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九锡 > 第579章 【月如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相府,东苑。

月色似洗,月光如练,透过挑窗泻进书房内,与烛光交错融合,浸染出一片轻柔的光晕。

礼部左侍郎李适之坐在案后,身体靠在椅背上,双眼微微闭着。

一名十六七岁姿色淑丽的少女站在身后,用一双柔嫩白皙的小手帮他揉捏着双肩。

另一名年近四旬的男子站在大案之前,双眼望着地面,不紧不慢地说道:“老爷,新科榜眼、探花以及十七位二甲进士这几日都想来拜望您,小人遵照您的叮嘱,尽数好言劝回去了。”

他便是李锦山,表面上只是东苑管事,实为李适之最器重的心腹,知道很多李适之的隐秘。

这些初入朝堂的新科进士们与李适之的关系非同一般,因为李适之是今年会试的主考官,虽然三月底的殿试与他无关,但是所有考生都必须尊称他一声座师。

官场之上,这种座师和弟子的关系极为紧密,私下往来再频繁也不会引人攻讦。

只不过他们选择的时间点有些不妥,因此李锦山没有让他们进门。

“这些年轻人倒也有趣。”

李适之淡淡一笑,随即抬手拍了拍少女的手背。

少女乖巧地行礼道:“婢子告退。”

李锦山目不斜视,仿佛眼中根本没有这个少女的存在。

他上前帮李适之的茶盏倒满,低声道:“老爷,最近京里有两股暗流。”

“讲。”

“其一是有几位官员暗中串联,想要在储君登基之后,对山阳侯陆沉行明升暗降之计。”

“明升暗降?”

李适之嘴角勾起,平静地说道:“真想捧他做国公?”

李锦山亦笑道:“是的。”

李适之便问道:“何人主使此事?”

李锦山答道:“翰林院侍读学士辛一先,另有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禹、御史台侍御史卢郢和太仆寺主事汪同吉这三人。他们行事并不机密,时常在矾楼雅室相商,故而为我所知。”

矾楼与墨苑齐名,乃是京中第一等风流去处,且是锦麟李氏的产业。

“辛一先……”

李适之眉头微皱。

李锦山适时提醒道:“老爷,虽说这位辛学士算是钟尚书的后辈,但是应该不算心腹亲信之列。钟尚书在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与这位侍读学士的关系不算亲近。”

李端在位的最后几个月里,朝堂格局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两位宰相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但是中坚一代已经崭露头角,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两位新任尚书和一位左侍郎。

翰林学士钟乘升为吏部尚书,永嘉府尹景庆山升为户部尚书。

刑部左侍郎李适之转为礼部左侍郎,虽然在官阶上是平调,实则进了一步。

这三个部衙一直被世人称为“上三部”,刑、兵、工三部自然是下三部。

其中尤以钟乘的地位上涨最快,吏部尚书毕竟有天官之尊称,乃是六部尚书之首,论实权远胜他人。

而且钟乘并非是李道彦或者薛南亭的门人弟子,在他升任吏部尚书之后,已经有一些朝臣汇聚在他的羽翼之下,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朝堂文官中的第三位领袖。

李适之淡然道:“旁人不会看得这么清楚。钟乘在翰林院经营多年,辛一先就算不是他的人,也无法完全脱开干系,更不必说这里面还有个吏部验封司员外郎沈禹,别忘了现在吏部是谁的地盘。”

李锦山道:“老爷之意,这件事有可能确实是钟尚书的授意?”

李适之笑了笑,端起茶盏抿了一口,继而道:“钟乘是一条不会叫的狗,他才是先帝藏在夹带中的人,这种人怎会用出如此愚蠢的手段?”

李锦山双眼一亮,顺势道:“那我们的人要不要助辛一先一臂之力?”

李适之有些奇怪地看了他一眼。

李锦山讷讷,不敢继续说下去。

李适之放下茶盏,悠悠道:“那几个迂腐书生以为这等小大小闹就能摆平陆沉,真是愚蠢而不自知。我们不仅不能帮他们,还要在他们身上踩一脚,再将火苗引到钟乘身上。”

李锦山恍然道:“小人明白了。”

李适之沉吟片刻,道:“让裴方远去办吧,他知道该怎么做。”

李锦山恭敬地应下。

“还有一件事是什么?”

“依照老爷的叮嘱,我们在织经司里的眼线一直留意着许家那位许如清的踪迹,发现他最近一段时间和湖州长乐府一位刘姓富商见过三次。”

“长乐府?”

“是的,老爷。”

李适之陷入长久的沉默之中。

长乐这个地名于他而言当然不陌生,那里诞生过一个响当当的宗族,即曾经位列江南九大家的长乐宁氏。

前任吏部尚书宁元福便是出自这一家。

京城叛乱被平定后,长乐宁氏被抄家灭族,另外三家门阀亦是同样的结局,他们积攒百年的财富尽数充入国库,支撑起大齐在江北的数十万大军连战不休。

但是长乐宁氏的消失并不代表当地门阀势力被根除,只是换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存在。

李适之喟然道:“这些人果然还是不死心。”

许如清是何许人也?

普通人甚至是一些中下级官员极少听说这个名字,但是书房内的主仆二人自然清楚,他是后族这一代的嫡长子,先前便是三皇子和后族之间的桥梁。

李锦山神色凝重地说道:“老爷,看来他们还是想撺掇三皇子的野心,作乱之心仍旧不死啊。”

李适之面无表情地问道:“有何奇怪?”

李锦山道:“小人只是没想到经过先帝那番清洗之后,居然还有人敢染指朝堂大事。”

“有两个原因。”

李适之稍稍调整坐姿,平静地说道:“其一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那四家倒下之后,江南各地都有所动荡,一些较弱的门阀终于找到机会将自己人推上来,但是他们仍旧渴望踏足中枢,必然要选择一个能够为他们带来利益和权力的代表。”

“之所以他们不选储君而选身在囹圄的三皇子,关键便在于第二个原因,也是他们无法继续蛰伏忍耐的根源。”

“那便是经界法。”

说到最后三个字的时候,李适之眼中泛起一抹复杂的神色。

“经界法……”

李锦山喃喃自语,片刻后醒悟过来,叹道:“确实,经界法一旦在江南各地推行开来,几乎可以挖断门阀势力的根基,难怪他们会这样疯狂。”

其实他到现在仍旧不能肯定,为何许如清见了一个湖州的富商,李适之就能做出这样明确的判断,笃定隐藏在京城水面之下的那股势力,是想利用三皇子的身份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他坚信自家老爷的判断不会有错。

李适之道:“储君不会朝令夕改,至少近几年不会,所以朝廷会不遗余力地推行经界法,这就逼得那些门阀势力只能铤而走险。我现在只是有些好奇,这些人究竟能做到哪一步。”

李锦山心中一动,低声道:“老爷,我们要不要暗中推他们一把?”

身为李适之最器重的亲信,他隐约能够猜到自家老爷的心思,区区一个礼部左侍郎显然不是他的目标。

有些事虽然无法明言,但李锦山觉得自己可以大胆一些,至少能给李适之提供一些参考。

李适之微讽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们已经不是当初掌控京军的权贵,只是一群躲藏在暗处的虫豸罢了,说破天也只有一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又何必去帮他们?我已经等了十来年,不在意再多等一会。”

李锦山信服地说道:“小人愚钝,请老爷见谅。”

李适之摆摆手道:“无妨。许如清那边继续让人盯着,不过要小心一些,切勿打草惊蛇让他们心生犹豫。虽说我不会出手帮那群蠢货,但是如果他们能试一试储君的成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李锦山垂首应下,见李适之面上浮现倦色,便知趣地行礼告退。

李适之独坐片刻,起身走到屋外,立于廊下抬头凝望清冷的月色。

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转头看向西北方向。

相府之内屋宇延绵犹如重峦叠嶂,他自然看不见老父亲居住的锦麟堂。

但他知道此时此刻,他的父亲、左相大人正在教导李家第三代最优秀的少年。

“父亲,您将李家的未来寄托在陆沉身上,这个想法虽然算得上高瞻远瞩,可是您难道不知道,假如将来大齐的朝堂是由陆沉这样的人主导,他第一个开刀的便会是锦麟李氏。”

“李家传承数百年,却要将命运交给他人处置,盼望着对方手里的屠刀不要落下,儿子真的无法赞同您这样的决断。”

“稚鱼儿确实有清凤之才,但他实在太小了,等他的肩膀能够扛起李家的时候,说不定这数百年基业早已变成他人的饱腹之物。”

“这世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您不能让他人来操持李家的命运,因为外人便是外人,始终不值得信任。”

“既然您如此矛盾,就让儿子替您来做这个决定吧。”

李适之轻声自语,眉眼间泛起一抹怅惘之色。

又化为漠然。

(本章完)

dengbidmxswqqxswyifan

shuyueepzwqqwxwxsguan

xs007zhuikereadw23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