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雪淞散文随笔集 > 秦始皇的生涯和事业35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兴土木

蠃政是好大喜功的,从小就是这样,好想大事,好做大事。统一中国后他的这个喜好发展到了极致。一方面他调动数十万军队南征北伐,在稳定边疆的基础上扩土开疆。另一方面,他大兴土木,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搞了数个规模巨大的工程,哪个工程用工都超过十万人以上。其中两个工程即长城和始皇陵成为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可见其工程的影响之大。下面就依次说一说这些规模巨大的工程。

长城

在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修过长城,用来防御敌人入侵。秦国、赵国和燕国为了防备北方的匈奴,都修过很长的长城。蒙恬在北伐匈奴胜利后,又按照秦始皇指示带领三十万军民修筑北方长城。蒙恬修长城时,利用了过去的旧长城,整修加固并把他们全部连接起来,西从甘肃临洮开始,东到辽东,全长5000多公里,号称万里长城。长城高度从5米到10米,100多米就修一个碉堡,用来监视敌情。在险要的地方修了烽火台,如果有敌人入侵,发出警报。白天点柴草,柴草里有狼粪,烟可以直直地升到很高的天空,使远处的哨兵看到。夜里就点燃掺杂硫磺的干柴,这样火很亮。秦朝长城共用了9年的时间才完工。

驰道

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拆毁以往各国修筑的关塞、堡垒等障碍物。为了加强交通运输,于公元前220年修建了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燕齐,一条向南直达吴楚。这些驰道宽五十步,道旁每隔三丈栽青松一株。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1800余里,这条“直道”的遗迹现在尚可辨识。

另外,还在今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又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了。同时,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保证车辆畅通无阻。

近年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奇地发现有古代的“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还是复线,用马力拉动车辆。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

秦始皇的“铁路”不是钢轨,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使车子在上面快速平稳行驶。

经过测量惊奇地发现,秦始皇的“铁路”枕木之间的距离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上了轨道,就不由自主地发生“自激振荡”,不能不飞快奔跑。到了下一车站,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速度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由于使用轨道,摩擦力大大减小,所以马也可以一次拉很多货物。专家认为这是一种最节省地使用马力,效率极高的方法。速度至少一昼夜六百公里。由于马拉车在木轨上飞驰,故称之为“驰道”。历史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建设驰道,依此看,他竟然在2200年以前就已经在全国修建了一个“铁路网”。

对于秦始皇的车同轨各说不一。一些人解释为车轮子的距离必须相同,这虽然符合字义,却也难以解释。现代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子间距各不相同,照样行驶。为什么秦朝的“公路”上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现在发现秦始皇的“铁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因为轮距要适合轨距。

当时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森林,有良好的木材,这就为修建“铁路”提供了物质条件。如有损坏,随时随地可以取得木材修复,这是秦朝“铁路”网的物质条件。

秦朝时的车子,其轮子非常奇特,对照秦朝的“铁路”,一切都明白了,原来车轮的这种特性,使得它既可以在普通的公路上跑,也可以随时进入“铁路”飞驰。

秦驰道宽五十步,非常宽。有人认为是公路和复线“铁路”并列而行。车子如有需要,可以随时上铁路,也可以随时由铁路上公路。

问题是秦国的铁路网后来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呢?

专家认为,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汉朝皇帝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御车配备颜色相同的马,许多将相只能坐牛车。由于严重缺少马匹,铁路被废弛了。而没有车子在上面跑的铁路,反而阻碍了交通,所以秦始皇的“铁路”,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公路。汉朝的经济到了很久以后才复苏,又长期实行无为而治,所以一直没有劳师动众重修“铁路”。加上秦朝的驰道也太宽了,因此在后来经济复苏中,许多道路被开垦为耕地,变窄了,甚至完全不复存在了。再者,秦朝的“铁路”显然是用于长途运输的,而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群众也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铁路的必要性。

灵渠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为了加强交通运输,在广西桂林兴安这片土地上开凿了世界水利史上第一条34公里长等高线人工运河——灵渠。灵渠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陡门及秦堤组成。秦堤在兴安灵渠的南渠与湘江故道之间,用以防止南渠渠水泄入湘江故道,保护南渠不受洪水冲击。堤高2~7米,宽4.5米,最宽10余米,自分水塘至大湾陡,全长3150米。堤下1米多处开了“渠眼”,丰水期可排洪,枯水季节则溢出细流以灌溉农田。堤上古木成荫,构成七里长堤风景道。灵渠设计科学,建造精巧。铧嘴将湘江水三七分流,其中三分水向南流入漓江,七分水向北汇入湘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从此,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在这里牵手,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在这里融汇。灵渠,成为当时中原地区与岭南的水路交通要道,不仅成就了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它还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规模、丰富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据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万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

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约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状如覆斗。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有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

当代科技人员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对地宫进行了探测,证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在勘探中,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

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又据说:地宫内“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 、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 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

秦始皇宫殿群

秦始皇在位期间建造了许多豪华的宫殿。早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始皇就在咸阳大兴土木。每灭一国,就仿照该国宫殿式样盖起同样的一处。咸阳附近布满了各式各样的宫殿。关内外的秦宫殿,加起来共有七百处(《史记》载“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包括秦皇岛附近的碣石附近都有秦始皇的宫殿群。咸阳城内的宫殿为秦始皇主要居住地方。咸阳外的宫殿为秦始皇的行宫,是他外出巡游时居住的地方。

传说中秦朝修建的最大宫殿是“阿房宫”。《史记》中说:“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又据说阿房宫主体建筑群“东西三里,庭下可受十万人。”但据最近考古发现,阿房宫并没有建成,是个半截子工程。规模似乎也没有传说的大。

但秦始皇建了很多宫殿应该是真实情况。

以上巨大工程长城、驿道、灵渠都是对国家、人民有利的工程。但秦始皇陵、宫殿群就是秦始皇个人的奢侈浪费了。且在短短的十年间就要修筑这么些大工程,还要北伐南征,国家、人民的负担确实太沉重了,难以为继。

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多万,除去1000多万妇女,男子中再除去老弱病小,青壮年男子也就有三四百万人。而秦朝长年需要在外服役的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都服役也不够,只好抽调丁女。致使大批农民脱离农业,生产受到破坏。

这些工程又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于是朝廷就大大增加百姓的赋税。秦始皇时的赋税很重,是前朝的20倍(《汉书·食货志》)。百姓要把全年收获的2/3交给政-府。这么重的赋税,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了。

由于工程巨大,人力不足,官家就加重刑罚逼迫劳工超负荷劳动。秦始皇时的刑法很苛刻严酷:一人犯死罪,亲族都要处死,叫“族诛”,一家犯法,邻里都要受牵连,叫“连坐”。再加“贪暴之吏,刑戮妄加”,任意对人刑罚,人民动不动就触犯刑律,受到刑罚。当时的刑犯很多,以至身着褐色囚衣的刑犯塞满于道。

秦朝的刑罚有以下几种:一、死刑,共12种:腰斩、车裂、阮、磔、凿颠、抽肋、镬烹、戮尸、枭首、具五刑、族、夷三族。二、肉刑,有斩足、宫、劓、黥等残害肢体刑。三、徒刑:将犯人拘禁起来,并使服苦役。受这种刑的罪人被称为刑徒,后世徒刑之名即从此沿袭而来。四、迁刑:即流放。五、笞刑:即鞭笞之刑。六、刑:即罚款。从这些刑罚也可看出秦朝的刑律是非常苛刻严酷的。

人民遭受极沉重的徭役、赋税和刑罚,痛苦不堪,水深火热。这就为秦末的大起义埋下了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