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阳会战,日军兵力火力都占劣势(以13。5万人、474门炮对俄军18万人、632门炮),俄军经过西北的物资运输后,本土运来了更多的士兵,比历史上还多出了两万多人。同时火炮也更多了,西北政府卖了一百多门火炮给俄军。
以至于辽阳会战爆发后,日军与俄军的炮兵对决中,日军炮兵吃尽苦头。首先俄军炮兵不仅有观测气球,而且率先使用了从西北政府那里购买的侦察机。
这些侦察机为俄军火炮侦查到了日军炮兵的方位,使日军炮兵部队屡屡遭到打击。同时俄军的炮火射程更远,也占了便宜。
但是,日军炮兵在没有无线电台联络的情况下,发挥出极为强大的配合能力,往往俄军炮兵一开炮,日军各炮兵部队便都心领神会的向同一目标进行还击。
这主要是标准化的问题,日军炮兵在选择如何还击的时候,是有一整套的判断流程的,当各炮兵部队的标准都一样的时候,自然也就能够向同一目标进行还击。
而俄军尽管配备了无线电台,但是其配合精神欠缺,多是单打独斗,炮战协同能力差,导致俄军火炮不断的损失,比日军火炮损失速度还要快一些,不过俄军毕竟在炮兵数量和侦查上都占优势,因此也与日本斗了个旗鼓相当。
日军在辽阳会战中是主动进攻的,日军经过一系列的战术欺骗,见俄军预备队吸引到其并非是真正进攻的方位,然后进攻俄军兵力空虚的地方。
只是这次日军撞到了铁板,因为俄军率先大规模在辽阳会战中使用重机枪。俄军在半年的时间当中,向西北政府购买了三百多挺重机枪。
这些重机枪出现在辽阳会战中,成为了日军的灾难。
日军以少数兵力包围俄军多数兵力,并疯狂发动进攻,试图歼灭俄军。但是一开始因为各部队协同较差,进攻时间不统一,让俄军轻松的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于是日军统一了进攻时间,于8月30日以3个军的全部兵力同时发起进攻。俄军以机枪、火炮和刺刀顶住各路日军的进攻。双方激战1整天,日军在几百挺机枪的扫射下死伤惨重,仅仅一天就阵亡了近四万人,只得被迫后撤。
这一天简直就是日军的灾难日,库罗帕特金也意识到了机枪的巨大作用,只是这机枪消耗子弹的速度太快了。
而且西北政府向俄军出售机枪子弹也是趁火打劫,一条333发子弹的帆布但,要30块银元。相当于一名机枪手,半分钟就能打掉30块银元。但军火在战争时期价格飙涨是很正常的现象。
机枪在防御过程中实在用得太顺手了,以至于库罗帕特金立即向尼古拉二世请求增加向西北政府的机枪采购订单。
买机枪都是小钱,大的开支是子弹上面的。
西北军的重机枪是7。92mm版本的,而俄军的马克沁重机枪是7。62mm版本的,也就是说那些机枪买去之后就只能使用西北军的子弹,除非是德国卖子弹给俄国,不过俄国的远东出海口被日本封锁,唯一能买到武器的也就是欧洲方面,欧洲方面又受限于运输能力。
唯一能在远东地区为俄国提供军火的只有西北政府,因此西北政府买给俄国的军事物资价格普遍偏高,但是俄国却不得不接受。
尼古拉二世,再次批准了一千万英镑的战争经费给库罗帕特金,库罗帕特金转手就将这一千万英镑的战争经费砸到了西北,从西北再次订购了大批的作战物资。
这么多的订单砸下来,让这一年西北迅猛发展。首先是移民方面,仅仅半年时间,就有三百多万人移民到宁夏、甘肃地区。这些移民的到来,为西北人口不足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西北工业蓬勃发展,特别是军工业,在日俄战争的拉动下,呈现出了畸形的经济繁荣结构。
但尽管军火很赚钱,但是西北工业还是未放松对于民生的建设。特别是农业上的,化肥厂的规模在这一年迅速扩大,产能迅速增长。
让沈凝云满意的是,对杂交小麦仅进行了两年研究的林启荣,这一年成功的培育出了抗倒伏高产小麦。
夏收来临那天,张奎发又到了检验外孙的成果时候了。对于什么抗倒伏高产小麦,可是砸了五十多万银元下去当经费。张奎发很怀疑,这钱是不是要打水漂了,杂交理论听上去是很不错,但是实际上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却让人拿不准。
由于这个抗倒伏高产小麦的研究经费很充足,因此规模很大。第一年就收集了近两百多个野生小麦品种与高产小麦进行杂交,第二年又增加了四百多个品种的野生抗倒伏小麦,同时引进各国高产小麦品种。
西方人的小麦亩产更高,并不是因为品种原因,主要是因为钾矿资源丰富,施用钾肥后抗倒伏能力强,可以种植得更密集。不过引进各种高产小麦品种对于抗倒伏高产小麦的培育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年进行大规模的杂交后,第二年就产生了效果。
“两百多个实验地当中,高产抗倒伏小麦与低产倒伏小麦将近各占四分之一,而抗倒伏高产小麦当中,产量又有高低,这一块试验地的小麦是长势最好的。”林启荣带着沈凝云视察了一块两亩大的实验地,只见上面长着的小麦金灿灿的,种植得很密集,但是却没有倒伏。
显然杂交技术并不复杂,这东西就是靠不断的尝试,用不同的野生品种与不同的高产品种进行杂交。然后也就能够杂交出继承了高产、抗倒伏两个特性的小麦。然后从一开始最好的抗倒伏高产小麦定为第一代,然后再不断的杂交,不断的实验,产量不断的突破再突破,从而诞生出产量更高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
“好,很不错,快收上来看看有多少。”张奎发迫不及待的对林启荣说道。
“好。”林启荣马上叫工人将这片试验地里的小麦收割上来,经过一番忙碌过后,开始过秤。
“一千三百零四斤!”
当这个数字报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发出了一声惊呼。一名负责指导种植技术的老农难以置信揉了揉眼睛,然后抖着手去摸秤砣,问道:“是不是看错了?”
这位老农种了一辈子的麦子,一千三百斤的产量对他来说绝对就是一个想都不敢想的产量。
在以前,种出亩产三石就已是很不错了,也只听说有人一亩四石,但那是极少极少的,即是高产地、气候适宜,也是种植手法到位,才有可能出现四石的产量,也就是八百斤小麦。
一千三百斤的产量,足足拉高了过去最高产量五百多斤的差距。
“没错,是一千三百斤。”林启荣无比激动的喊道,“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好,好。以后我们西北小麦有了这个产量,就完全不愁吃饱饭的问题了。”张奎发也很是激动,笑得合不拢嘴。沈凝云连忙拉了拉他的衣角,说道:“外公,这试验田不一样的,有良种、良田、良法,加上今年气候不错,也算是良态,所以才有一千三百斤的产量。如果是普通农户,用上良种加化肥,一般产量可能也就只有八九百斤到一千斤这样的产量吧!”
“嗯?是这样吗?”张奎发听了不由一楞,林启荣连忙点头道:“少帅说得不错,普通农户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有的可能有良田没有良法,有的可能有良法没有良田,或是气候上不够好,等等问题都会使小麦减产的。”
张奎发随即笑道:“无妨,反正能有个八九百斤的产量就已经很不错了,总比现在两三百斤好吧!”
这个时期的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的小麦,由于种种原因,亩产普遍只有三百斤上下,有些种得好的,六百斤已是非常逆天了,能到八百斤的,据说是有,但是极为少见。要达到八百斤的产量,对气候及经验都是极为重大的考验。因为要达到那么高的产量,良田是最基础的了,再则就是要播种得密集一些,但是却很容易发生倒伏现象。
小麦的单株产量并非是上不去,而是种植密度上不去。要到八百斤的产量,要在种植技术上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一不小心就鸡飞蛋打。但是抗倒伏高产小麦的出现,就不需要担心小麦种植过密容易倒伏的问题了。
也就意味着,这个第一代抗倒伏高产小麦的出现,将使西北小麦增产一倍以上,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增长最少一倍。
而化肥的出现,则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养分。
华北平原经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活动,已经变得比较贫瘠,中国自明朝时期甚至更早开始,在民间就总结出了很多施肥方法,但是效率并不如化肥来得高。
张奎发随即宣布,每人都有奖金。让农业研究基地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一阵欢腾。
在回去的路上,沈凝云却是在思考。既然粮食产量已不成问题,那么是该考虑进一步的提高农业生产力了。
此时日俄战争俄国的订单是吃不了一辈子的,必须抓住根本。
拖拉机,以及机械化农机,这是西北当前已具备制造能力的东西。拖拉机无非就是一个柴油机,外加简单的钢铁零部件,技术性比较低。以西北当前拥有的发动机技术,以及电焊这样的先进制造技术来说,拖拉机制造没有任何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