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犹如一缕金色的细纱,温柔而庄重地洒落在千山连绵起伏的峰峦之间,把整片大地装点得如诗如画,如同仙境般神秘而又静谧。姜鸿辰独自漫步在这瑰丽的景色之中,他的心灵被这壮美自然景观深深吸引,仿佛沉醉于一幅立体的水墨画卷中,无法自拔。
来到千山,是源于他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与敬仰,渴望在这被誉为“东北明珠”的圣地中,以一颗探求的心灵,拂去岁月在文化宝藏上积淀的尘埃,发掘那些深藏不露的人文精髓。
在这里,佛教文化与道教文化交织相融,犹如两条巨龙盘旋其中,共同赋予了千山独特的灵性和深邃的精神内涵。翠峰之巅,古寺静谧;幽谷深处,道观悠然。二者交相辉映,和谐共存,为千山增添了一份庄重而神秘的气息。
矗立于千山正门两侧的那副气势磅礴的对联——“南海八千里,辽东第一山”,苍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诉说着千山跨越时空的辉煌历程和坚韧不屈的生命力。每一个笔画都似乎蕴含着无尽的故事,生动地展现出千山的磅礴气势和无穷魅力,让每一位踏入此境的旅人,都不禁为之震撼,心生敬畏。
千山,这座承载着千年岁月痕迹的名山,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开始书写其与佛教不解之缘的故事。到了辽金时代,千山的佛教文化更是达到了鼎盛之境。五大禅林——香岩寺、大安寺、祖越寺、中会寺、龙泉寺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群山之间,形成了规模宏大且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落。这些寺庙不仅建筑巍峨壮观,更汇聚了大量的僧侣信众,研习佛法,弘扬禅宗,使千山成为当时北方地区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
明清两代,道教在这片山水间繁衍生息,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九宫、八观、十二茅庵如星辰般散布在千山各处,道韵悠长,仙风飘渺。道士们在此修行炼丹,探究长生之道,使得千山又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
而今,千山更是以其世界最大的天然弥勒大佛及重达260.76吨的世界最大玉佛而闻名遐迩,这两尊佛像犹如天地之间的见证者,默默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变迁与历史积淀。
此外,千山的寺庙音乐,那深沉悠扬的钟磐之声,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如同流淌在时空长河中的旋律,满载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向世人展示着千山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魅力。
远道而来的姜鸿辰,终于在全真道观无量观前停下了脚步。他以一种敬畏而轻柔的动作,抚摸着那满载时光痕迹的石阶,每一步踏下的地方,仿佛都是在历史的脊背上留下了印记。
这无量观依山而建,仅在小部分区域采用了中轴线布局;其构造精致小巧,秀丽宜人,与周围的山体景色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宛如一幅生动立体的山水画卷。观内香火旺盛,金碧辉煌,彩绘的梁柱无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风华。
道长身着一袭皎洁的青灰色道袍,衣袂随风轻舞,宛如流云游走于世间的礼赞。他那历经岁月沉淀却依然清澈如泉的声音在空灵的山间悠然响起:“善人,你所见这千峰竞秀的千山,山石草木,流水清风,每一处静谧的存在都在以它们独特的方式诠释着道法自然的深邃内涵。看似沉默无声,实则蕴含着万物共生、万籁俱寂的宏大乐章,每一声细微的响动,都是对宇宙真理沉稳而庄重的低吟。”
面对道长的这一番富有哲理的话语,姜鸿辰眼神中闪过一丝领悟的光芒。他将目光投向眼前那一尊香烟缭绕、淡雅宁静的香炉,双手结印,微微低头,以一种无比虔诚的姿态回应道:“道长所言极是,我心领神会。千山之音虽隐匿于寂静之中,却能在每个人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涟漪,引发灵魂深处的共鸣。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平静或纷扰,让我们在品味其静默之时,也能倾听到来自生命本源的深远呼唤。”
姜鸿辰此刻正与那位仙风道骨、满腹经纶的道长相对而坐。二人身处古朴静谧的道观之中,窗外翠竹依依,室内檀香缭绕,一派清寂之气。姜鸿辰目光炯炯,面带虔诚,徐徐启口,言语间透露出对道家哲理的深深敬仰和探求之心:“道长,面对那句流传千古、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道可道,非常道’,您是如何以其深厚的修行底蕴和智慧眼光去解读其背后的深远内涵呢?”
对面的道长并未立刻回应,而是微微阖目,手轻轻捋过垂至胸前的银白长髯,仿佛在梳理那千年的智慧与沉淀。待到清风悠然吹过,他悠然睁开眼睛,那双深邃的眼眸里仿佛藏着星辰大海,言辞间流露出岁月沉淀下的睿智光芒:“《太上清静经》有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此乃对道的至高诠释,生动展现了道无所不在,却又无法以世俗语言精确描绘的特质。”
大道无形,它无所不在,却无法以形体描述,正是它生育了天地之间的一切。大道无情,不偏不倚,犹如日月星辰之运行,恒久而稳定,遵循着自然规律,从不因万物情感变化而改变轨道。大道无名,它默默滋养着万物生长,却又不求任何回报和名声。
对于你所提出的‘道可道’,这是在探讨道的本质,它虽无形无相,但却并非不可言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体悟生活来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和本源,这就是所谓的“道之体”。然而,‘非常道’则揭示了道的无穷变化和不可捉摸的特性,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或模式,而是随着时空流转,不断衍化、生生不息的力量,这就是道的运用或者说显现,即‘道之用’。因此,无论是体还是用,都在揭示一个真理——道既是可知可感的,又是超越一切常规认知的。”
因此,“道”不仅仅是用来指代宇宙万物本原的一个符号或者字眼,更是对其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作用力的一种命名。它既是本原之“字”,代表着那个无形无象、超越言辞的本体;同时亦是作用之“名”,象征着创生并引导万物运行、演变的内在规律与准则。如此一来,祖师以“道”为载体,借由《道德经》首章的精辟论断,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洞见宇宙真理与生命奥秘的哲学之门。
对于修行者来说,那飘渺而深远的“道”,其理解与修为的深度与广度,犹如攀登一座无尽高峰,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逐层递进、层层相扣的层次。首先,处于最浅显易见的一层,即小乘之道,它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修身开始,涵盖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广大范畴。这一阶段,每一位修行者都如同精心打磨一块璞玉,通过自我修炼与道德完善,涵养内在的纯净和力量,从而对周围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乃至国家繁荣昌盛,天下太平,这是每一个个体在红尘俗世中践行道义的具体体现。
然而,当修行者的脚步进一步踏入更深层次时,便触及到了中乘之道的门槛。此时,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处理世俗琐事与个人修养,而是追求对道之本质更为深邃的理解与感悟。这一步,他们开始探索并掌握那超越物质表象,潜藏于万事万物发展变化背后的规律与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道之深远与玄奥。他们在思考中洞悉天地,于静观中领悟大道,能够把握住那无形无迹却又无所不在的自然法则,将自身融入宇宙的宏大秩序之中,进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
至于大乘,那是对道理解达到极致后的境界,不仅通达事理,能够领悟天人合一的大智慧,更能运用道的力量移山倒海,救民于水火,拯救万民的生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得道者,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大道,将抽象的道义转化为普世的大爱。”
在姜鸿辰的眉眼之间,流淌着一道深邃而富含哲思的韵律,那不仅仅是对知识无尽边界永不停歇的追寻,更是他对道家至高真理深度领悟与不懈探索的写照。他紧蹙的双眉下,是一片沉静而专注的思索之海,正竭力揭开一层层笼罩在哲学领域的迷雾,力求触及那深藏其中的核心奥秘,捕捉那一缕神秘且崇高的真理光芒。
他以无比坚定的决心和锐利的洞察智慧,尝试将这博大精深的宇宙观融入个人修身养性的修行实践中,探寻自我生命在这浩瀚宇宙中的定位与价值所在,犹如星辰大海中的一颗璀璨孤星,寻找其独特的运行轨迹与存在的意义。
思绪翻涌之际,姜鸿辰再次向对面那位须发皆白、仙风道骨的长者请教,他的每一个字都似乎蕴含着对大道探索的决心:“道长,‘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其中所寓含的深远哲理,恳请道长进一步阐释,以便我能更好地理解和领悟。”
面对他的疑问,那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的道长,微微一笑,那笑容里蕴含了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他徐徐开言,语调和缓而庄重:“善人啊,你所问的这一句,实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所在。初时,天地浑沌未开,尚未赋予任何名称,故谓之无名,它象征着混沌未分的无极状态,是创生的起点,乃天地万象之源起。而在形象显现、阴阳交替之际,有了天地之名,便开启了万物衍生的过程,此即有名,为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亦即太极之境。”
他又进一步阐释:“从无极到太极,由无形化有形,由一而万,这正是大道生生不息、变化无穷的表现。无极与太极,看似对立,实则一体两面,共同构成了宇宙生成演化的规律。而天地间的万物,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山川草木,乃至人之身心,皆遵循天干地支的运行规律,由天地交感而生,因此,人与天地本为一体,息息相通,如何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我们修炼路上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辞别了道长后,姜鸿辰踏入了一片承载着千山寺庙音乐传承的氛围之中。在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土地上,寺庙音乐以其深邃的宗教内蕴和浓厚的地方民俗底蕴,悠然展现。同时,也是此行的真正目的,深入挖掘并详尽记录下唯一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的寺庙音乐——千山寺庙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