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工程
除去对益州的调动外,刘和还需要大量可以信任的青年干部。
在思考了一会儿后,刘和来到了隔壁卢植办公所在的房间,并派人去请蔡邕、韩融、杨彪等人过来。
刘和派人去请的这些人都是在大汉地位极高的一批人,都是一些年纪稍大,但是对汉室颇为忠心的清流老臣,一个个名满天下,都有不少学生,刘和打算从他们的学生弟子中提拔一些人。
派人出去后,刘和就坐在一旁看着卢植办公,并学习一些处理政事的方法,本来卢植是带着刘辩一块过来的,但是刘辩的性子让他根本坐不住,只学了一小会,在刘和来之前就已经跑了,卢植也没有办法,只能不停的叹气。
不过,这对于刘和来说算是件好事,刘辩的年纪马上就能加元服了,之后就能亲政,他现在的种种表现,并没有十分在乎权力的样子,因此,刘和就不用太过担心刘辩会强行夺权,就刘辩现在这个样子,只要自己手段恰当一些,就能掌权很久。
很快,蔡邕等人纷纷被请来,刘和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刘和打算成立几个新的机构,其一就是曾经和曹操提起过的,不过现在的范围要更大一些,成立一个类似农业部的机构,除了负责销售肥料外,还要统一调配全国的耕牛,以及研发新型农具,同时还要对肥料进行改进,并进行实验,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
其实刘和还希望农业部代表朝廷掌管全国的耕地,但是现在这个时代是难实现的,各地的世家豪强是不会允许朝廷清查土地的,因此只能暂时放一放,等到自己手上的力量足够够强大时,在强行推行该政策。
虽然功能不齐全,但农业部的成立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因为在刘和的记忆中,由于小冰河时期的原因,接下来的这几年,各种各样的天灾会源源不断的出现,比如水灾、旱灾、蝗灾、地震等更是每年都会发生,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会有很多人死去,而现在的自己有机会挽救一部分人。
刘和承认自己不是一个好人,但一想到如果自己毫不作为,就会有几百万人死去,刘和就无法安心,既然上天给了他一个改变这一切的机会,那总得试一试,哪怕肥料的配方会因此泄露出去。
除了农业部外,刘和还提出了商业部,统一管理全国的商人,并制定一些发展商业的办法,同时编纂一部商业法典,既要大力发展商业,又要对商人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以免过多的百姓弃农从商,其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商人的耕地不能荒废,商人除了要交商业税外,还要交农业税,以此来遏制商人数量。
其实还有其他的想法,但眼下人手实在是没有这么多,而且这两个部门的工作都相当重要,要优先安排好这两个部门。
对于刘和的想法,卢植等人十分支持第一个,也就是成立农业部,毕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当时对于刘和的第二个提议,卢植等人就不同意了。
在目前的制度下,按照士农工商的等级,商人是最低一级,刘和想要发展商业,在这些知名大儒看来是完全无法接受的。
“子兴,商人向来重利,又流动于各地,不利于朝廷管理,若是推崇商人,那百姓也会追逐利益,但大汉向来是以仁义为本,如此一来,大汉就要乱套了。”
“子兴,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大力发展商业,如此一来,天下人人追逐利益,无人侍农桑,势必会对农业造成冲击,动摇国本。”
刘和也明白卢植等人的顾虑,但却不打算熄灭自己的想法,一个国家想要强盛起来,没有商业是不行的。
如今大汉虽然是农业大国,但适当发展商业,不仅不会对农业造成冲击,反而可以刺激大汉的发展,而且刘和也不是单纯的在发展商业,在商业部的功能里,还有一项任务是抑制商人。
刘和说道:“老师,诸公,晚辈也知道你们的顾虑,所以晚辈对于商业部的规划,就有一项是制定商业法典,来管理和限制各地商人。”
而且制定商业法典只是刘和计划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的大汉,主要是还是以仁义治国,虽然也有法律,但并不完善。
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人,刘和打心里是希望国家是法制的,但如今的大汉却不允许。
变法,可能导致一个国家变强,也可能导致一个国家步入深渊,更何况现在大汉根本不是刘和的一言堂,各地世家豪族林立,如果贸然将国家从儒家的仁义治国转变为法家的依法治国,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刘和是想都不敢想。
而且现在的主要精力要放在解决世家的问题上,变法什么的要往后放一放,饭要一口一口的,转变也要一步一步的来,不能有丝毫的差错,此刻推出商业法典也是一种试探,看看大家对法典是一种什么态度。
刘和的话让卢植等人陷入思考,思考法典一事能不能行。
卢植等人作为通晓古今的大儒,很快便联想到了秦朝,因为秦朝就是以法治国,过于严苛,导致二世而亡。
而大汉吸取教训,以儒家礼信治国,用仁义孝道感化,在辅以法律协调,外儒内法之下得以长存四百年。
卢植等人互相对视一眼,沟通了一下各自的想法,随后卢植说道:“子兴,若是真的制定法典可不能像暴秦一样严苛,以免激起商人的反抗。”
刘和笑道:“放心吧,老师,弟子省的,法典是用来管理商人的,主要是为了弥补商人的害处,并限制百姓成为商人的想法。”
卢植点点头说道:“这样,你先把法典拿出来,到时候我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
见卢植等人还是没有松口,刘和只能说道:“那好,我先让人把法典整理出来。”
“如此甚好。”
随后刘和又说道:“老师,无论是农业部的成立还是法典的制定,都需要人手,晚辈还想麻烦几位前辈帮个忙。”
“说吧。”
“晚辈打算征辟几个年轻人入朝,希望几位前辈能帮帮忙。”
卢植说道:“你先说说都有谁?”
“老师,弟子记得郑师伯有几个弟子,国渊、崔琰、郗虑,他们几个还没有出仕吧。”
卢植笑道:“你这小子,都把主意打到你师伯那里去了。”
刘和也笑道:“他们早就能出仕了,现在朝廷正缺人手,正好征辟他们。”
卢植捋了捋胡须说道:“行吧,回头为师给你师伯写信说明一下情况。”
刘和又看向蔡邕说道:“蔡伯父,我记得蔡伯父的大弟子顾元叹最近刚刚当上了县长,不如调他来雒阳,伯父觉得如何?”
蔡邕说道:“元叹的信才刚来,你就知道了,既然你想用他,那老夫给他去一封信就是了。”
敲定好征辟这几个人的事情后,天色已经暗了下来,刘和便没有商议更多的事情,将卢植等人送离皇宫后,自己也准备返回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