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三五九章
冯国璋的想法
有人可能要问了,都已经是民国了,一言九鼎的皇帝被推翻了,作为民国『政府』总统的袁世凯一个人一句话能够决定国家主要官员的升迁变革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袁世凯不是一个人,他代表着一种势力,这个势力里面有各种盘根错节以家族或者利益结合在一起庞大集团。这个集团里面包括了军人、政客、商人、地主、实业家、老一辈文人等等不同类型的人。冯国璋和段祺瑞本来也属于这个集团,但随着二人实力日涨,就慢慢的从里面分离出来了,不过外人、特别是革命党还是会把他们列入袁世凯集团。
其次,对于上位者的言听计从或者说盲从,是中国人一贯以来的习惯。数千年养成的陋习(也不完全是),想要靠一两年时间就会改变,那无疑于白日做梦;哪怕这个时候欧美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氛围已经在中国出现,但仍然无法根除中国民众(官员)对自己官员(上级)的服从心理。纵观北洋『政府』前后,各省将军的任免还不是袁世凯一句话就决定的。所以,此时袁世凯哪怕快要挂了,但对他的决定,还是没有什么人能反对的。再说,想反对你也要有实力才行,只能在嘴上或者心里面叫几句的,有效果吗?
言归正传。想好了主意的陆征祥于是就站出来说到:“总统、各位大人,我觉得能符合总统刚才要求的人,只有北五省巡按使赵一天赵大人了。经过前后几年的对外作战,赵将军已经在国际上有非常不错的名声;各位想想英法等公使平日谈起赵将军的语气,就能清楚赵将军在他们心里面的地位。另外赵将军训练军队和治理地方都有很不错一手,这一点从目前山西的工业发展位居我国之首、远征军和雇佣军团在外作战的成果上就能看出。还有,赵大人之前就曾经担任过参谋总长和全军编练总长,有『政府』工作经验;所以,选他最是合适,我举双手赞成”!
陆征祥的这番话说的很有技巧。前后几句话,对赵一天的称呼从“赵大人”变到“赵将军”,然后又从“赵将军”改为“赵大人”。说到和军队有关的事情时就是“赵将军”,谈到高层管理时又换为“赵大人”;语气、用词里面的含义不言而喻,听的袁世凯是大为满意,不住点头。按照袁世凯和王士珍、徐世昌等人的计划,这个问题抛出来之后,最先准备让王士珍出头,提出由赵一天担任陆军总长,徐世昌、梁士诒等人附和一就好下。以现陆军总长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继任者,说服里会大很多;只要有人开口赞同,袁世凯就最后拍板决定,这事基本上就定了。
没有想到陆征祥却第一个站出来表示赵一天为合适人选,让已经谋划好的袁王等人小吃一惊,当然是吃高兴的惊。一看有人已经提到了赵一天,王士珍自然也不会含糊,马上站出来接口到:“子欣此言正合我意!我也正准备要向总统推荐赵一天赵将军。赵将军这几年在位上的表现各位应该非常清楚,他不但做到了我们军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也做到了民事官员无法做到的事情。年轻人,大有可为!有他出任陆军总长一职,我可以肯定的说,外国列强还想在中国指手画脚的日子,不会再出现了!总统,赵将军为最合适、也是唯一的选择。各位大人,我不是说除了赵将军我军中再无合适人选,论对世界大局把握、论对军队的发展,对新式武器的了解,我想包括我在内,都不是赵将军敌手。我是为国家民族未来着想,才有此话,各位三思”!
王士珍后面的话,就是对书房里面其它有意见有想法的人说的。想做陆军总长,可以,你能造出飞机坦克吗?你能自己制造机关枪吗?这也是在变相的提醒众人,特别是那些手里还有一些军权一些军队的人,赵一天军队实力不是他们能抗衡的。
王士珍说完之后,徐世昌、梁士诒等人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无非也都是一些夸赞赵一天的话,就连平日比较低调的张謇、孙宝琦也都出言表示支持;这就让冯国璋和段祺瑞有些看不懂,还以为这些人和老袁串通好了。张謇是什么人,商人资本家出身,大生纱厂的创办者之一;现在的商人,没有和山西这个地方有生意往来的,那就真的不叫商人,张家自然也不例外,他家族各种机器,现在大部分都来自山西。所以对于山西工业奠基者和创始人赵一天担任陆军总长一职上,他自然要表现出自己的观点,这在以后和山西做生意时,可是非常有用的。
见众人都表示同意,袁世凯很是满意,消瘦的面容『露』出少许笑意,不过随后又马上敛去,目光投向一直没有开口的段祺瑞和冯国璋二人,意思不言而喻。此时的段祺瑞心里面犹如打翻了一个酱料铺,各种味道一起涌上心头,当然以苦为最甚。老袁一开始已经表明了态度,拿远征军和雇佣军团说事----“国人长了脸”,摆明是在为赵一天造势。远征军和雇佣军团,那都是赵一天的手笔,陆军总部只是在边上敲了几下鼓而已;军队出征一半的军火都是人家自己出的,放眼国内谁能做的到(他们当然不清楚赵一天从英法手里获得的好处,远征军还多少知道一些,但雇佣军团那真的什么都不清楚,军团全部是赵家军)。
其次,总统把自己的妻弟吴光新从一个地方查办使升迁为一省之将军,这明显是给他段祺瑞面子,也是一个信号----我把你的人,提为一省将军,我的人你自然不能阻拦。有鉴于此,段祺瑞心下里盘算了一阵子之后,觉得自己没有吃什么亏,反而有些占便宜,于是也只能点头表示同意。段祺瑞这一表态,就剩下冯国璋一人没有说什么了,自然成为书房里众人的焦点。
一看段祺瑞同意赵一天出任陆军总长,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冯国璋也有些紧张。刚才的事情变化有些快,他还在回味袁世凯让他出任副总统的意思,话题又突然转到陆军总长人选上面,让他有些反应不及。还想此事段祺瑞一定会有不同看法,想看看这家伙的表现以后在决定自己的方向。没有想到段祺瑞竟然就答应了,干干脆脆的同意赵一天出任陆军总长,那可是全军第一人啊,老段就这么舍得放弃?
对于陆军总长的位置,冯国璋不是没有想法。这个位置实在是太重要了,虽然远离下面的军队,看起来对军队指挥权只能停留在书面命令上,到底下面会不会执行,执行的如何,那就各有应对了,发布完命令的陆军总长根本无法全面掌控全国军队。但这话看是对谁说,对于手无军队或者说手里只有一点点军队的人来说,当然是这样,他也只能指挥得动他一亩三分地上的人;但对赵一天而言,情况完全不同。赵一天手底下不但有军队,而且是大量的军队,远比冯国璋段祺瑞两人加起来还要多的军队。何况人家的军队装备也要好战斗力更是比他们的强,这方面冯国璋可是有过亲身体会。
来北京上任时,冯国璋从江苏带过来两个师的军队,既为自己保驾护航,又为自己撑腰。不过这军队到了京师重地,停留一两日无妨,再多个三五日也可以,但要是想长年累月的这么扎住下去,他也不是个事。北洋时期的军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地盘,也就是收租收粮收税征兵的地盘,以供养活军队和扩大军队。就算是有些军队开到一个新地盘,那也是打跑了原先驻留此地军队接手开始的。像冯国璋这样,一带两个师,驻留在京师;短时间内士兵的吃喝拉撒问题不大,可想要长期驻留,军饷不说,光是三万人的粮食一项就负担不起。
所以在到任两个月之后,冯国璋就让自己的部队离开了京师,改到直隶南边广平府(现今的河北邯郸一带)驻扎。虽然离北京远了一些,但总归还在直隶境内,有什么风吹草动的不到四百公里的路程,坐火车一天之内就能够赶到。这两个师,是冯国璋从北洋第二军第四、第五师抽调骨干训练成立的部队,是他的心腹,自然不能委屈安排一个差地方。冯国璋也是知道广平府和山东交界。山东现在可是一个富地方,各种商人在山东各地也是进进出出做买卖,这关卡路税可是一大笔收入,所以他就将暂编混成第四十五师(冯国璋自己编号,那一年他刚好四十五岁)安排在临清县对面的威县、清河驻守,将暂编混成四十六师安排在邯郸、永年一带驻守。
没有想到这四十五师到了驻地三个月不到,就和对面山东地方武装保安团起了冲突。原因当然是四十五师手太长,捞钱捞的高兴,竟然把收税的关卡布置出了直隶进入了山东临清境内,而且还出手打伤了几位当地商人。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少量的人来关卡闹事,风声传开之后就有更多人来了,一下子冲坏了关卡,混『乱』的人踏伤了几个倒地的士兵。这边的军官立即和那些人打了起来,可惜人少不是对手,只能向上面求救,四十五师八十九旅旅长立即派了一个团的士兵前来助战。这下子事情就闹大了,你有军队人家也有,并且一直在关注这边的情况,一看有大批军队殴打这边的乡民,临清保安团立即派出一个营的部队也去助战。
临清县城就在两省边界边上,部队一出动半小时不到就到了,双方见面自然不会有什么好说道的,四十五师有错在先,保安团也本着赵一天组建之初护卫乡邻的理念,就这么干起来了。让四十五师带队团长没有想到的是,他一个团一千余人竟然不是人家三百余人的对手,这让他很是郁闷。想想也能明白其中道理,四十五师都是冯国璋在江苏组建的部队,士兵来源于江南水乡,体格上自然不是山东大汉的对手。再加上两军的训练、伙食都有不小差别,对方取得优势就理所当然了。
群殴不是对手,气极之下的带队团长竟然命令士兵用武器,那知道这边刚刚把武器拿上冲上来,对方那边一阵枪响,打飞了冲在最前面一排士兵的军帽,这些人吓的魂不附体,立即趴在地上不敢动了。等到带队团长看到远处几挺黑洞洞的机枪口时,远处好像还有火炮,明白他们是讨不到便宜,只能灰溜溜的撤走。事后和自己的上司说起此事也是郁闷不已,自己一个师满共二十四挺机枪,到了他一个团也就三挺,如今对面山东地方保安团就有和他差不多的装备,如何不叫他郁闷。
此事最后传到冯国璋耳里,问明情况后,表面上他并没有当怎么回事,但心底里对赵一天势力却是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这也是此刻冯国璋心里面所想的一个事情。他也在盘算如果和袁世凯翻脸之后,会是一个什么结果。就算是不和袁世凯翻脸,几天反对赵一天上位,那就是摆明和赵一天过不去,将来,他冯国璋能应对了赵一天的反击吗?退一步说,就算他冯国璋反对,这个结果能改变吗?显然是不能。这些东西在冯国璋脑袋里面飞快的盘算了一阵子之后,老冯这才抬起头,准备回答总统的问话(虽然没有问他,可冯国璋知道老头子在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