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标题:吕雉今非昔比心智变张良出关劝汉王
早有可人的侍女上前回答道,“大王仍在中军大帐内,似在接见重要之人,王后是否在……”
吕雉很肯定的打断侍女道,“带我前去。”
汉军中依旧弥散着喜悦的气氛,迎回刘太公,拟定盟约,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至少不用再上战场,没有生命危险,回家抱着老婆过日子,多香。
虽然项羽有着依靠刘太公要胁的意味在,但不管怎么样,能停战还是好的,戈矛无眼,活的好好的,谁想死呢。
这个喜悦的气氛中又多出一丝丝异样,那就是张良的到来。
此刻守在中军大帐的是樊哙和周緤。
大帐内的则是郑忠领着月影卫守护着。
樊哙是名将军,一直坐镇一支军队中,很少会像这样作为郎中来护卫中军大帐的。
周緤也一样,如今同样是一名领兵的战将,却也一样负责中军大帐的戒严,可见中军大帐内进行的事情有多重要。
在大帐内,郑忠取代已经战死的奚涓统领月影卫,成为暗影尉的一员。
不仅负责刘邦的安全,有的时候也会受陈平的调迁,配合其他暗影尉执行暗战。
此刻帐内的刘邦是兴奋开心的情绪,见到张良刘邦就是会有这一种异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就像当年遭遇雍齿背叛,四处求人帮忙时遇到张良的兴奋。
如此茫然的前方似乎开朗许多。
不久前楚汉焦灼数年的征战,明面上汉占据绝对的优势,可关中已经有些吃紧,此乃不利其一,其二是韩信自立为齐王,彭越开始有保持中立的势头,赵地虽在张耳手中,但难免会生变;其三是项羽有人质在,优势逐渐变劣势,难道这是物极必反?
如果不是灌婴降下彭城的消息传来,刘邦都有些怀疑人生。
好好的优势,咋就会变成不利,刘邦感到眉头前方又是一团乌云,看不清前路,如同当年无家可归的感觉,他自然想到张良。
现在已经签订鸿沟盟约,刘太公已经迎回,可这种决定刘邦不知道对不对。
数载的激烈交战,尤其是彭城大战,死那么多人,耗费那么多粮草、辎重,难道就这么半途而废?
讲真的,抛去不确定的因素,汉现在已经占据大半,就这么罢兵言和,有点功亏一篑的感觉,
如果自己百年之后(去世之后),不出百年,恐怕天下又会陷入战国混乱的境地,心中的那个理想无法实现。
刘邦少年游侠时的心境,在那个时候刘邦就立志成为国侠,目的就是要尽自己的能力给百姓一个太平日子,
如同自己的偶像信陵君,使得诸侯不敢谋魂十余年。
这个心志在刘邦成为汉王后就上升为统一天下,让天下免于纷乱,还天下一个太平。
就在盟约制定的第二天,刘邦就接到张良出关来广武的消息,刘邦立刻放下一切事务来接见。
张良、陈平等谋士齐聚大帐内,大帐外的吕雉却眉头有些发紧。
此刻她的神情面带微笑,但她已经不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小女子,也知道孰轻孰重。
吕雉本是来向忠于自己的人要个赏赐,可见到自己妹夫樊哙和周緤都在外面守着,就知道这大帐她不适合进去。
不过既然来到这里,又不能立刻回去,这让吕雉在众侍女面前没有面子。
吕雉沉思一会,对樊哙言,“妹夫,寻机告知大王,我有楚军之秘需当面告大王。”
樊哙见吕雉前来已经得知她为何而来,但刘邦交给的任务必须要完成,故而他很规矩的称呼吕雉为王后,意思是要公事公办。
不过吕雉却没有以礼制的身份来压樊哙,而是以家人身份交谈,但三言两语之间就让樊哙有些冒汗。
樊哙心说这姊们说话怎么和以前大不一样。
樊哙自从跟着刘邦打天下后,几乎没再见过吕雉,之前吕雉和吕媭姐妹还时常串门,后来更是在沛县相依为命,但樊哙和吕雉交谈的机会不多。
在樊哙的印象中吕雉不过是一个非常能勤俭持家的女人,可没曾想如今望去骨子里却透着一股刚毅味,
怎么说呢,闭上眼睛,樊哙感觉这是一个有着本事的男人在和他说话。
换句话说现在的吕雉给樊哙的感觉没那么亲。
既然是楚军之秘,樊哙不敢托大,立刻允诺待帐议结束后立刻向刘邦递话。
吕雉离开的时候,跟在她身边的侍女眼睛有些发亮,她们没想到这个有些苍老的女人竟然是如此般的人物,
起初认为跟着这样的人是没有关中跟着戚姫舒服,认为跟着戚姬才有前途。
因此有些侍女故意花钱买通刘邦身边的人,这才没有被分配到吕雉身旁。
那些没有钱,也没有一点关系的只能在心中默哀自己的前程,可现在看这女主似乎不太一样。
搞不好等到这吕雉回到关中,一切的风向标都会变。
这些侍女都是有些关系的,甚至有些倒盼望着能够和某个侯爷结个缘分,都是八面玲珑的女子,不然在王侯之家混不过一个月。
她们打听过关中太子爷的生母可是眼前的主,所谓母以子贵如果不出意外,眼前这女主铁定是关中的后宫之主。
况且刘邦迎回吕雉的当天就已经给予大汉王后的规格,礼仪虽然从简,但王后的礼制已经初见端倪。
望着吕雉离去,樊哙看向大帐……
人都有迷惑的时候,大帐内的刘邦现在更迷惑,纷争数年,未能完成心中理想,那心里的滋味甭提有多糟,可刘邦一直没有表现出来一丝。
不过当面对张良时,刘邦没有藏着,含蓄的表达出来自己的困惑。
张良反问道,“大王,臣正为此事而来,汉已占据大半,而诸侯多附之,此天亡楚之时也,何故与楚鸿沟为约?”
说起鸿沟条约,刘邦就不得不掰扯一下起因,“项羽以刘太公要挟,不得已而为之,吾与项羽皆知不过缓兵之计耳,幸得陆贾、侯公之力,吾父方归,现侯公之策已成,如之奈何……”
说起这鸿沟条约,就不得不提一下陆贾和侯公这两位。
陆贾为迎回太公而摆脱后顾之忧打下基础,虽然没有一次成功,但其功也是不小的,
这点刘邦心里清楚,只是不知道如何给其定功,
这侯公就不同,他是直接促成鸿沟条约的大功者。
提到侯公,刘邦这才响起来询问身旁的石奋,“可曾找到候公?”
大家的注意力稍稍向侯公转移。
石奋回应说侯公已经隐于茫茫大山之中,已经寻不见。
听闻此言,刘邦一愣,张良和陈平则是神色如常,看不出什么。
刘邦道,“神龙见首不见尾,也罢,隐退之前,可有话留传。”
石奋恭恭敬敬的将流言重复,“老夫为止戈息宁而来,如换得天下太平,此生足矣,不足以受大王功。”
实则此时的侯公骑着毛驴行走在深山里,看着天边的风云变幻,眼中闪过一丝隐忧,忽然仰头叹息,“悔不听师兄言,世间事岂由辩士而改,山雨欲来,楚汉之争竟无法阻挡,是老夫逆天而行,或黄石老儿教徒有方,天下终究归一,老夫无颜再出山。”
侯公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如果天下归一乃大势所趋,无法阻挡,他出山劝楚汉停战以鸿沟为界,那就是逆天而行。
此时的侯公自然不知道他的努力将在今天被打破。
听闻石奋的话,刘邦长叹道,“此天下辩士也,神踪无影,所居倾国,可号平国君。天下有辨才者当如平国君献策平天下。”
简单的几句对侯公的称赞后,刘邦就将话题拉回来,继续聊眼下的事情。
张良道,“以人质为胁,此约非楚之诚意,乃楚撤险归安之计耳;项羽不仁在先,大王何故使万千将士之血付诸东流。”
张良之言可以说直击刘邦的心坎,算是说到刘邦的心里头。
刘邦心神已起,眸光闪动,陈平见机立刻补充道,“项王失根基,又连折良将,所赖之将寡且疑,汉追击必可取,不如趁此之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陈平和张良的几句话已经钩动刘邦的心,他也不想就此放项羽东归,生死之战历经数载,大家都想夺得天下,
如今汉占良机而放弃,刘邦恐怕至死都会后悔,但刘邦心里有顾虑,开口道,“寡人与项羽皆知此为缓兵之计,不过为退守争取时间耳,楚虽兵疲食尽,然项羽用兵非常理可论,现寡人精兵猛将多在各自征战,寡人现可战之兵少,恐不足以攻取楚。”
张良见刘邦心思已动,追言道,“项羽兵虽十余万,然弗敢走梁地东归,而选择拔营南下,定是恐与彭越纠缠而生变,击彭越之心尚且不足,楚之战力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