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设计图纸上那辆怪异的车辆,李伯约还是可以脑补的,但是当实物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还是被惊到了。
在这个时代的吉利国,马车还是主流的城市交通工具。
尽管汽车已经出现了,但并不普及。
因为这个时代的汽车和其他机器一样,都是蒸汽机驱动。
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蒸汽机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正是由于蒸汽机的出现,才曾引起了西洲伟大的工业革命。
当然,最早的蒸汽机并不是近代才有的,而是早在西洲历史上的古罗马时代。
光元一世纪,古罗马已经征服了整个环地中海地区,包括传说中的地中海文明之光希利尼——这个当时世界上科学水平最高的地区。
当时的一位名叫希罗的希利尼数学家明了一种利用蒸气推动旋转的球体,称为汽转球。这个在后世看来只是一个“大玩具”的发明,被认为是最早的蒸汽机。除了汽转球,希罗还发明了还有链泵,气泵,活塞泵,跑步驱动水轮车以及其它机器。
而一个完整的蒸汽机系统,需要一个使水沸腾产生高压蒸汽的锅炉,这个锅炉可以使用木头、煤、石油或天然气甚至可燃垃圾作为热源。然后通过蒸汽的膨胀推动活塞做功。活塞作功可以产生巨大的力,只要火力够猛,你甚至可以拉动成千上万斤的物体。妥妥的大力机器。
可是这样神奇的机器,并有应用到推动工业生产上,而是被用来做为宗教祭祀活动的道具。
打个比方,当时的人要造一个神殿,设计上要用两个重达数吨的巨大石门,用以表达神明的伟大。可是门太重,怎么启动呢?要推开他太难了,人推马拉都很费事。而且关键是很多人、畜,去开门关门,累出一身臭汗,也不好看啊。
这个时候,就用到希罗的发明了。
对,希罗会把他发明的蒸汽机安装在门轴下方,然后烧开水发动蒸汽机,蒸汽机转动产生巨大的能量从而转动门轴,于是,门就被打开了。
这个时候,大家脑补一下,什么感觉。
整个神殿处于一片蒸汽,哦不,一片仙气之中,厚重的石门自动缓缓打开,信众满怀虔诚的心走入神殿,敬拜心中的神明。
所以再和几十个糙汉驱赶着牛马,人喊马叫的拉开大头门,众人再在一各种奇怪的味道中冲进殿堂……
所以,这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
希罗也因为他的伟大发明,成为那个时代的成功人士。
可是这个伟大的发明既然可以应用到宗教建筑方面,为什么不能用在工业生产上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人们的生活需求非常有限,绝大多数的奴隶只要活着就行了,平民只要吃饱穿暖能养活一家人就行了,少数的贵族们只要吃喝玩得够享受就行了。
即便贵族们为了享乐而有一点特殊需求,但是一般的手工作坊也够用了。哪怕是一些穷奢极欲的帝王喜欢搞大工程,例如古尼罗文明的诸王喜欢搞大陵墓。但是完全不足以形成可以拉动工业文明的巨大需求。
没有需求,当然就没有供应。
直到近代,这种需求形成了。普通人越来越自由,也越来越富有,他们想要航海,于是有了远洋船;他们开采矿产,于是就有了铁轨矿车;他们想要创作文艺,于是就有了打字字……
同理,现在的西洲,包括吉利国和所有其他国家,对于城市交通的需求,马车就足够供应了。而一般情况下其实不大用得上蒸汽机汽车。蒸汽机需要巨大的锅炉来带动,还需要需要烧煤。这样一来,不仅蒸汽机汽车的个头很占地方,而且乌烟瘴气。在空间本来就狭小的城市里,开这么一个大个烟囱,有什么意义呢?
犯不上,实在犯不上。
因此,大多数普通人还是尽量选择干净快捷又方便的马车。
不过,科学家们的想象是不同于常人的。他们会不断的探索未知的原理,并试图发明创造一些神奇伟大却不一定实用的东西。
正如最早人们只是将蒸汽机原理用于神殿,直到几千年之后,同一个原理才创造了工业文明。然而希罗会因为没有应用价值就不研发了吗?当然不会,他们研发根本不是为了应用。
与其说希罗的发明出现的太早,不如说那些懂得应用的人出现得太晚。
而工业革命的时代特点就是,除了极少数发现原理的科学家和大多数只能适应环境的普通人,还培养了一大批不甘心于现状,而坚持要通过使用科学原理去改造环境的一群“怪物”。这些人的出身各不相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会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同时又会像商人一样创造。科学家商人和商人科学家们在科学界和商界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势的“科技商化界”。
科技商化界信奉“更多、更快、更强,更廉价”的研究思路。他们确信,只要按照这样的原则去研发升级,那么新产品一定会不断的替代旧产品,从而获得巨大的利润。
因此,虽然蒸汽机汽车有点像“大而无用”的鸡肋产品。但是科技商化界坚信问题只是在于蒸汽机汽车本身还不完善,存在着速度慢、体积大且污染严重等缺陷。而一旦突破这些技术难关,就会淘汰旧有的交通市场,从而获得巨大的新市场利润。
不同的科学家商人和商人科学家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想象和创意去进行不同的研发,虽然大多数人惨遭失败,但还是有些人逐渐找到了正确的解决方案。
一些工程师们果断的认为,蒸汽机的研发已经走到了一个瓶颈。尽管还是有可能突破,但是突破成本太高,不如干脆另外选择在蒸汽机之外另走一条新路。
于是,一种新型而更加高效的新动力汽车的设想出现了,那就是内燃机汽车。
在A位面的历史中,大量的西洲各国的科学家们这一领域中,用了数十年的时间,投入大量资源,最终研发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内燃机汽车。
光元1860年,兰西国发明家莱诺制成了第一台实用内燃机(单缸、二冲程、无压缩和电点火的煤气机,输出功率为 0.74—1.47 Kw,转速为 100 r\/min,热效率为4%)。光元1876年,意志国人奥托制成第一台四冲程往复活塞式内燃机(单缸、卧式、功率大约为 2.21 Kw、180 r\/min)。
光元1882年,意志国人戴姆勒制造出了自动点火装置( 电火花点火),解决了内部点火的问题,突破性的制造出优异的汽油发动机。
在此基础上,意志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终于在光元1885年制作出了第一辆内燃机汽车。
这是第一辆三轮车汽车,该车同时具备了许多划时代的新技术,如:电火花点火、水冷循环、钢管车架、钢板弹簧悬架等。但是如果要真正应用于商业,它仍然差得很远。这辆太祖车总是抛锚,以至于被邻居们冷嘲热讽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看重体面的卡尔·本茨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驾驶它。
如果一切止步于此,那么伟大的汽车发明人的桂冠也就与卡尔·本茨无缘了。然而,“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名伟大的女人。”而卡尔·本茨的背后,就站着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光元1888年8月,从始至终一直在本茨身后默默支持他的夫人——贝瑞塔·林格·本茨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贝瑞塔带上孩子们,驾驶着本茨的太祖车,一路颠簸的来到了100多公里外探望孩子们的祖母。随后,贝瑞塔给卡尔·本茨拍来电报:“汽车经受住了考验,请速申请慕尼黑博览会”。
于是,在一个月之后的慕尼黑博览会上,卡尔·本茨的这辆太祖车取得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的报纸曾经这样描述这历史性的一幕:“星期六下午,人们怀着惊奇的目光看到一辆三轮马车在街上行走,前边没有马,也没有辕杆,车上只有一个男人,马车在自己行走,大街上的人们都惊奇万分。”
慕尼黑博览会后,大批客户开始向本茨订购汽车。人类的奔驰时代终于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