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九锡 > 第581章 【孝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走在前往后宫的路上,陆沉慢慢理清楚李宗本眼中那抹无奈的由来。

现如今后宫有两位皇太后,其中一位是住在福宁殿的柳太后,即太子的生母、先帝的柳淑妃。

另一位则是先帝的正宫皇后许氏,住在代表后宫之主的慈宁殿。

两宫皇太后并尊的局面自古有之,在齐朝百余年的历史中,太后地位崇高但是没有干涉朝政的权利,因此李宗本只需要做到礼节上的一视同仁,同等尊重两位太后即可。

虽然许太后是大皇子和三皇子的生母,和柳太后及李宗本肯定不对路,但只要李宗本做到字面意义的孝道二字,便不会引起任何风浪。

但显然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经过这些天的接触和闲谈,陆沉对李宗本的印象逐渐清晰起来。

这位大齐新君确实有一些方面很像先帝李端,比如潇洒恣意的外表下藏着很深的城府,拥有很优秀的耐心,待人处事上能够做到礼贤下士,这些都是他能够成为一位英明帝王的先决条件。

但是他此刻的表情足以证明,慈宁殿里那位许太后带给他很大的压力。

孝道二字不容轻忽,天子更得成为万民表率。

其实陆沉可以婉言请退,不被牵扯进天家的家事里面,但李宗本这些天对他十分尊重,断然拒绝的话未免太不给这位新君面子。

更重要的是,他想从这些细节中进一步明确李宗本的性情。

只有在面对冲突的时候,一个人的本性才会清晰地显露出来。

一路无话。

随着慈宁殿出现在视线中,陆沉很快便感觉到那种凝重沉肃的氛围。

殿内的宫人无不噤若寒蝉,战战兢兢地跪着。

来到内殿门外,李宗本让内监入内通报,轻轻地吸了口气。

片刻过后,君臣二人迈步入内。

李宗本站定之后恭敬地说道:“得知太后凤体欠安,儿臣惶恐不安,恰巧方才在与山阳侯陆沉商讨国事,便携他一齐前来给太后请安。”

这话说得略失水准。

陆沉心中愈发好奇,究竟珠帘后面那位许太后给李宗本出了什么难题,让他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拉来当工具人,而且一见面就摆了出来。

他不禁稍稍抬头望去。

只见珠帘之后,沉香隐隐,一位宫装妇人坐在榻上,旁边的女官们鸦雀无声。

李端在世时,陆沉时常出入皇宫,后宫也来过不少次,但他从未见过这位在坊间素有贤后之名的许太后。

他只觉得这贤后之名值得商榷,或许对于朝堂诸公乃至京城百姓来说,与先帝相互扶持、体恤民生的许太后确实算得上贤明,然而陆沉不会忘记庆丰街上的刺杀。

三皇子之所以敢那样做,源于后族许家对他的拥护,根源便在珠帘后面的许太后身上。

许太后同样在打量外面的年轻国侯。

李宗本接近慈宁殿的时候,她便已经知道陆沉的存在。

对于这位如今堪称大齐朝堂上一棵参天大树的年轻人,许太后的观感极其复杂。

一方面她很清楚陆沉现在的地位和权势,尤其是对方在边军体系中的名望,可谓是大齐朝廷的柱石之一。她纵然是太后之尊,想要拿捏这等人物亦是妄想。

除非陆沉当众犯下耸人听闻的罪责,譬如在这慈宁殿对着她这位太后破口大骂。

另一方面看见这位位高权重的年轻国侯,许太后就忍不住想起至今尚被囚禁在秋山巷的三皇子,想起那一夜在她面前血战而亡的大皇子。

纵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的时间,许太后每每想起大皇子,心里就如刀割一般生疼。

这是旁人很难理解的情绪转变。

毕竟大皇子在世之时,许太后对其谈不上如何疼爱,她的关爱大多给了三皇子。

回想大皇子离世的原委,许太后对陆沉就很难不起恨意,因为在她看来,是陆沉制定了引蛇出洞之策,是他撺掇李端以身犯险,并且压根没有考虑过大皇子的安危,以至于他落入贼人手中,最后不得不以同归于尽的手段证明自身的清白。

如是种种,造成许太后在面对陆沉时的复杂情绪。

内殿一片寂静,时间静悄悄地流逝着。

许太后轻咳一声,缓缓开口道:“太子一片孝心,哀家并无大碍,有劳你忧心了。”

李宗本垂首道:“太后言重了,此乃儿臣的本分。不知太后究竟因何不适,值此春夏之交格外需要注意,儿臣想召集太医院诸位臣工为太后仔细诊治。”

“倒也不必如此兴师动众。”

许太后幽幽一叹,继而道:“哀家思及陛下难免神伤,此非药石可医也。太子,哀家有个不情之请,你且姑妄听之。若你觉得不妥,哀家亦不会强求。”

陆沉很清晰地感觉到,侧前方的李宗本身躯微微绷紧,仿佛野兽在遭遇危机时的状态。

李宗本稍稍迟疑,轻声道:“太后但有吩咐,儿臣岂敢不遵?”

许太后似乎很欣慰地说道:“太子,虽说天家不比寻常府邸,凡事皆有规矩章程,但是你也知道,哀家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妇道人家。这些年随陛下从江北到江南,哀家从来不敢过问外朝诸事,更不敢插手朝堂政务,眼下亦如是。你后日便将登基为帝,哀家自然为你感到高兴,也相信你能秉承陛下的遗志,让大齐重现盛世之景。”

李宗本沉默地听着。

陆沉双眼微眯,他已经猜到许太后接下来想说何事。

珠帘之后,许太后的语调渐转哀切:“李宗简素来任性胡闹,哀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陛下已经降罪于他,将他从亲王之爵贬为奉国中尉,又让他在秋山巷闭门自身一年有余。哀家知道陛下的苦衷,亦知道自身的不足,故而这一年多来从未亦不敢向陛下求情,只盼李宗简能够自省然后痛改前非,如今……”

她欲言又止。

李宗本忍不住开口道:“太后,让三弟在秋山巷修身养性是父皇的旨意。”

“哀家知道。”

许太后拿起手帕擦着眼角,哀声道:“你大皇兄已经辞世,李宗简又被囚禁在秋山巷,值此陛下仙逝之际,只盼李宗简能够替哀家送一送陛下,亦不枉……不枉陛下与哀家的夫妻之义。伱若不喜欢他,待陛下大行出殡之后,可以将其派往皇陵为陛下守陵。只要他能保住一条性命,往后哀家绝对不会过问。”

陆沉心中喟叹,他已经明白李宗本头疼的根源。

后日将要举行登基大典,外朝自然风平浪静,不会有什么波澜。

但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倘若许太后闹出幺蛾子,虽然不至于影响到李宗本的皇位,但是绝对可以让他满心烦躁。

眼下虽是两宫太后并尊的局面,然而在礼法上来说,许太后的地位要高过李宗本的生母柳太后。

因为许太后是先皇的正妻,新皇的嫡母,地位天生要高于生母。

许太后应该不会疯狂到公然否认李宗本的嗣君之位,但哪怕她只是在登基大典前后摆着一张冷脸,都会让李宗本的皇位染上一层阴霾。

而且许太后今日将姿态放得很低,没有拿出太后的架子强逼李宗本低头,偏偏这种手段最难对付。

陆沉心中并无幸灾乐祸之念,他只是有些好奇李宗本会如何应对。

短暂的沉寂过后,李宗本垂首道:“太后,儿臣完全理解您的心情,但是三弟居于秋山巷是父皇的旨意,儿臣怎敢违逆?不瞒太后,年后父皇曾带着儿臣去往秋山巷,父皇当面直言,要三弟在秋山巷闭门自省。在儿臣看来,至少近段时间三弟不宜外出,儿臣已让人在秋山巷置办香案,供三弟祭奠凭吊父皇。”

许太后隔着珠帘静静地看着这位年轻的嗣君。

他的说辞不新鲜,左右不过是死咬大行皇帝的遗旨,这也是他唯一能够对抗孝道二字的利器。

这早就在许太后的意料之中。

李宗本是怎样的人,许太后比陆沉更加了解,他断然不会轻易松口,更不可能允许李宗简离开秋山巷。

因为那是眼下仅有能够对他的皇位产生威胁的人。

她仿若十分伤感地叹息一声,然后缓缓起身站着。

隔着一道细密的珠帘,帘内外的三人都看不清对方的神情,里外的宫人侍者尽皆屏气凝神,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随着许太后站起身来,气氛无形之中变得格外紧张。

“哀家知道,这件事有违太子处事的原则,亦不符合朝廷的规矩,所以哀家才说这是不情之请,只盼太子念在哀家是一介深宫妇人的份上,念在你和李宗简皆是陛下血脉的份上,念在需要有皇族子弟为陛下守陵的份上,对李宗简网开一面。”

她往前一步,继续说道:“只要太子能够答应哀家这个请求,往后哀家必然在慈宁殿日夜祈福,为陛下、太子和大齐常年斋戒。”

下一刻,她忽地稍稍矮身道:“哀家先行谢过太子了。”

内殿的空气仿佛在这瞬间凝滞。

陆沉的瞳孔骤然一缩。

(本章完)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