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多大的名人,多显赫的身份,都必须放下架子,真实坦诚地与大众交流。”
沈锋不屑道:“现在人设满天飞,哪有一句是真话!”
“哎,今时不同往日,环境不一样喽。”胡方无奈道:“易立竞的《立场》,陈晓楠的《和陌生人说话》,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鲁豫的《豫见后来》,许知远的《十三邀》……”
“现在都是季播的游击模式,你不知道下一季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还有没有下一季。”
沈锋嗤之以鼻,难道问明星的烂片、整容、负评……
这些不都是明星理应要面对和回应的争议吗?
我们究竟是生活在保温箱里多久,才会认为这种基本操作,就算敢问了?
访谈节目的消逝,除了老生常谈的来自上面的尺度,是不是也有来自下面的包容度?
我们还愿意听别人说,允许别人说吗?
回想当年港岛有一档深夜谈话节目叫《今夜不设防》,主持人是香港四大才子中的三位,黄沾、倪匡和蔡澜。
有一期关之琳来上节目,聊到兴头上,黄沾直接问女神:你会不会甘心情愿做别人的情妇呢?
在今天简直是死亡提问!
没想到关之琳大大方方,自己就把狗仔队蹲几个月也挖不到的料说得一清二楚。
这才叫坦诚。
“前天《三十而已》大结局被指烂尾,网友骂的最大原因是剧中的小三林有有没有得到报应?”
“都说不解气?”
“骂编剧三观不正?”
胡方有些愤慨道:“你丫的谁规定反派就一定要恶有恶报?”
“千万别忘了,国产犯罪片最常见的硬伤就是天降正义的结尾字幕,罪犯一定落网,没有余地。”
“如果键盘侠吐槽犯罪片的桎梏,那为什么又要求影视剧一定要给小三报应?”
“小三连违法都算不上!”
沈锋摇摇头,观众一旦正义起来,可以比审查的红线更加严苛。
角色有深刻与不深刻,丰满与不丰满的区别,有高低贵贱之分吗?
演了小三的演员就为人不齿吗?
二十年前大明星对着镜头大方承认自己当了小三,今天明星连演个小三都不愿意了?
这是投了谁的所好?
“电视上的访谈节目受众相对固定,大家像在客厅里谈话,可以放松地开开玩笑,揭揭短,不时暴露心迹。”
“当网络可以接通到每一块屏幕之后,任何的发言都被置于众目睽睽的公共场合,大家不再是愿意沟通和倾听的观众,更像是道德纠察志愿者。”
“只要一句话锤死的三观……只要非黑即白的性别矛盾……只要马上热搜……”
胡方吐槽道:“谁还有耐心,去好好听一场访谈?”
于是迎来的是访谈节目的消退。一同消退的还有平等沟通的姿态,标签之下被遮蔽的纹路,和以旁观视角对公众人物内心的进攻和开采。
议题、漏洞、价值冲突,都被小心地收拢折叠。
偶尔抛出一个真正问题,仿佛平地一声惊雷:哇,好敢问啊!
说到这里,沈锋看着愤愤不平的胡方,突然问道:“你会写这样的剧本吗?”
“我……”胡方一愣,迎上老板审视的目光,猛然压力山大。
“不得不说《三十而已》无疑今夏最火国剧,没有之一。”
沉思片刻,终于开口道:“播放量36亿,18天150个热搜,日均9个,全朋友圈追剧……”
“我必须前半部分的确描绘出一个有模有样的女性群像,讲述一个充满野心的成长励志故事。”
“但从中段开始,剧有点变味了。从一部坦诚欲望,咬牙奋斗的女性剧,咔嚓一下跳成俗套的八点档。”
“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所有渣男渣女像商量好了似的,一个接一个亮相抢戏。骂渣男、打小三、撕绿茶……”
沈锋直接打断道:“这就是全民狂欢的原因!”
胡方咽口唾沫,也是,否则吃瓜群众为什么喜欢呢?
结婚的,离婚了。
美满的,出轨了。
浪漫的,破碎了。
生活的共鸣慢慢演化成同仇敌忾地讨伐,一个个角色算渣出风采,渣出特色。
有直男癌型的陈屿,外号陈养鱼。养鱼、工作、生活都是如此,有问题不沟通,不解决,惯用冷暴力……
有闷骚型的许幻山,外号许放炮。住上海高级公寓,过着中产生活,背后离不开妻子顾佳为他解决后顾之忧……
海王梁正贤,有钱有闲有品位,擅长用浪漫的话术和砸钱让爱人开心。可惜不仅是不婚主义者,还有个交往七年的未婚妻……
三位渣男,连带着插足者林有有,妥妥的全网公敌。
这不正是国产剧一贯的解题思维……
冲突不够,渣男来凑?
沈锋之所以问这个,就是想看看胡方内心最真实的态度:到底是要质量还是流量?
自古套路得人心,《三十而已》绝不是特例。
不夸张地说国产剧绝大多数打上女性标签的作品,必须把渣男塑造成女性角色成长的唯一假想敌。
《我的前半生》富太太罗子君,如果不是丈夫出轨,压根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自认家庭美满,生活幸福,直到丈夫出轨,才开始反思自己30多年的人生……
《延禧攻略》纯妃的黑化也是从渣男开始……
《回家的诱惑》初代大女主品如从家庭主妇变身都市干练女强人,创造逆袭神话,也是从遭受丈夫和闺蜜的双重背叛,被赶出家门,身心俱伤开始……
即便是玄幻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被四海八荒尊称一句姑姑的白浅,在渡劫飞升上神,原因居然还是情伤?
什么时候能让渣男渣女休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