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赢家(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赢家(一)

“李晴特使,请看——”阿姆斯特丹最宽阔笔直的一条街道上,德海尔家族的克里斯蒂安正向华夏东岸共和国新任欧洲全权特使、驻联合省大使李晴介绍着市容,只听他指着一座门口站着十多名火枪手的大型建筑说道:“这是东印度公司的总部,一家平均每年分红超过18%的最优质企业,如果李特使您对东印度公司有投资兴趣的话,那么我可以介绍您一处好地方,那里常年有着很多人在买卖公司股票,虽然东印度公司如今的股价已经有些过高了。”

“这是阿姆斯特丹汇兑银行,半个多世纪以前,它一举超越了做为竞争对手的威尼斯流通银行、圣乔治银行,然后把持着欧洲第一大银行的宝座至今。或许,它也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银行呢,李晴特使,它的资金实力十分雄厚,能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处理完毕超过一百万盾的大额资金业务,无人能及。”

“远处那边工业区是萨尔丹造船厂的某个木材加工厂区,这家造船厂是欧洲最大的船厂,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造船厂,这一点我无比确信,英国人设在伦敦、朴茨茅斯、布里斯托尔等地的船厂,就规模而言完全无法和我们相比。”

“那里是由18家制糖企业组成的联合生产基地……”

“前面是欧洲最大的谷物交易市场……”

“这儿是欧洲最大的盐和咸鱼交易市场……”

“坦普尔先生经营的奶制品及肉牛交易市场的规模,在全欧洲都无出其右……”

随着克里斯蒂安·德海尔的不断介绍,李晴礼貌地频频点头,并努力表现出一副兴致盎然的样子,不断向主人询问各种细节。实话实说,德维特议长掌权的这十多年,大概是联合省的资本家们发展最为快速的一段时期了,虽然其间经历了第一次英荷战争的失败,目前这次战争的开局也不是很妙,但他们维护自己利益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与比克尔家族联姻的德维特议长,业已完全掌控了荷兰省(该省支付了联合省军费开支的67%、其余开支的65%),并获得了泽兰省、海尔德兰省、上艾瑟尔省的有限度支持,德伦特地区(含1648年西班牙割让给联合省的南尼德兰布拉班特公国及部分从德意志抢来的土地)也不反对德维特,因此土地贵族扎堆的弗里斯兰省、格罗宁根省、乌得勒支省也就不得不屈从于共和派的统治了,虽然他们极力希望奥兰治家族,但用脚趾头也能想到目前绝无可能,

阔佬们在议会里的声音实在是太响亮了!

马车继续辚辚向前,李晴也饶有兴趣地观察起了阿姆斯特丹这座总人口已突破15万、正在向20万大关迈进的大城市,对于街道上风格各异的建筑、行人、服饰、商品等元素尤其感兴趣。他总觉得一座城市是有灵魂的,而灵魂就隐藏在城市里的每个人中间,阿姆斯特丹勃勃的生气、浓厚的商业与人文气息已使分外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切。

多如牛毛的宗教派系,比如加尔文派、阿明尼乌派、门戈诺派、柯里尔派、路西安派、虔信派、唯一神教派乃至天主教各派的教徒,在阿姆斯特丹和平相处;穿着不同服饰、操着不同语言的德意志人、法兰西人、苏格兰人、尼德兰人在这相互碰撞;倨傲的贵族、市侩的商人、严肃的教士、威严的官员和整日里为生活奔波的平民,在同一座城市里一起生活,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自由地生活着,无论其过得好还是不好。

“德海尔先生、李先生,已经到印刷厂了!”车夫和侍从上前禀报了一声,然后拉开了车门,李晴整了整衣帽,与克里斯蒂安一起下到了地面上。

这里是一家规模颇为不小的印刷工场,由著名大商人扬·贝福兰(与特里普家族、比克尔家族、德海尔家族过从甚密)经营着,常年翻译、出版一些拉丁文、希腊文、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希伯来文的外国书籍,生意与口碑都相当不错。这次李晴与克里斯蒂安联袂来到贝福兰工场,主要是贝福兰先生从东岸购买了一部分有关简单的工业技术的汉语书籍版权,想要印刷、出版,因此邀请两人过来装点下门面。

“上帝不会事先安排好,要把绝大多数人打进永不毁灭的地狱中去……”大门口有阿明尼乌派的教士在传播教义,李晴、克里斯蒂安二人的佩剑侍从上前将他们赶走,然后簇拥他们走进了扬·贝福兰的印刷工场。

这批购买了版权的书籍一共有二十本,除了一本介绍东岸文化、一本汉语基础教材外,其余十八本都是有针对性的技术类书籍,由梅毒病人统计调查局、国家情报总局、自然科学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大机构一起编纂,主要是为了历年来转让给联合省的有关水力、风力机械的维护与保养、焦炭的冶炼与使用、鼓风炉的新设计等而专门撰写,算是荷兰人与东岸签订的一系列大单的附加条件吧。

十八本书籍就技术水平来说,都没有超越此时欧洲的范畴,但由于其实总结归纳性的书籍,对于技术在欧洲的传播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比如有的技术荷兰人掌握着,有的德意志人掌握着,有的英国人掌握着,有的又被法兰西人掌握着,以正常的流传速度来看,这些技术要在全欧洲的范围内流传开来,大概需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时间,但如果总结归纳到书籍里面的话,那传播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了,因为这些技术书籍一旦出版,很显然不仅仅会是荷兰人来购买,别的国家同样也会,这对于提高欧洲的生产力水平极有帮助,而这显然也是东岸人的目的之一。

毕竟,这些年来,随着东岸工业生产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从欧洲进口的商品数量也日益减少,这使得东、欧间的贸易越来越不平衡,许多国家在考虑限制进口东岸的商品,就连联合省这种友好国家也不例外。考虑到这个因素,以及平衡各国工业实力的考虑,东岸人这些年来已经几次向荷兰转移了部分落后的技术,帮助其提高生产力水平,可以有更多的商品对东岸进行出口,同时也更好地与英格兰人对抗——比如在英国人发明并推广焦炭炼铁之后,东岸共和国立刻向联合省转让了这部分技术,当然这也是荷兰人的强烈要求——只是效果如何就很难说了。

而说到技术转移,其实在华夏东岸共和国政府的规划内,排在第一梯队的始终是各海外殖民地,其实主要就是指新华夏岛,因为其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其次才轮得到其他地方,比如澳洲、黑水什么的。至于像俄罗斯、奥斯曼、印度、中国这类人力资源丰富、地域也很辽阔的大国,则坚决进行技术封锁,如非必要绝对不进行任何技术转移,以免损害华夏东岸共和国自身的利益。

当然了,以上这些所谓的技术转移,从来也只涉及那些相对低端的技术,比如东岸人早期使用的水力、畜力或风力机械,早期的熔炼炉、鼓风机之类的设计,如果会危害到东岸共和国自身工业生产的话,那是被严厉禁止出口的,在这一点上,梅毒病人统计调查局一贯看得很紧,一有抓到,立刻以间谍罪判处绞刑,绝无幸免——虽然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可供指摘之处。c≡miàoc≡bic≡阁c≡

而东岸人往联合省转移了如许之多的技术,也是希望能借他们的工业能够稍稍起来一些,毕竟这个星球如果光是东岸一家技术进步、其他国家都没啥起色的话,显然是玩不下去的——真要是这样的话,演化到最后,东岸共和国自身的技术也将很难再进一步,贸易也会陷入停滞,其间所损失的利益,显然比提携对自己友好的国家小很多。要知道,吃独食可从来都是不能长久的!

“李大使,贝福兰先生的印刷工场雇佣了超过300名工人,如果生意很忙的话,有时候还会临时加雇,在阿姆斯特丹400家出版商(此时出版商一般都有自己的印刷工场和销售书籍的店铺)中,规模已经算是最大的那一批了,非常了不起。”克里斯蒂安·德海尔一边领着李晴参观着工场,一边介绍道:“对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出版商开始选用贵国靖江造纸厂生产的高档用纸了,而在以前,这些纸张主要是进口自英格兰和意大利地区的。”

“他们的纸张没我们的白,生产成本也比我们的高,自然没我们的有竞争力了,谁让他们没有工业化的机械和氯气、漂白液之类的化学品呢?”李晴心里默默想道,“要不是扬·贝福兰联合阿姆斯特丹、鹿特丹、莱顿、乌得勒支、海牙五大出版中心的商人们与我国签订了为期十年的纸张供货合同,谁吃饱了撑着授权他们出版一大批书籍啊!”

参观完扬·贝福兰的印刷工场后,李晴又应邀去了对面的一家天鹅绒店铺看了看。店铺里的商品都是从联合省的“纺织城”莱顿(同时也是大学城)运来的,质量上佳、价格不菲,与意大利的高档丝织品一起,从来都是东岸的进口大项之一。李晴来到这里后,也象征性地买了一些,打算赠送给别人。

随后他发现店里居然有许多上了釉的瓷器,这令他有些惊讶,因为看这些瓷器的风格完全是在欧洲生产的(其实后世历史上1650年荷兰代尔夫特的瓷器制造商就第一次烧制出了欧洲风格的瓷器,德意志地区此类瓷窑在1650年代以后也日益增多),后经询问果然如此,只不过因为质量和“逼格”不如从中国进口的同类商品,始终卖不上价罢了。这就如同法国、意大利、越南、波斯等地的丝织品一样,始终不如中国的同类商品卖得上价,令李晴觉得颇为遗憾,因为东岸人设在巴塔哥尼亚的第二陶瓷厂正卯足劲要出口瓷器去欧洲呢,uU看书(.cm)他仿佛已经预见到了他们的滑铁卢。

下午四点钟,一行人结束了参观,然后在主人的邀请下,乘坐马车前往郊外的庄园共进晚餐,届时据说还有另外一些有名的商人、贵族或艺术家会过来。前往庄园的路上,闲极无聊的众人一同聊起了如今正发生在英格兰与联合省之间的战争,李晴发现,这些联合省的商人们对刚刚过去的1665年极为失望,因为海军在卑尔根的失利极大助涨了英格兰人的嚣张气焰,大量联合省的运输船在海上被俘虏或击毁,物资短缺(还好不算严重)、人心惶惶,商业市场大受冲击,每个人的钱包都瘪了不少。

而更令大家感到恼火的事,德维特议长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按照他所信任的海军上将德鲁伊特尔的意见,斥巨资1200万盾重建海军,大家多多少少都被迫出点了血,因此对其不无吐槽也就很正常了。李晴特使坐在旁边虽然没怎么发言,但也听得极为有趣,因为他知道,这1200万盾的海军重建经费中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已经通过种种渠道流入到了华夏东岸共和国的手中,而如果再算上战前或宣战后签订的其他军品或商业合同的话,这场战争正式爆发才仅仅不到一年,荷兰人就已经在东岸砸下了接近两千万盾(合600-700万东岸银元)的巨额资金——这场由英国人率先挑起的旨在争夺区域贸易霸权的海上战争,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说起来还真的是一件挺让人值得玩味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