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视频继续。

【董卓的游侠之路并没有持续太久,毕竟他父亲董君雅一直以来的心愿都是让董卓走仕途,当大官。

于是在董卓刚刚及冠的那一年,董君雅就花钱托关系帮董卓买了个负责陇西郡治安的小官。

董卓起初并不愿当官,一方面是当官会失去自由,一方面也是因为陇西郡府衙的官员都死气沉沉的,成天就知道偷奸耍滑,对老百姓的困难视而不见。

某一日北方匈奴人南下劫掠。

陇西郡守熟练的指挥人手封闭城门,坚壁清野,对那些生活在陇西郡外的无辜百姓们不管不顾。

董卓早就听闻匈奴人残暴,所过之处不仅会抢夺物资,而且嗜杀成性,每次他们去过的地方都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拥有一颗游侠之心的董卓自然无法忍受这种骑到脖子上方便的行为,于是当即找郡守请命领兵征讨这帮匈奴人。

起初郡守完全把董卓的话当成了一个笑话,直到后来有人提醒郡守董卓想打就让他去打,正好还能帮忙清理一下军营。

郡守瞬间秒懂,当即坏笑着把董卓重新找来,告诉他自己愿意发兵让董卓去征讨匈奴,甚至当当众征辟董卓为陇西郡从事,给予他便宜行事之权。

董卓起初很兴奋,因为他终于有机会上战场了。

可是当他赶到城门口,看到郡守给他安排的数千兵卒的时候,他笑不出来了。

原来郡守给他安排的并不是什么精兵强将,而是一帮装备不全,士气低迷的老弱病残,这些人在军营里一直都是底层的存在,郡守这是摆明了要借董卓的手除掉这帮‘辣鸡’。

然而董卓很快就发现,这些人虽然有的残疾,有的老迈,但他们有一个优点,那就是这些人基本都是些上过战场的老兵,有经验,且他们的伤残大多是和匈奴人交手的时候留下的,因此当听说董卓是要带他们去打匈奴人的时候,原本低迷的士气瞬间就高昂了起来。

一大帮人如同饿狼一般在董卓的带领下杀了匈奴人一个猝不及防,大胜而归。

这一战,董卓打出了名声,也让整个凉州都从此前的沉睡中逐渐苏醒,原本那些不敢招惹匈奴人的郡县纷纷出兵,竟是都打出了不错的战果。

而作为始作俑者的董卓自然也得到了赏识,一路被提拔推荐去了洛阳,在朝廷里谋得了一个羽林郎的职位。

董卓最初进入洛阳的时候是很高兴的。

因为洛阳是大汉的都城,他期待着在这里他的抱负能够得到更多的展现。

可让董卓没想到的是,洛阳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这里的街头百姓每天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在混日子。

这里的朝廷官员每天都在勾心斗角,文臣不思政,武将不思伐,皇帝更是整日醉生梦死。

董卓入京几年,一共也只见过皇帝寥寥数面,而这几面还是在宫廷举办的盛大宴会的时候,皇帝会叫董卓当众表演一波左右骑射的本领。

尽管每次表演后董卓都能收获不少的赞叹与掌声,可那些人看猴子一样的眼神让董卓心知他就像那观赏用的盆栽一样完全就是个可有可无的物件罢了。

再这样的氛围下,董卓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融入分段,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原本的健壮身躯逐渐肥肉横生,当初那个踌躇满志的精神小伙也逐渐变成了一个颓废的大叔。

直到延熹九年(166年),鲜卑人入塞,与叛乱的羌人联合作乱凉州,朝廷拜张奂为中郎将,命他率兵平叛。

张奂知道董卓了解羌人的习俗和作战习惯,于是亲往军营将已经快要烂在那里的董卓给捞了出来。

被任命为军司马的董卓总算是重新振奋了起来,在得知要和羌人打仗后,董卓并没有什么心理负担,因为据他所知,他昔日的几个羌人朋友早就要么病死要么战死了,如今那些叛乱的羌人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自然也不会客气。

于是战争才刚一打响,董卓就以雷霆之势灭掉了羌人的叛军,张奂也趁此机会打跑了鲜卑人。

战后论功行赏,董卓自然位居首功,偏偏董卓还十分的自傲,认为这赏赐是他应得的,于是他自然招来了不少流言蜚语,有人说他对昔日交好的羌人痛下杀手,是个无情无义之辈,那些羌人肯定是没想到董卓会对他们出手才被打了措手不及的。

董卓十分恼怒,试图和这些人争论,却被张奂拦住,张奂告诉董卓,这些人就是眼红他的功劳而已,同时他也劝董卓今后可以表现的谦逊一点,得了赏赐可以将赏赐分给底下的士卒,不居功自傲,这样说闲话的自然就少了。

董卓觉得有理,就听了进去,可就在一年后,羌人再度叛乱,董卓奉命征讨,再度立下赫赫战功,朝廷给予董卓丰厚的赏赐,董卓当众就将这些赏赐分给了手下的士卒们。

士卒们各个感恩戴德,当场集体跪拜董卓,大声谢恩,董卓对此坦然接受。

谁知此事传开了以后,又有人开始说董卓闲话了,他们说董卓居功自傲,收买人心,有不臣之意。

董卓气炸了,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这一次他敬重的老领导张奂居然也说他做错了,甚至就此与他绝交。

董卓迷茫了,我做这些不都是你教的吗?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秦,嬴政看到这里不由的摇头轻笑,在他看来这个董卓的为人处事太过直接了,有句老话说的好,过刚易折,这样的人或许以为自己是在做好事,但有些时候也会好心办坏事。

汉,刘彻认为董卓确实是个很有才能的人,只可惜他没有遇到一个真正愿意悉心教他的老师,张奂虽然给了他提点,但后来出了事却又立刻撇清关系,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不是个合格的引路人。

唐,李世民觉得这个董卓和他印象里的董卓有着很大的不同,虽然他凶狠的一面已经初露狰狞,但这个时期的董卓很像一个迷茫的孩子,他做的很多事都需要有人指点,只可惜没人真心愿意帮他。

明,朱元璋扭头看向了他的儿子们,“你们觉得董卓错了吗?”

几个没主见的儿子都是傻乎乎的挠了挠头,表示董卓应该是错了,要不然他的老上司也没理由疏远他。

唯有四子朱棣和长子朱标有不一样的看法。

朱棣认为董卓没错,有功就赏,有过就罚,只有这样才能服众,因此错的不是董卓,是那个朝廷。

朱标则认为朝廷和董卓都有错,朝廷错在小人太多,上位者胡乱猜忌,只会让下属们人心惶惶;董卓则错在行事太过高调,在明知道那帮人都是小心眼的情况下还不小心行事,难免落人口舌。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他觉得长子朱标的想法与他基本一致,已经有了为君者的头脑和气度,至于老四,这小子虽然有独立的思想,但以后还是做个将军更合适,勾心斗角不适合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