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 > 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龙江的新秩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五十五章 黑龙江的新秩序

海风吹拂、阳光暖照,七月初的黑水地区迎来一年中最惬意的季节。

荷兰人已经离去整整三天了,他们在大泊港简陋的码头外用小船整整驳运了好几天才将五千吨大米运至岸上。大泊港从来没有一次性储存如此之多的食物,因此主持整个黑水地区经济的新任宪兵队副司令、前梅机关负责人魏博秋立刻下令紧急扩建部分木质仓舍,以储存这些宝贵的粮食。

与此同时,趁着尚未进入一年中最重要的渔汛季节,魏博秋下令黑水造船厂刚出品的4艘停泊在大泊港内的中型渔船立刻满载粮食往黑水港转运一批。那里的仓库容积大,又都是石头仓库,防潮措施做的也很好,因此能够储存很多粮食。这些船只去的时候可以利用向北的洋流,回程时可以利用北风,虽然速度慢了点,但在月底渔汛到来前来回个三次运走个一两千吨粮食却不成问题。

粮食对于如今黑水地区的东岸人来说,无论如何拔高其意义都不算错。要知道,现今黑水地区下辖的各据点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七万人(不包括军队数量及济州岛朝鲜人),其中:济州岛上有明人2.5万人,算是人数最多的一处了;大泊港有众2万,都是准备10月底运往澳洲的流民;其余的黑水港、利尻岛、崆峒岛、烟台港、釜山均只有两千至五千不等的人口;除了以上这些外,黑水开拓队下辖的阿穆尔河地区尚有三个羁縻寨,分别是庙街、恒衮、江东三寨。这三寨的人口经过这几年来的大力搜罗、移民。目前已经达到了7500人。

黑水地区的莫大帅对这里极为重视。一直坚持拿本就不是很宽裕的粮食来向这里输血,以支撑这里的拓荒居民开垦河边肥沃的黑土地以种植燕麦、黑麦等耐寒谷物。虽然每年冬天都会死掉一批适应不了此地气候的外来移民(明人、朝鲜人),但如今黑水开拓队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第二天开春后保管会有更多的移民顺着阿穆尔河移居过来。

目前,三处羁縻地中最早建立的庙街差不多已经实现了粮食自给。该地三千名居民(明人约占三分之一)在左近肥沃的河谷地间开辟了三四万亩农田,并广泛种植了数十年前从俄罗斯那里流传出来的燕麦种子。

燕麦这种作物虽然产量低,但营养价值极高,再加上庙街附近的地理环境气候什么的。能种的作物也就燕麦、黑麦两种了。小麦或许也能试种一下,但产量可疑,还不如种土豆呢。而且燕麦性喜凉、忌高温(气温1-2度即可发芽,高于25度产量明显下降),这点庙街绝对符合;另外喜欢湿润环境、忌干旱,这在降水丰富的黑龙江两岸也完全符合。因此从这些方面看来,燕麦这种作物绝对是黑水地区的首选谷物种植品种――毕竟人不能光靠吃土豆过活啊。

不过说到土豆,较为寒冷的黑水地区也绝对是种植土豆的理想场所。这里气温低,土豆不容易发生病变、种子也不易退化,因为即便东岸人从本土带过来的土豆种子在这里已经种植了好几年。但总体产量依旧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位置。

去年(1646年),在高效严厉的东岸军官们的监督下。庙街的三千居民在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后,种植的三万六千亩燕麦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40斤――好吧,这其实谈不上丰收,但谁让是第一年种植呢。今年已经种下去的四万五千亩燕麦的收成应该会超过去年,毕竟这里的黑土地异常肥沃,而且本地的居民们还有大量黑水开拓队寄养在他们家里的牲畜(从大明掠夺而来),他们自己也有很多自有牲畜――包括已经繁衍到五千多只的野羊群和数百只驯鹿,这些牲畜提供了大量的农家肥;另外东岸派来的农业技术人员也统一要求大家使用草木灰肥田(减少燕麦倒伏),因此产量是断断是不会差的,也许今年9月初收割时平均亩产上45斤一点压力都没有。

庙街附近有了这么大一片农业种植区,城寨也修建成了一个漂亮的土木混合堡垒,这示范效应是巨大的,对附近的山丹人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这些人苦于满清和俄罗斯的暴政(分别向俄罗斯、清廷同时交税),早就快活不下去了。如今庙街富饶强大的名声在阿穆尔河两岸持续发酵,因此越来越多的山丹人拖家带口前来投奔。东岸人对这些人自然是来者不拒,来投奔的人中超过一半被安置到了库页岛,剩下的一半则被分配到了庙街、恒衮、江东三寨,以充实当地人口。

庙街去年收获了720吨燕麦,去掉当地居民自己食用的,差不多还能多出一百多吨的余粮。按照黑水开拓队定下的规矩,这些余粮要被统一征购,用于向恒衮寨、江东寨两地输血,以维持这两个定居点的存在。当然了,东岸人也不是什么都不出就强行收走人家的粮食,他们会拿出部分保存在地下冰窖内的鱼虾――这在库页岛根本不是什么稀罕货,以及一些生活用品进行交换。

这种交换从经济学意义上来看当然是不平等的,等于是变相将这些地区当成了东岸人的经济殖民地,但当地的山丹人并无意见――事实上他们很乐意有人与他们进行贸易,因此便严格推行了下去。如今恒衮寨这个与庙街差不多同时建立的地方粮食也接近自给了,而江东寨则仍需要从外地周济相当部分的粮食――差不多是400吨,压力并不大。而且在荷兰人运来了五千吨大米(技术专利费用)后,魏博秋甚至雄心勃勃地准备在阿穆尔河流域继续前推一步:派出探险队对后世的阿穆尔河畔共青城一带进行考察,看看有没有可能在那里设立城寨,以将东岸人的触角进一步往上游延伸。

东岸人如此深入阿穆尔河,那么与附近的满清(宁古塔章京辖部)、俄罗斯(主要是流窜的哥萨克征粮队)势力的碰撞几率便无限加大了。但东岸人并不在乎,莫大帅就对魏博秋的设想很支持,他认为东岸人一旦在当地建立起完备坚固的城寨,再部署上几门大炮,训练一批弓箭手、火枪手,且城寨一般设立在河畔,有定期巡弋在河面上的东岸海军炮艇支援,一般势力还真打不破。

俄罗斯人是人少,说破天几百哥萨克,很难攻下同样有火枪大炮守御的东岸城寨。而满清则是因为黑龙江等地令人蛋疼的交通条件,黑龙江两岸稀少的人口及匮乏的资源完全支撑不起大规模的军队长期作战。君不见16世纪50年代清廷两次与俄罗斯大战,第一次才区区两千人(两千八旗兵被哈巴罗夫带的170名哥萨克征粮队重创,惨败而回,被夺炮两门、死伤六七百);第二次算是凑足了一万人击退了数百名哥萨克,收复了尼布楚,但很快就因为粮尽退兵,夺回的土地又被俄罗斯人占去。

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东岸人背靠大河,物资运输、调配方便快捷,再加上自己也有许多多年征战的老兵指挥守城,来多少清兵或哥萨克都讨不了好去。只要他们给东岸人几年喘息的时间在当地扎下根来,那么他们的机会将越来越小,今后面临的可能就是被东岸人逆推的窘境了。

黑龙江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唯一欠缺的就是人口。当地的山丹土著因为酷烈的气候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口始终提不起来。东岸人来到此地后,给当地人带来的除了农业技术上的提高外,其实更多的是组织力度方面的提高。东岸人在库页岛中南部建立了一个较为初级的微型工业社会,并通过军事化管理(黑水开拓队辖区至今依然是军管区)将行政效率提高到了极致。因此,本地的一切发展都走上了快车道,至少比邻居们――日本、朝鲜、满清和俄罗斯――要快上许多,政府对各处的控制力度也远强于这几位,因此东岸人往往能够充分调动、调配手头有限的资源,以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相信随着莫大帅制定的持之以恒地往黑龙江流域、库页岛、济州岛、釜山等地的大移民策略的深入实施,东岸人在远东的实力将会越来越强。尤其是在黑龙江流域,拥有地利优势及后勤补给优势的东岸人其实对满清已经具备了某种战略上的主动权了,也许等某天莫大帅筹集重兵乘船进入清廷宁古塔辖区的时候,必将能够极大地震撼北京的满清朝廷上下。

虽然如今的北满对满清来说是一片荒僻边野,但这里毕竟是他们的龙兴之地,而且也是八旗兵最重要的兵力来源地,不然满清也不会在今后十年内数次调遣兵力与入侵至此地的俄罗斯人大战了,他们其实对这个地方还是蛮看重的。不过随着东岸人强势入主黑龙江流域,相信这里的宁静将会提前数年被打破,到时候满清在南方有南明、大西、大顺、郑家等敌对势力,在北方有俄罗斯、东岸等虎视在侧,相信日子应当不会太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