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随着中华民国的资本投资的持续,中华民国的农业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发展进程。。shude 更新好快。
机械化农业规模,在1923年发展到了16亿亩的规模。
而世界上其他国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很少,也就是中华民国的一些经济殖民地进行了一些农业机械化的建设,不过规模不大,而且也是中华民国投资的。
相比之下,欧美基本上没什么完全的机械化农业,不过拖拉机已经大规模的应用。但是在农业生产力上显然有明显的差距。
也正是因为农业机械化的规模愈加庞大,中华民国出产的粮食已经能够无比充足的供应本国的需求以及各个经济殖民地的需求,并且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输出国。
同时在棉花、大豆等可以机械化生产的农作物方面,中华民国的出口也牢牢的把持这国际市场的大部分的份额。
农业上的巨大领先,让中华民国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成为了主角。
各国的商品粮出口都遭到了中华民国的粮食的打击,而各国刚刚发展起来的商品大豆种植业,也因为中华民国的大豆价格的降低而遭到了惨重的打击,让中华民国持续的保持着对世界大豆贸易的垄断地位。
也就是那些经济殖民地有不少大豆在出口,不过那些经济殖民地的大豆种植投资都是中华民国在背后操作的。
棉花也同样如此。
尽管机械化农业可以生产经济作物,但是那些经济殖民地如果用廉价的劳动力进行生产,还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中华民国在把经济作物分包出去的同时,就算是能进行机械化生产的棉花和大豆,也在分包一部分出去。
因为这个时代的大豆产量并不是很高,所以世界各国在大豆商业化中指上自然也就没怎么发展。
毕竟大豆这个东西,产量低的情况下,他们此前又没有太大的需求。中华民国的大豆种植业能发展起来,主要还是因为东北地区,黑龙江等省份气候太冷,只能种植大豆,加上中国有种植大豆的历史,所以才会发展出大豆种植业。
美国后来能发展出大豆种植业,主要是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美国的土地确实多。不过这个时候,美国的农业生产力还没有那么高的时候,美国的大豆种植业依旧没有任何发展。生产力不够高的时候,美国人自然不会选择种植回报率并不是太高的大豆。
而中华民国却发展处了大规模的大豆种植业。
因为中华民国如今的土地也很多,不断的版图扩张让中华民国已经不愁什么土地够不够用的问题了。
现在中华民国面临的问题是土地多的用不掉,特别是关外各行政区的土地。所以大豆产量尽管低一些,但是却可以通过提高规模来达到产量。
不过大豆产量的提高研究也在持续,经过多年的育种过后,中华民国的大豆品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良。亩产也已经提高到了每亩260公斤的程度。而世界其他国家的大豆种植业,亩产比较好的也只有150公斤上下。中华民国的大豆平均亩产260公斤是建立在机械化种植上的,并不是精耕细作。
中华民国的农业现在已经很少有精耕细作的模式了。
大洋彼岸的美国,因为中华民国在可以机械化种植的农业品种上取得国际市场的优势,所以美国的粮食出口、棉花出口都遭到了惨重的打击。
特别是棉花产业,过去美国凭借着庞大的耕地面积,大量种植棉花并向英国等国家出口。不过自从英国向世界输出纺织品的地位被中华民国的那些经济殖民地取代,美国的棉花出口就出了问题。
而美国的纺织品在世界市场上,也就只有个别地区能通过关税来取得优势,例如加拿大地区。以及南美的几个向美国靠拢的小国家。
美国的纺织品输出竞争不过中华民国的那些经济殖民地,这也导致美国的棉花种植业遭到了重创。美国的棉花种植出来之后,只有美国本土的需求,以及少量的海外需求,让美国的棉花种植业减产了将近一半。
相比之下,中华民国的棉花出口规模就极为庞大了,而且年年都在上涨。
中华民国在西北新疆,以及西域行政区,变成了中华民国主要的棉花种植区,超过十五万户的棉农采取了机械化棉花种植,每年享有中华民国中央政fu的棉花补贴,中华民国中央政fu出台政策,按照产量进行补贴,让这十五万户棉农可以拥有不错的收入,安心的从事棉花生产。
而传统的中原三角地带的棉花种植区,同样也采取了这样的政策,而且这里用的生产设备也最为先进。
中华民国在各项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取得定价权,也让中华民国的炎黄币在国际上愈加受欢迎。
同时因为操纵了定价权,为中国财团每年在期货市场上能攫取可观的利益。
美国对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萎靡不振头疼不已,但是想了很多办法都没什么成效。最大的问题还是生产力比不上,成本没有竞争优势。
就如美国的棉花,其质量相比中华民国新疆和西域行政区出产的长绒棉来说就低了一等,成本上又拼不过,国际市场上的美国棉花很难卖出去。而且中华民国还对棉农采取补贴政策,让中华民国的棉花价格可以比较低的进行输出。
不过中华民国的棉花也并不是全都低价输出,因为在其他国家的棉花减产的时候,中华民国又会趁机拉高棉花价格,从而在攫取利益,并且控制期货市场。而当其他国家第二年加大棉花产量的时候,中华民国又会大量的廉价输出棉花,让各国的棉花种植业损失惨重。然后使得其他国家的农业在一次次的过山车一般的行情中损失惨重。
农业是最经不起市场折腾的。
最本质的问题,还是机械化农业方面美国落后了,美国财团也开始积极的研发农业机械。而且因为有中华民国的农业机械可以山寨,美国的机械化农业出现了初步的势头,不过投入还是比较高的,不过美国也有庞大的资本,资本的投入并不是太大的问题。问题是,美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业规模还很小,所以还不能大规模的普及。
而美国经济现在也处于繁荣的阶段,在这个繁荣阶段,美国要进行农业机械化是来不及了。
所以美国的农业机械化普及,起码还要等上十年。十年后,还未必能普及开。毕竟美国在这个阶段,精密制造业也不是太好,对德国比较依赖。
在工业商品的竞争上,美国也逊色一筹,主要还是精密制造业上的问题,中华民国的精密制造业超越德国之后,美国在工业商品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上,也很难和中华民国的商品正面竞争。
然而精密制造业上的落后,让美国也没什么好办法来扭转。
毕竟精密制造业这个东西,就是熟能生巧的一个行业。德国之所以能够发展处精密制造业,主要也和德国长期向欧洲各国廉价输出机械设备有关。而德国人的精密制造业的落后,也让德国人在国际市场上的精密制造市场遭到了一定冲击。
当中华民国的精密制造业的规模已经超过德国的情况下,中华民国已经逐步减少了零部件的外包生产,并且开始冲击国际市场。
这让德国的精密产品的出口开始减少,不过好在世界各国并不是都能买到中华民国的先进机械设备,德国人受到的影响还不是很大,让德国人的日子好过了一些。在如今的欧洲,就业率比较高的也就是德国,要想然德国人还钱,起码要让德国人有事做,否则怎么能有钱支付赔款呢?所以德国的商品出口什么的,反而更加方便。
德国人这个时候也没有放弃对军事技术的研发,只是将很多研发工作转移到了国外,放到了一些中立国。
而美国对德国的关系也一直很暧昧,因为都被罗斯柴尔德财团压制,所以美德两国有联手的倾向。
不过因为中华民国的崛起,而出现了一些变数。美国财团有些理智的发现,如果罗斯柴尔德财团完蛋了,美国也未必能够取得世界霸主地位。
只是这样的顾虑,很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因为商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美国财团的行为方式。作为一个商人,谁也不想资本被持续的压制,而不能彻底的自主。而推翻了罗斯柴尔德财团,起码美国是安全的。美国财团对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天然屏障还是很有信心的。就算是中华民国很可能崛起,但是也管不到美国那边。
所以美国财团和德国容克财团的合作,也在暗中持续的展开。
德国人向美国输出精密制造技术,而美国则向德国输出各个行业的先进技术,并且一些先进军事技术。
这样的合作,让美国和德国的在战争能力上都得到了加强。
而罗斯柴尔德财团却被蒙在鼓里,还不清楚美国财团和德国容克财团在暗中的合作,这样的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罗斯柴尔德财团对欧美西方世界的金融霸主地位。
此时的罗斯柴尔德财团早已不是世界金融霸主了,因为中华民国在亚洲的崛起,欧美已经被扫了出去。所以罗斯柴尔德财团现在也仅能在欧美称霸一番。
欧美内部,显然因为资本力量的问题,出现了严重的隐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依旧可能引发一场规模浩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华民国此时则表现得对世界比较漠不关心,加上进行了规模庞大的裁军行动,让欧美已经产生一种错觉,那就是中华民国对于当前的势力范围已经非常满意,已经没有什么向外扩张的野心了。
本身欧美,这个时候也不可能向亚洲进攻。
毕竟中华民国的军事实力摆在那里,而欧美又离亚洲比较远,攻打亚洲基本上没有什么胜算。
而亚洲已经自成体系,中华民国还掌控着一大群的经济殖民地,可以从经济殖民地那里抽调力量进行战争。所以欧美各国自然经常在脑子里幻想一下再次瓜分中国,但是那是不现实的。
而罗斯柴尔德财团远远没有能够团结欧美力量的程度,团结欧美也就意味着这个犹太人商业帝国的危险信号。所以欧美不可能真正的团结起来,一场战争只是通过压制其中一方来暂时平息了欧美世俗的动荡,欧美内部实则依旧矛盾重重。
相比之下,亚洲的矛盾并不是很大。
在亚洲地区,中国民族财团取得霸主地位,而且拥有绝对的军事、政治、经济、舆论掌控能力。
并且对亚洲各国的殖民方式是经济殖民,所以中华民国和各个经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缓和的。
唯一存在矛盾的就是中华民国和日本,但是日本彻底的战败,日本不可能像德国那样有重新崛起的机会。因为日本的军工业都被拆光了,而且日本人又不能发展军队,完完全全就是中华民国随意拿捏的。所以日本人就算是骨子里依旧对中华民国存在敌意,但是也无力翻天。
日本统治者自然也明白,所以就算是有野心,也不敢表露出来。而日本民众,因为舆论逐渐被中华民国所掌控,过去日本的一系列行为都被打上了不正义的标签,并且越来越多的日本人接受了这个观点。
所以此时的日本,对中华民国是很恭顺的。就如同一只摇首乞怜的哈巴狗,想要主人给它更多的骨头。
日本人在战后的经济恢复当中,确实让中华民国丢了不少的骨头给他们。
大量的工厂在日本正在兴建。
其中化工厂非常多,日本大量地区都在兴建化工厂,未来日本将为中华民国生产超过50%的化工品。另外的50%则是分布在其他各个经济殖民地,鸡蛋总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也免得被日本搞出经济绑架,让日本人有太多的话语权。
日本经过一年多的恢复,已经有不少工厂已经开始动工生产了。日本沿海各城市的基础设施也迅速恢复了过来,不过东京却是没有启动重建工作,因为这一年日本东京发生了大地震。
对于这场大地震早有预感的沈凝云,特意把向日本进行资本输出的活动避开东京,进而没与遭受什么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