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我就一做动漫的哪懂什么历史 > 第310章 王老怕不是脑子有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0章 王老怕不是脑子有坑

正如王川所想,经过一晚上的发酵,到第二天早上,百家争鸣和典籍里的英杰这两个节目全都出名了。

作为甲级电视台大力推广播出的百家争鸣虽然一上线就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并且第一期的节目效果也还算合格,但相比于另辟蹊径的典籍里的英杰,百家争鸣显然就不够看了。

不同于以往的或搞怪或古板的风格,禄存工作室这次推出的典籍里的英杰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庄重和感动。

用一间小书屋,用一种科幻的方式让现代人与古人沟通,甚至还有现代人带着古人一起看现代的情节。

这种新奇的玩法显然要比百家争鸣那种找一个人登上讲台说单口相声要有趣的多。

尤其是在许多演员明星意识到可以用自己的肖像去这部动漫里扮演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禄存工作室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几乎每天都有明星大咖打来电话,或者是干脆亲自来拜访。

郭亮等人一直秉承着陈光的要求,不要没有演技的小鲜肉,只接受演技派,并且还得让他们试戏。

起初有些演员明星觉得这个要求很离谱,毕竟典籍里的英杰本质上只是一部3d动漫,里面的角色大多只需要提供一个脸部模板就可以,其他的全靠后期制作。

这也是为何会有那么多没什么演技的演员也想来分一杯羹的主要原因。

但如今禄存工作室这副认真的态度,反倒在无形之中拔高了门槛,一些老演员更是非常赞同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表演不应该局限于现实,哪怕只是做个脸模,他们也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

等到消息一传出,网友们顿时也都期待了起来,毕竟就凭禄存工作室这认真的态度就值得一个赞。

相比之下,百家争鸣这边则闹了个乐子。

或许是因为压力太大了,第二期节目播出的时候,很多观众明显察觉到讲课的教授没有第一堂课的时候那般轻松幽默了。

相反,这名教授几乎全程面色凝重的讲完了这一课,并且还在原本的课程基础上添加了一些资料证据的由来与介绍,甚至还花大力气专门介绍了一些这些资料是如何被发现的,工作人员为了修复这些资料有多么多么不容易。

可或许是因为他的讲述太过刻意的缘故,观众们不但没觉得这些工作人员有多不容易,反倒觉得这像是在变相的邀功。

你们快看啊,我们为了修复这些资料有多么的辛苦,可问题是,这不是你的工作吗?苦一点累一点很正常吧。

有观众甚至直接拿伏生的故事跟这些人比较。

人家伏生为了护书死了儿子和妻子,孤身在外漂泊二十多年,而你们这些人只是加个班,淋个雨就了不起了?真是莫名其妙。

禄存工作室内,当陈光得知这件事的时候也不由的面露古怪之色。

他总觉得这百家争鸣背后的主办人是不是脑子有坑?虽然你们的节目热度不如我的,但至少第一期的时候你们还处在及格线呢,现在这么一搞,怕是连及格线都维持不住了。

正如陈光所想,百家争鸣第二期的播出效果只能用惨烈来形容,几乎一大半的观众都打了差评。

但有趣的是,这期节目在网络上倒是热度飙升。

无数网友都在阴阳怪气,表示百家争鸣这是想要模仿典籍里的英杰,结果没找对路子,是标准的错误示范。

更有些创作热情高涨的天才网友直接拿这期节目做起了二创,甚至有人特地用第一期节目的风格重新剪辑配音了第二期节目,弄出来一个伪第二期,结果点赞率居然比真正的第二期节目高了数倍。

王川虽然是个思想守旧的老人,但他不是傻子,他也是懂得什么叫吸取教训,拓宽思路的。

在看过网上的那个伪第二期以后,他决定还是让讲课的那些教授们恢复原本的风格,但他也不甘心就这么被对手给碾压了,于是他再度突发奇想,提出让讲课的教授们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口音方言,沉浸式人物表演,讲个小笑话什么的来增强节目效果。

不得不说,他这一次的思路是对的,只可惜他的对手太过强大。

很快,典籍里的英杰第二期也播出了。

【熟悉的开场白,熟悉的人物登场。

魏子然又一次迈着优雅的步伐走进了那间熟悉的书屋。

这一次,她翻开了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

“华夏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因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如何让百姓吃饱饭一直是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们最头痛的事,因为粮食的种植太看天了,正常收成的时候还好,足够一年的粮食供给,天气不好的话就会减产减收,不知多少人要因此而饿肚子。

也正因如此,如何提高农业发展一直都是各个朝代最重视的问题,哪怕到了现代也一样。

幸运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遇到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袁老。

袁老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极大的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极大的解决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粮食供应问题。

有人曾询问过袁老是如何想到杂交水稻这种独特的粮食增产方式的,袁老说他的灵感其实来自于一本出版于1637年的古籍《天工开物》,里面便曾提到过养殖蚕的时候可以利用杂交优势进行增产。

而这本《天工开物》的作者,是一位明代的科学家,名叫宋应星。”】

明,朱元璋一脸惊奇,他大明原来还出了这么厉害的科学家?只可惜按年份算,这个宋应星应当不是他这个时代的,有些可惜。

【伴随着魏子然的讲述,她手中的《天工开物》里便缓缓飘出了一道人影。

这是一位留着胡须的,剑眉星目的中年书生,只不过他身上穿的并不是标准的文人长袍,而是一身干练的农民才有的粗布麻衣。

画面一转,明万历年间,年轻时代的宋应星是一名特立独行的读书人。

别的读书人都喜欢坐在书屋里摇头晃脑的背书,但宋应星却经常往田地里跑,跟其他农户们一起学如何种地,如何养殖。

宋应星的家人们一直很不解,要知道年轻时的宋应星是很聪明的,他不仅中了举,甚至还一度被推举要去朝廷里做官。

可宋应星好似一直不怎么在意那些虚名,他认为圣贤不在朝廷,而是在田野之间。

最有代表的便是传说中的神农氏。

除此之外,宋应星还有许多奇思妙想,都是些能够提高五谷产量的小妙招。

宋应星的家人逐渐理解了他的想法,于是纷纷鼓励他将这些想法与经验都记录下来,好能够更好的教给更多的人。

宋应星觉得有道理,于是便开始着书,只是他自己都没想到,这本书他竟一写就是一辈子。

这本书便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