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课,数学。
南北朝。
祖冲之今天没有做其它事,跑来听林老师的课。
自从周末裴姝上传小、初的教材后,除了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他都用来研究现代数学了。
不仅是他,他还把他的儿子祖暅也一起拖来看教材,别人在听其它课或者看剧的时间他都在学习,一点时间都没有浪费。
经过一番废寝忘食、挑灯夜战之后,他把所有数学课本都过了一遍,还看了几本小学科学课本。
其实只要掌握了阿拉伯数字,这些内容学起来会很简单,而阿拉伯数字早在上周他就运用熟练了。
小学的内容十分基础,基本上是识数、认图形、看方位、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些。
形式虽然有点变化,但本质不变,对祖冲之来说还是很简单的。
他发现有的教材拿来给小孩做启蒙书还是可以的,反正可以直接转换成他们时期可以理解的文字。
这些课本对于穷苦人家还是很好的,他们有机会认字和识数了。
如果那些想着往上走走的人能够坚持学习的话,说不定真的可以打破阶级限制。
就祖冲之个人而言,虽然他自己出生于官家,但看了后世的情况后,祖冲之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科学。
靠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人越多,出来的人才也越多,迸发的思维也越广。
他发现后世把数学、物理这些学科分得太开了,他总觉得放在一起研究的话会更好,就像文史不分家一样。
前面的语文、历史课他也发现了,很多时候还是会岔学科讲的,既然这样的话就不应该分才是。
祖暅也看完了所有教材,感叹:“阿爷,本以为后世的数学和我们的差异甚大,没想到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
祖冲之点点头:“是啊,看了这么多,发现虽然有的表述有点不同,但其实都是研究那些问题的。”
他看过之后还是有所领悟的,还纠正了一部分之前的错误认知,他想,果然还是得从最基础的资料看起。
加减乘除、方程、平方这些内容他们这个时候也都有,所以还是一脉相传的。
当然,对于很多概念,后世的表述更加简洁一些。
令他印象最深的是鸡兔同笼的问题,后世的解法和他所知道的解法略有差异,但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也算是用另外的方法证明了结果的正确性了。
还有一个,他最近重新算了圆周率的数值,正想多番验证一下它的准确性呢。
结果后世的课本给了他答案,他得出的3.这个数是正确的,后世甚至还给出了更精确的数据。
祖冲之很高兴,因为自己算对了,不过新的疑问又出来了,后面的数字是怎么算出来的?
北宋。
苏轼看到堂上的官家没注意到他,悄咪咪地挪了两步,挪到了司马光的背后。
他轻轻拽了拽司马光的袖子:“公实兄,你看后世三年级的教材了吗?后世人写了你呢?话说你小时候真的砸瓮救过人吗?怎么从没听你说过?”
司马光瞥了他一眼,把自己的袖子拉回来,没理苏轼。
昨天家里的人就和他说了这件事,他自己也去看了,课本上确实写了。
他不想说话,就觉得苏轼真闲,还有时间去看小学课本。
苏轼看司马光没理他也没生气,回想起后世课本上的趣事。
嘿嘿,他去看教材就是想多了解一下后世罢了,没想着找什么美食食谱。
虽然各忙各的,还是有人在认真听课的。
本节课重点,函数及其表示方式。
很多人表示:真好,又学到一个新概念。
清朝。
李善兰觉得这些概念一点都不陌生,毕竟这正是他在研究的内容。
之前他就翻译函数了,还有对数、三角函数等。
能跟着后世的角度重新学习一下还是挺好的,数学嘛,就得学会从不同的维度思考。
整节课下来,大家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恩格尔系数。
林老师:“现在的国际上常用恩格尔系数表示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大家知道恩格尔系数是怎么算的吗?恩格尔系数是......大家看一下下面这张表,思考一下该怎么用函数表示?”
西汉。
刘彻:“听得有点懵,在支出相同的情况下,购买食物越多的话表示这个家庭或地区的人越穷,用于食物的支出越少,则表示家庭和地区越富越?”
“可吃食无论是富裕还是不富裕,不都是必要的支出吗?怎么就能靠食物的支出评价富裕不富裕?”
听到这个疑惑,朝堂上的人一时回答不上来,他们没做过这方面的调查,也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桑弘羊犹豫一瞬,回:“或许因为食物本来就是家庭的必要支出,这笔钱不得不出。当收入减少的时候,购买其它不必要的东西的支出就会减少。”
“毕竟只有在吃饱的情况下,人才会有多余的闲钱去买其它不是那么紧要的东西。这样一算,食物的支出占比就变大了,所以就变相地说明经济条件变差了。”
不知道自己的理解对不对,但他觉得这个算法不太适用于他们这个时期。
或许是后世独特的经济制度下出现的一个概念吧?
其实他感觉要解决这个问题挺简单的,一是提高收入,二是政府抑制食物的价格就好了,甚至是适当的降降价。
这样一来,这个数据明面上就好看很多了。
就是种粮食和搞吃食的人会稍微惨一些,不过要是相关链上的其它东西也跟着降价的话,影响倒也不大。
而且这和整体环境有关,不是说调整一方面就可以的。
反正就是要说简单也简单,要说容易也不难吧。
幸好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出来,不然刘彻肯定会用后世的一句话回他:真是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听到桑弘羊这么说,刘彻点点头,好像是这个道理。
所以如果以后大汉发展起来的话,可能还是得用这个系数去衡量汉朝是不是真的富强起来了。
刘彻:“行吧,行吧,先记下来,桑弘羊你找个机会让人验证一下,看看这个系数是不是真的准确。”
桑弘羊:“臣领旨。”
很多朝代的皇帝听到这种衡量标准的时候,都派人去验证了,他们想看看自己的王朝是真的富裕还是虚假的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