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四书五经,也就是所谓的八股取士,根本得不到人才。”朱轩这时开口说道。
把陶器安排下去的李善长,这时恰好走了过来,他听到朱朱这些话顿时就不乐意了。
他乃士族出身,自幼学习的就是四书五经,如今在皇长孙这里,却是被贬低的一文不值,他能高兴才怪。
“小少爷、此话差矣,四书乃孔子的(论语),曾参的(大学)、子思的(中庸)、孟子的(的孟子),都是儒家经典。”
“而五经则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儒学,包括(诗)、(书)、(礼仪)、(春秋)五部作品。”
“四书五经集儒学之大成,天下读书人读的都是四书五经,历朝历代的官员也是学习了四书五经,才能治理好政务。”
“难道历朝历代的官员都不是人才吗?若是没有他们治理政务,天下早就乱了。”
朱轩听到这些就头疼,但他也不好给李善长脸色,毕竟都是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了,自幼学习的就是四书五经。
如今自己对四书五经不待见,对方有意见也正常。
徐妙锦点着小脑袋附和道:“李管家说的不错,读书人学的就是四书五经,科举不考四书五经还能考啥啊?”
李善长这时扭头看向刘三吾,用眼神示意刘三吾开口,刘三吾虽然没有出仕,但也是有名的大儒。
只见刘三吾看了看李善长,纠结片刻之后 ,沉吟道:“老夫站小少爷这边。”
啥???
李善长懵逼了,好家伙……你可是有名的大儒啊,以你的才学都能进入大本堂教导诸位皇子了。
只要你开口,国子监都要用八抬大轿去迎你。
可现在、你瞧瞧你说的是什么糊涂话。
李善长只觉得,他们这些读书人里出现了叛徒。
刘三吾看向李善长继续说道:“李管家最近虽然也抽时间学习小学课文,但学习的时间不长,每天学习的时间也不多。”
“因此、到目前为止,也只掌握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文。”
“而老夫学习的时间比较久,且每天都有时间学习,如今都快把小学课文知识都掌握了。”
“从最近学习到的知识,老夫对小少爷曾经说过的话,深以为然。”
“只会吟诗作赋的读书人,如何治理好一方?只懂四书五经的人,如何治疗好一方?”
“他们懂什么时候农耕,懂气候的变化吗……”
“他们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死读书,只知道四书五经那些固有的知识。”
刘三吾说着顿了顿,继续说道:“小少爷有一句话说的好,物尽其用,肚子里有多少知识做多少事。”
“想要治理好一方,不是靠四书五经就行的。”
李善长还是不服道:“会耕种有什么用?农民都会耕种,他们就能治疗好一方吗?”
刘三吾也来了脾气:“如果连耕种都不懂,他知道百姓每年的产量吗?”
“懂农耕虽然不一定会治疗一方,但连农耕都不懂的人,他又拿什么治疗好一方。”
“当然、老夫只是举例,比如工部的官员,如果都只会四书五经,他们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更何况、小学课文可不仅仅只有学习生物(农业)这门知识,还有很多科目的,非常全面。”
“小少爷还说了,小学以后还有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大学三年,后面还可以继续研究学问。”
“李管家、你也见识过小学知识的厉害,你可以想象得到,后面的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所学的知识,究竟是多么高深。”
“就拿小少爷研究的香皂,还有水动力、制作玻璃,神奇的望远镜,能飞天的热气球等等……这些那一样是从四书五经上学来的?”
这……
李善长彻底哑口无言了,他虽然只掌握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但他不得不承认,这些知识非常实用。
那么后面的知识,岂不是更加……
朱元璋暗暗点了点头,他就说嘛,为什么历朝历代,国朝越到后面越落败。
现在看来,跟读书人学的知识不无关系。
开国之初,国家有能力的皇帝震慑,当官的都还比较有能力,能做实事。
可到了后面,当官的都是一些只会四书五经,没有能力且又贪得无厌之人。
这样的人做官,不亡国才怪呢。
如果朝廷选拔官员,都能选出懂行且有才能的人担任,国家不强才怪呢。
“都不用争论了,这些事情咱已经上奏给了洪武爷,洪武爷本就不想重开科举,开了科举也选不出有用之人。”
“洪武爷说了,等咱大孙的那些小学知识推广全国以后,到时候再开科举,先缓解一下朝廷用人困难的问题。”
“之后的话,看情况而定,也许要念完高中才能参加科举出仕,甚至是大学毕业考试以后才能出仕。”
闻言、李善长他们一愣,即便是小学毕业,那也至少要六年以后才会重开科举了。
朱元璋也是很无奈,如今读书人少,且读书人都是士族豪绅,还大部分在江南。
江南士族又从中阻挠,开科举跟没开科举没有两样。
他现在只能等全国各地兴办学院,免费入学,这样百姓家的孩子才有机会学习,到时候就不会受制于士族了。
也能打破士族对权利的垄断。
一行人一边聊天一边走,很快就来到了距离村子千米之外的地方,这里以前荒芜一片,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咦!大孙、这座窑炉是做什么用的?何时又新建了一座工坊?”朱元璋抬头看着一个大烟囱好奇道。
朱轩神秘一笑:“爷爷、这是水泥厂,这可是基建宝贝。”
“水泥……”
众人微微一怔,冯胜忍不住道:“水和泥不就和稀泥吗?这还用建工坊?不对……是那个叫啥水泥厂的。”
李善长撇撇嘴调侃道:“宋国公,你就知道和稀泥,不知道烧陶器和瓷器也要和泥巴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我家小少爷的新建了一个烧陶器或者瓷器的厂?”
闻言、冯胜好像觉得很有道理的样子,可又感觉哪里怪怪的。
朱元璋插嘴道:“或许没那么简单,你们可别忘了,咱大孙说的是好宝贝。”
“如果只是陶器和瓷器,称得上好宝贝吗?不说粗糙的陶器,就拿瓷器来说,朝廷在各地的官窑,烧制的瓷器那个不是精美的精品,咱大孙何必浪费时间自己烧制,咱大孙有的是赚钱的法子,没必要浪费在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