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看到这一版本的抡语,别说孔子了,其他各个时空的大儒们也全都凌乱了。

一直以来,在他们心中孔子那是圣贤,是儒者,是神仙一般的人物,结果现在这个版本的孔子却给人一种社会人的接地气赶脚,属实叫人绷不住。

秦,嬴政哈哈大笑,他一直觉得儒家弟子将孔子塑造的过于神仙化了,这世上怎么可能有那么完美的人?

如今看到这个版本的孔子,他反倒觉得这很可能才是真正的孔子。

殊不知他的儿子扶苏此刻已经三观崩碎,再接捡不起来的那种。

“圣人真的是这样的吗?难道一直以来我都是错的?”

【眼看着画风越来越跑偏,书屋内的老年孔子终究还是忍不住了,他跳出来大声斥责那名老师在误人子弟,胡说八道。

谁知就在下一秒,老师和学生们突然全都凭空消失了,书屋也缓慢恢复到了原本的大小。

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孔子一时间有些摸不着头脑,直到他看见魏子然自不远处向他缓步走来。

魏子然告诉孔子,之前他所看到的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一些人对论语的恶搞式解读,虽然很不正经,但这件事也在侧面反应了论语的受欢迎程度。

孔子深呼了一口气,对于这本论语,他其实有很多问题。

不过魏子然表示有些问题他会慢慢知道的,现在不如和她一起回顾一下论语的传承。

最初的论语版本为《齐论语》,直到东汉末年,大儒郑玄综合了《齐论语》等多个不同的版本,重新编校整理出了一个全新版本的《论语》,并为其做了注,这也是后世流传最为普遍的版本。

论语此书具体是何人命名已不可参考,此书主要内容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日常言论,其中尤以孔子的名言居多。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孔子三岁丧父,早年曾做过粮仓管理,放牧等小官,后来他便开始致力于学习礼乐知识,并拜访过道家创始人老子向其虚心求教了一段时间。

一直到五十岁的时候他才有机会做官,但因其治政理念与执政者不合,外加得罪了贵族,不久后便被迫辞官离开了故乡,一边云游天下,一边收徒传道,不知不觉间身边聚集了许多弟子。

孔子教学与常人不同,他喜欢和学生们坐而论道,各自发表对不同事情不同事物的看法,故而当时他每次上课都会有许多名言警句,一些学生们会想方设法将这些话语记录下来,经后人搜集整理,这才汇总成了论语。

听到魏子然的简介,孔子恍然大悟。

这时,他突然听到魏子然提出了一个问题。

“先生,传闻您有弟子三千,不知您最喜欢谁呢?”

孔子闻言呵呵一笑,“三千多少有些夸张了,毕竟要是一口气给这么多人上课,那我嗓门得多大?不过要说最喜欢的,那莫过于子贡,子渊和子路了。”

“您说的这三人可是端木赐,颜回和仲由?”魏子然问道。

“那是他们的本名,相处的日子久了,我只记得他们的字了。”孔子轻抚长须,点了点头。

随着孔子的回忆,画面恍惚间似是回到了许多年前。

那时的孔子还只是个中年人,正在鲁国传道授业,最初,他身边弟子只有十几人,颜回和路由都算是他的早期弟子。

那时,魏国人端木赐听闻了孔子的名望,亲到鲁国求教,只不过端木赐一开始想要验证一下孔子是否徒有虚名,故而一上来就质问孔子何为君子,何为仁道。

这种行为在其他人的眼中是很不礼貌的,脾气爆的仲由甚至当场怒斥端木赐,尤其是在听说端木赐本意是来求教拜师的,他更是非常抗拒,认为孔子绝不会收下这等无礼之人为徒。

却不想孔子却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他不仅耐心回答了端木赐的问题,并且还用他宽仁的心胸成功折服了端木赐。

端木赐正式拜师孔子,但由于他是卫国人,并不能长久的陪在孔子身边,故而一开始,他只是偶尔去鲁国听课。

后来,孔子想在鲁国施展仁政,却得罪了贵族,最后他决定辞官离开鲁国,周游列国。

得知这一消息,端木赐便写信给孔子,邀请他到卫国施政。

孔子带着数名弟子前往卫国,一开始确实得到了卫侯的礼遇,卫侯甚至许诺给孔子高官厚禄,可当孔子拿出了他的治政方案的时候,卫侯却不愿意完全按照这些方案去施展,甚至后来,他听信小人谗言,担心孔子在卫国收买人心,特地派人盯着孔子一行。

这样的举动激怒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一行人最终愤而离开了卫国,而端木赐当时感觉有愧于孔子,故而未能跟着一起离开。

离开卫国以后,孔子一行人先后又到过许多国家,但大多不受执政者的欢迎,甚至有人意图派兵截杀他们,一行人九死一生,困难重重。

好在孔子的仁义一直很得百姓们的认可,得到了许多帮助,期间更有不少昔日的弟子前来投奔,给予救济,端木赐也是在这个时期重新回到了孔子学生的队伍之中。

然而,这支周游列国的队伍的处境并未得到好转。

在陈蔡之地,当地执政者想要利用孔子的名声,强留他任职,孔子看出对方根本不是真心留他,意图离开去楚国,却不想对方直接翻脸,派重兵将他们围困在孤城之中。

端木赐奉命趁夜逃出陈蔡之地,前往楚国求援。

那时,孔子一行人被困的断粮断水,憔悴不已。

到了第七日,众人的粮食只剩下一碗粥,弟子们互相谦让,想将这碗粥留给孔子,孔子不舍,百般推诿,最终还是无奈接受。

一行人瘫坐在一起,感叹为何他们的处境会变得如此艰难。

有人提出会不会是因为孔子的治政理念太过苛刻,若是按照君王的要求适当的降低一些标准,或许他们也不至于此。

然而孔子却认为,为了梦想,人不能降低标准,若是为了适应别人特地降低标准,结果只会是无休无止的一次又一次的妥协,被迫走上一条和梦想截然不同的道路。

最终孔子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决定继续坚持自己的道路,他将仅剩的一碗粥拿出来加水,均匀的分成了好几碗,恰好够每一个人都喝上一碗的,如此众人都得到了食物果腹。

很快,求援的楚军赶到,救出了孔子一行人。

孔子之所以要前往楚国,就是因为当时的楚国国君表示愿意让孔子在楚国放开手脚,施展他的仁政。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