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青成为五方大陆的共主之后,采用了“因俗而治”的手段。
于是,商人在中土和南土之外,还是有比较正常的地位的,而在中土和南土,则继续始终保持了很低的地位。
当然,大部分中土和南土人,并不了解这种差异。
但是中土的晋西商人却深知这二者之间的差异。
晋西商人不仅在中土贸易,也不仅仅把商号开到南土,而且他们经常往来于北土和中土之间。更准确的说晋西商人的主要财富来自北土。
在北土,他们有相当崇高的地位。
北土的塔拉贵族们,根本没有用权势去压制商人的概念。当他们处于吃亏的劣势的时候,总是很诚实的选择了认亏。他们与商人们交易的时候,也总是保持公平有礼。甚至王府还会上商人的当而陷入高利贷,甚至达到破产的地步。
商人在北土是相当威风的。虽然名声很不好,北土人称他们为“胡渣”意思是坑蒙拐骗的坏人。
可是回到了晋西老家,情况就不一样了。商人们立即打回原形,成为整个社会链最底层的存在。哪怕他们再有钱也不行。
曾经有个在北土各王府被奉为贵宾,享受各种礼遇的富商,在回晋西老家的时候一时没转换过来,居然像在北土一样,乘坐官桥。
于是,他惹了大祸。
按照中土的制度,只有官员才可以乘坐官轿。商人再富有,如果没有捐官,地位上也只是一介平民。平民乘坐官轿属于违制,罪名可大可小。
这个商人乘坐的居然还是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乘坐的高级大轿。
结果该县的很多官员以为有什么大官下来突袭检查,匆匆忙忙的出来迎接,结果轿子落下来,里面走出来的不是什么上头的大官,而是一个“小小”的商人。
结果就是,那个商人被关入大牢,受了很多苦头。
南土,尤其是沿海地区,相对情况要好一些。一个是南土商人做大后普遍会捐官,提升自己的身份。另外一点就是,相对于中土,南土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外界有很普遍的交流。
列强通过福寿膏战争打破了黛青的国门。但是在此之前,南土,尤其是拥有“一口通商”特权的羊州商人很早就已经与外界有很密切的接触。
严格的说,羊州自古以来始终就没有中断过与外界的连接。
只不过后来其与外界交往的渠道都关闭了,就造成黛青普遍不与外界交流的整体模式,但是羊州并没有经历这样的情况。
所以羊州表现出的很多自身特色,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太与众不同,而是整个天下都变了,唯独羊州没变。
这也是李鸿章选择与羊州商人合作的原因。
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商人,他们相对不是绝对的惧怕官府。
其他地方的商人都有一个经验:你跟官府合作,首先你是拿不到主导权的,官府肯定全说了算;然后如果官府让你也有一定的权力,那你更完了,你的权力不会让你真正主导局面只会成为你将来承担责任的理由;最后,你真金白银的投资永远不要指望有一天能拿回来。
他们在这方面吃的亏太多了,教训太深刻,所以没有人敢再上当了。
可是羊州的商人,这种亏吃的相对少一点,加上他们接触外界比较多,所以更多的感受到外界各种政治风向都是不断的变动的。所以他们总觉得,黛青也不是不可以变一下。
尤其是李鸿章这种权高位重的洋务派领袖的身份,还是比较有迷惑性的。
最关键的是,轮船招商局的巨大利润前景。
所以唐景星和徐雨之终于上套了。
不过他们也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需要绝对确保“官督商办”的原则,就必须让真正懂这个原则的人来合作。就算是最后失败,也得赔得明明白白的,不能派个本身就不支持甚至不明白这个原则的人合作。
他们当然是看过盛宣怀起草的筹办方案的。也正是盛版方案中“官督商办”的大放权模式,让他们看到这其中是有成功的希望。
于是,李鸿章干脆把盛宣怀本人派了过来。
这也是对盛宣怀实力的一个检验。
如果成功,那说明盛宣怀真的有大才,以后大可作为洋务派的接班人培养。
如果不成,那也就止步于此吧。
盛宣怀当然也知道这其中的厉害,所以他坚持扮猪,不做任何妄动。
而且,某种程度上讲,招商局现在面临的处境,如果让现在的盛宣怀去主导,还真玩不明白。
因为对手是实力非常强大的三大轮船公司组成的商业联盟。
三大公司已经把整个黛青的海运市场当成自己的已经摆好桌的大餐。他们甚至把餐具都拿好了,叉子已经举起,嘴也微微张开了,正在这个时候,对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大胖子食客。
这算是什么情况!
三大公司非常恼火,第一反应就是,先把这个胖子干掉再说。
灭此朝食!
于是,放下刀叉,重新拿起刀枪,准备战斗。
当然,三大公司只是纯粹的商业公司,并不是殖民业公司,所谓的战斗不是真枪实弹的武力征服,而是要打商战。
尤其是价格战。
当然还有技术战和规模战。
首先,因为三家大公司联合出击,价格上的操作空间确实非常大。尤其三家公司本身也都有洋行背景,拥有雄厚的金融资本运作实力,真的不差钱。哪怕单纯以价格优势,抢占黛青海运市场也是完全有把握的。
而且,三大公司拥有的海运轮船的技术水平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速度、运载量,安全性,都是最棒的。他们也确实有实力把黛青的海运服务大幅度提高一个档次。
而且,除了价格和技术上的优势之外,三大公司在规模上也远超当时黛青所有水路运输能力的总和。就算是拼规模,也还是有相当优势的。
何况,这三大优势是同时存在的。
所以三大公司充满信心,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达到目标。
如果招商局是一个普通的企业,那么他们的估算是不错的。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大的因素——官督。
轮船招商局本质上是黛青帝国的国有企业,其创立的第一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直接的商业利润,至少在名义上是为了帝国的安全和利益。
海运是关系到帝国国家安全和整体长远利益的特殊行业,如果完全被洋人把持,怎么得了?
在历史上,中土王朝普遍重视陆路边塞的安全而相对比较忽略对于海防建设,在他们看来,大海是荒凉的,也是安全的。总之,根本不需要花费很大气力去经营。
甚至简单粗暴的搞出“禁海”这种毁灭自身海上贸易的政策,用以确保“海上无事”。
直到在两次福寿膏战争中被打得颜面扫地。
这也是李鸿章一直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发展一支“北洋水师”的原因。
海防固然需要黛青自己来搞,但是看似纯属商业范畴的海运,难道就可以假以他人之手吗?
当然不行。
如果海运落在洋人手里,一旦海上有事,黛青与洋人有矛盾,那么岂不是把自己的命脉交在了敌人手里?
所以,对于轮船招商局,虽然挂上了商的名义,而且也推行了官督商办的模式,但是其背后的支持力量,始终是整个黛青帝国。
三大公司一开始就搞错了自己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