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永恒家园 > 第75章 难题和善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赵元义带着辽东的骑兵走了,这支新式装备的军队却给朝堂大佬们留下了一个难题。

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召开内阁扩大会议,议题就是辽东都督府的现在和将来!

内阁首辅大臣说道:“诸位都看到了辽东标营的情况,谈谈诸位的想法吧!”

事关军队的事情,兵部尚书自然要先开口说话,为军队争取利益。

“本官认为辽东的骑兵也不过如此,其战斗力远远不能与边镇军和京营兵相提并论,他们的士兵几乎都是刚放下锄头不到一年的农民,士兵本身不具备什么战斗力,单兵作战的能力根本就没有多少,他们的能力来源于武器装备。

咱们的边镇军和京营兵如果具有同样的武器装备,完全可以碾压辽东标营。本官认为朝廷可以在辽东都司的边军中挑选士兵,组建一支相同的队伍,与之抗衡”

户部尚书说道:“组建这样一个标营,谈何容易!户部已经根据各种物资的数量和价钱,估算出来了大概的预算,武器装备的价格在三十五万两银子到四十万两银子之间,后期养兵的银子,每年不低于十万两银子。

各位阁老,各位大人!户部什么时候有过余钱啊?别说三四十万两银子,就是三四万两银子也是没有的!咱们还是想想别的吧”

提到了银子,就冷了场了。朝廷的财政状况如何,在座的没有哪个人不知道。

开国已经一百多年了,各种各样的弊病已经显现出来了,客观上是人口大量增加,土地趋于饱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实际上是权贵勋臣大肆收购农民的土地,使自耕农的土地越来越少,养活自己越来越艰难。遇到灾害荒年,自耕农只能继续出卖自己的土地以求得生存,而自耕农的减少,又使朝廷的税收锐减,再加上各级官吏的徇私枉法,往下压榨贫民百姓,往上贪墨朝廷的赋税,朝廷的财政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

这个看似强大的王朝已经走在下坡路上了,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有像关老大他们家那样,穷得连裤子都穿不上的,而且不是少数,一旦有大的天灾发生,这些积压已久的矛盾和怨恨就会爆发出来,然后这个王朝就只能靠着历史的惯性延续生命。

至于能延续多久只有天知道!也许老天扔出来一个李自成、扔出来一个努尔哈赤,那么这个王朝就结束了。

朝廷的大佬们一边努力的想办法为王朝续命,一边想捂着这个盖子。可是这些都需要钱!

朝廷有了钱,就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他们有一口饭吃。朝廷有了钱,就能装备强大的军队,可是钱呢?从哪里来?他们不知道。财富是一盆水的观念还停留在他们的脑子里面,你舀出来的多了,剩给我的就少了!至于开源节流中的开源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往哪去开。

因为提到了银子的问题,内阁扩大会议很难继续下去了,至于跟靖远侯争夺辽东都督府的权力的事儿,也暂时不能想了,一支超豪华的军队打消了他们的念想,谁想争夺辽东,谁就是想占有这支军队,谁想霸占这支军队,谁就是有异心!

完蛋鸟!散会!各位大人怀里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思,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内阁扩大会议不欢而散。

转眼到了腊月,赵元庆在辽东新港码头等到了准备回京的赵元功。

赵元功给辽东海事衙门运输船队,带来了四十杆大抬枪,这是赵元功参照边军的火铳弄出来的,比火铳的威力大、射程远!

如今的辽东新港已经今非昔比了,登记在册的人口超过了一万人,拥有一个造船厂和一个有十条福船的运输队。

辽东海事衙门所在地已经是一个繁华程度超过开远县城的新城市,南方来的大小客商很多都选择了这条商路,不仅比原来的驿路节省时间,而且海船的载重量更是马车不能比的。从码头开始贯穿整个辽东都督府辖区的那条大道,更是让北上的客商们赞不绝口。

以前从南方运到辽东的粮食,三斤能剩下一斤,都消耗在运输的途中了,而有了这条海陆连运,消耗大大的减少了。

从辽东运出去的人参、鹿茸、貂皮、药材也便利许多,去年更是有扬州的大商人从辽东运回了琉璃镜子,挣得盆满钵满,一时成为财富传奇。

这位扬州来的大商人就是扬州珠宝斋的东家,内务府钱大人的弟弟。他不仅从辽东运回去两千个大大小小琉璃镜子,还从辽东带走了金矿今年的产量,一万两黄金。

珠宝斋给辽东带来了大量的粮食和布匹、茶叶,以及三十万两银票。珠宝斋成了辽东都督在南方的合作伙伴。

海港新城和辽东盐场作为工业城市,成了辽东都督府制度的试点,也是第一批受益者。

同时,为了刺激辽东人口的增长,辽东都督府给每一个新生儿,每年免费供应一斤白糖,每个月免费供应五斤大米、五斤白面,二斤鸡蛋,不论男女,直到六岁为止。严禁虐待女婴,一经发现,其父母、家族严惩不贷!

消息一传出来,人人欢欣鼓舞,官府替咱们养孩子啊!多子多福哇!生着玩呗!反正不用自己出钱粮,到了六岁就能干点活了,多好!

赵元功估计明年辽东最少能增加一千个婴儿,每个婴儿一年的花费大概是一两银子,一千个才一千两银子,要是一年能生一万个就更好了。

赵元庆站在驶往直沽的大船上,很是感慨:“元功,你这项政策好啊,当年咱们赵家屯,家家户户都是一群一群的生孩子,咱们老赵家生孩子的能力那是相当的强大。

那时候,那个穷啊!吃的那是什么玩意儿啊,一年到头高粱米不换样的吃,大米、白面吃不起,过年的时候能吃几顿解解馋就不错了。

爹娘他们那一辈儿分家以后,我们家好像是挺富裕的,地多!我爹还有军饷,可是我们家孩子也多啊,三十多口人,一到吃饭的时候,十七八个孩子像一群小猪一样,呱唧呱唧的,现在想一想,还挺有意思的。以后就好了,不用为生儿育女发愁了,善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