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夏国律例,城池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郊地区除了国家所有的以外,其余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集体所有的土地会均分到个人,个人享有田地的使用权。
此时,夏国农村的土地划分还是按照人头制,每个人分得的田地是一样多的。
所以要是一家人多,自然分得也多。
但是夏国推行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制,制度要求每个家庭最多只能有三个孩子,多胞胎情况自然例外。
与之相应的还有一系列优生优育补贴政策,多项叠加,于夏国百姓而言只有利大于害。
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有人利用多生多育的手段谋取多余的土地面积,也保证了农村的百姓都能有田可种。
百姓并无怨怼,实在是现在的生活,已经比从前好上了数十倍,况且这样的分配也十分公平。
为了提高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如今已经彻底免除粮税,甚至种田种地的农民还会享受国家的耕田补助。
农村百姓可以在自己的宅基地上翻修或是重建房屋,耕地、园地、林地等,则不能用于房屋建设。
城市中则需要朝廷统一规划。
有了丰业城做样,其他各城纷纷效仿。
一时间,夏国翻修房屋的风气突然高涨,全国各地都在申请房屋修建。
有的借鉴丰业城别墅的构造,有的则是自行设计图纸,按照要求开始修建房屋。
不过短短半个多月,一座座崭新的楼宇拔地而起。
而这时,远在淮州城的白五也传来好消息,华国的第一支海军队伍已经成功组建完。
白五带着唐明月给出的军舰结构设计图抵达淮州城后,立刻和淮州城城主相互配合,成功打造出夏国的第一艘军舰。
虽实力远不如唐明月空间中的航空母舰和军船战舰,但却已经是夏国最高端的一艘舰船。
而那支海军队伍,虽暂时只有五千人,但是这五千人都是极通水性,并且武力值颇高的将士。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参与了军舰的研发和打造,军事作战能力远非常人能比。
不过白五和淮州城城主一样,对现在的军舰仍然不太满意,毕竟有唐明月给的军舰珠玉在前,他们也很想打造出一艘格外出色的战舰。
所以夏国的第一艘战舰,也只是用作环海巡视。
白五和淮州城城主暗下决定,势必要成功打造出一艘可以前往月牙岛的军舰,他们每日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夜以继日钻进设计图中。
可以说,他们每日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在恶补与打造军舰、潜艇等有关的知识。
要是唐明月知道他们的目标只有‘那么大’,恐怕做梦都会笑醒。
但是战舰就像是发电厂和自来石厂一样,有了一个,便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夏国终将会成为拥有无数战舰的国家。
白五每日带着士兵驱使战舰巡视国土周边的海域,乐此不疲。
他坚信,在不断实践中才能寻找到提高战舰航行速度和距离的法宝。
一时间,造船遇到瓶颈,那些战舰根本远远达不到远航的要求,更别说抵达月牙岛。
不过唐明月并不着急,因为夏国才开国一年,基础并不牢固。
造船造飞机火箭点可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些不仅需要时间沉淀,而且还要百姓有智慧。
所以义务教育和太学,她抓得很紧,决不允许再出现像方清明那般以权谋私之人,若是遇见,也绝不姑息。
她相信,只有这样,国家才能不断输出人才,才能提高全民建设,才能拯救这个落伍的国家。
海军在持续建设,其他军队也并未落下。
虽然夏国已经得到统一,但是军事力量可不容落下,否则以夏国广袤无垠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迟早会成为他人的鱼肉。
夏国如今可谓是军事、农业、工业多头一起抓,六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进行着。
这不,今日又有一项工程初步建成,那就是:太阳能电车。
皇宫,金銮殿上
众臣正在商议将研究所最新研发出的太阳能电动车投放使用策略。
众臣对车辆的使用范围颇有微词。
“陛下,微臣认为太阳能电车应当造福天下百姓,而不是只在京城使用。”
若两千辆太阳能电车全部用在京城,京中的百姓自然是乐意至极,但是如此一来,其他城池的百姓定会有不公平之意。
但是也有人觉得,应该让京城作为示范点,带动其他城池,“徐大人,这是两千辆车,不是两万辆。按照京中规划的公交车路线,尚且不足以跑满全城,如何能做到全国通用?”
“这......?”徐大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一时不知道如何反驳。
他当然知道现在处于车辆匮乏阶段,但是这制造局不是还在加紧赶工吗?
不久后便会有更多太阳能电车投放在市场上,届时再逐个城池加设公交车,岂不是更好吗?
但是那是以后的事,他们要先考虑当下。
那位大臣继续说道:“陛下,老臣觉得,电车应当率先在京城中使用,确定其安全性并进行合理规划后,再沿用至其他城池。”
殿中众人久争不下,吵着吵着变成了要在京城中修别墅,朝堂竟然乱成一团,这可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唐明月算是听出来了,这些人还在计较丰业城作为第一个别墅示范点,他们却没有优先体验到别墅的快乐。
唐明月不禁扶额,要是早知道你们都喜欢这别墅,真该让你们出钱出力去修。
她猛地拍向桌子,“行了!都别嚷嚷了,都是一朝之臣,和气为贵!”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他们坐在一桌,可都真切感受到皇帝拍桌时的气势。
要是陛下没有收点力道,恐怕这桌子,今日就得碎成渣渣,他们也要跟着凉透。
而且陛下都说到这份上了,他们自然不敢再多嘴,只能静静坐在位置上听从吩咐。
“陛下,请问您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