旧没有成一桩亲事。
至于第一受欢迎的门户,那就属于王展丰家了,两个闺女正值妙龄,又是出了名的有才貌,自然也少不得人提亲。
前年,王丽雍正式将西红柿和玉米的耕作和食用手册递到了皇上跟前,天宇朝又多了两样可入寻常百姓家的农作物,特别是玉米,在王丽雍的精心侍弄下,玉米的亩产量高达近千斤,比目前广受贫苦百姓欢迎的土豆还多出了两百斤。
皇上一个高兴,直接忘了当初关于封乡君的条件,封了王丽雍为乡君,赐了黄金百两,还将朝鲜进贡的人参,琉球进贡的胡椒,安南进贡的白绢、诸香和纸扇等稀罕东西都赏了一些过来。
颁旨当天,不止李县令出动了,连霍知州也来了,附近的乡绅名流也都闻讯赶来恭贺。长流村办了三天的流水席,唱了三天的大戏,这些都不用王家操心,都是村长一手操办的,花的也是村里的公共资金,但是没有一个村民有二话。他们都带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心情,为村里出了个乡君而狂喜着。
他们的喜悦还没结束,皇上就点名长流村为西红柿和玉米的种植试点,要求每家每户都在王丽雍的指导下种植西红柿和玉米,为此,还特许青鹿镇县令将长流村周边几个村的荒地都圈进了长流村,长流村一跃成为了青鹿镇下辖最大的山村。
但是,他们高兴的点,更多是可以被皇上钦点开荒种地,尽管他们已经够多农活干了,但是对于开荒种西红柿和玉米,依旧保持着最大的热情,对外总是一边抱怨活多,一边变相得炫耀他们如今是给皇上种地。
原本,王丽容还打算利用西红柿和玉米再整些独门的营生,被皇上这么一操作,也就歇了心思。王丽雍尽心尽力得带着村民们种地,每日奔走在各家田地中,像个十足的庄稼老把式,指点着年龄大了她两三轮的叔叔伯伯爷爷们。
王丽雍被封为乡君后,引起了一波提亲热潮。这次,上门提亲的门户升级了,从普通农户变成了豪门富商或者书香门第。
苏玉琼尽管骨子里还是想要看到闺女成家立业,但是她更愿意尊重闺女的想法,所以问都不问王丽雍,一一拒绝了,甚至对外放话,她闺女这辈子都不会嫁人,也不会收赘婿,就是要待在老王家,照顾他们二老。
此话一出,不仅让那些提亲的门户百思不得其解,也让同村的人忍不住暗地里嘀咕。但是因为王家如今的地位,再没有人敢舞到正主面前说闲话。
只有郑大婶这个苏玉琼的闺蜜,在有次串门的时候,顺着话题劝起了苏玉琼,我晓得你们夫妇俩疼闺女,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耽误了孩子嘛。小雍确实很优秀,要才有才,要貌有貌,若是周边那些提亲的不合适,你也可以她京城里的干娘帮忙寻摸寻摸嘛,这对外说留闺女照顾你们两个一辈子,外头可都说你俩糊涂呢。”
苏玉琼倒不介意被人说道,她年轻时候受到的诟病就不少,还怕那点藏在背地里的闲话吗?不过,她听得出郑大婶是真的关心,不是为了八卦,于是就将闺女的话复述一遍给她听,差点颠覆了郑大婶的婚姻观。
“我闺女说过,钱能自己挣,活能自己干,事能自己扛,她不需要多一个男人来对她的生活加以干涉和打扰。你听听,这话是不是还有点道理?”
郑大婶仔细咀嚼了这段话,忍不住点点头,“听着确实有些道理,只是这从古至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生儿育女,世代传承呀。”
苏玉琼长叹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我当时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闺女问了我一个问题,把我堵住了。”
“啥问题?”郑大婶好奇道。
“她问过,从古至今,传承已久,那就是对的吗?那就不允许有例外吗?然后,她还跟我说什么不婚不育保平安。哎呀,反正我说不过她,我也没法子,也狠不下这个心逼她,就由着她吧。孩子长大了,有自己想走的路,我这个当娘亲的,又何苦硬逼着她一定要按照咱们的老路走呢,老路也不一定好走呀!”
郑大婶似乎有感而发,答道:“是呀,老路也不一定好走,想想咱们,嫁人后要服侍公婆姑舅,要照顾男人孩子,里里外外都得抓,没有一日得闲的。小雍都是乡君了,自然是不同于咱们的,又何必跟咱们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