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靖难攻略 > 第274章 猫哭耗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兄何故啊!!!”

东华门甬道内,当朱高煦一边哭嚎,一边策马狂奔的时候,跟在他身后的孟章、塔失等人一脸懵。

“殿下怎么了?和那皇帝关系那么好吗?”

塔失看向孟章,孟章也觉得有些头疼,但还是解释:“总得装装样子。”

“现在笑的最开心的估计就是殿下了。”徐晟开口,但被孟章瞪了一眼,连忙闭嘴。

众人刚进朝阳门不久,还没抵达东华门,结果就听到了朱允炆自焚于乾清宫的消息。

得知消息的他立马人冲入东华门,但见沿路没有守军,还有宫女太监试图带着宫中宝物出逃,他立马下令封锁宫城,自己一路哭嚎着向乾清宫门而去。

数百骑兵跟随他在这皇宫之中驰骋,最后抵达了还在冒着火烟,但是看模样已经被熄灭火焰的乾清宫门外。

“大兄可救出?”

朱高煦翻身下马,看着跪在地上的一众太监,那群太监闻言纷纷啜泣:“陛下已经……”

“大兄啊!!”

朱高煦闻言便哭嚎起来,同时连忙踢翻两个太监:“还不去寻找棺椁收敛,怎可让大兄天子之躯躺在废墟之中?”

“奴婢这就去,这就去!”

几名太监这才反应过来,连忙去几筵殿准备棺椁,同时带人将乾清宫内的尸体都运了出来。

一共有三具,几乎已经被烧得认不出模样。

好在朱高煦跟着吉林城的军医们看过不少尸体,而且从尸体上残存的不少服饰花纹来看,应该是朱允炆和他的皇后。

不过还有一具是谁,他就不是很清楚了。

“此乃掌印太监李权。”

一名太监眼见朱高煦不认识,连忙为其解释,而朱高煦听后却有些牙疼,但还是哭嚎道:“我那侄儿呢?”

朱允炆有一个虚五岁的娃娃朱文奎,朱高煦更在意他的去处。

“陛下自焚前,将太子托付给太后了,如今正在仁寿宫,可要将太后与太子请来?”

太监献媚开口,朱高煦却皱眉呵斥:“不必,好生看管,不要让他们出了岔子。”

朱高煦可不想这群人自作聪明把吕氏和朱文奎给弄死了,然后安插罪名在自己头上。

自己可是一身白衣,十分干净,明明是朱允炆自己自焚的,可不是自己逼他的。

“奴婢领命……”

太监应下,朱高煦闻言也颔首道:“今日起你负责宫城的事情,依旧按照洪武旧制,但凡我听到你为非作歹……”

“奴婢不敢!”太监连忙开口,朱高煦也瞥了他一眼,然后转身看向孟章、徐晟等人。

“所有弟兄接手在京城防,我暂居外城大教场。”

“此外,孟章你写一份《佞臣册》,将蛊惑我大兄,害我家人相残的佞臣都抓起来。”

“派人去请原户部尚书郁新暂理朝政,工部右侍郎黄福拔擢为工部尚书,户部左侍郎夏原吉为吏部尚书。”

“责令在京兵马尽数放下兵器投降,令江淮盛庸、平安、俞通渊、吴高、李坚等人尽数交出兵权,进京听任。”

“再令曹国公李景隆交出兵权给亦失哈,与安陆侯吴杰、都督徐凯南下进京。”

“最后,派人请我爹南下……”

“是!”孟章愣了愣,但还是作揖应了下来。

见他应下,朱高煦也转身上了马,不再看朱允炆的尸体。

他可不认为朱允炆能搞出什么假死的戏码,尤其是让自己皇后和别人一起假死,留下自己娘亲和儿子给自己。

天下已经安定,现在的他就是等着自家老爹南下把脏水接下。

至于这内城,自己可不能这么待下去,还是去外城大教场安全些。

思绪间,朱高煦已经带人出走宫城,往南边大教场赶去。

同时,各城守将听闻皇帝自焚,纷纷弃了兵器投降。

黄子澄、齐泰等人被抓时正在组织乡勇,倒是方孝孺、暴昭等人被抓时一个个的都在府邸里蹲着。

对于这群人,朱高煦也懒得见他们,反正让孟章抓人封府,除了日常吃食和柴火满足外,基本都被圈禁起来。

京城四日的乱象,仅仅一日便被渤海军维持回了原貌。

有朱高煦三申五令在先,哪怕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女真八卫也不敢乱来,只是按照孟章的吩咐抓捕建文期间以“举荐制”登上庙堂的文官,以及他们牵扯出来的其它官员。

在京武官两千四百余人,文官三千六百余人,基本有三分之一全部遭到牵连。

此外,经过渤海军三申五令,却还敢抬升物价的商贾也被尽数抄家惩办,试图从宫城偷盗物品出宫的太监全部杖毙,宫女被扣留教坊司,京城十二楼(官妓)被勒令闭楼。

一时间,整个京城恢复了祥和,上游被杨展堵截的大批河柴也通过秦淮河运至京城内,以正常市价出售。

第一日百姓们还人人自危,但随着第二日开始,眼看渤海军没有找平民的麻烦,居住的地方也都是城墙箭楼或者街道的帐篷后,百姓们也开始大胆的继续自己的营生。

“府库确实充裕,仗打成这样也难怪憋屈。”

大教场,熟悉的院子内。

当朱高煦把手中文册丢到面前的桌上,在他面前已经摆好了上百本文册,并且都已经被他翻阅。

站在他跟前,孟章、杨展、崔均、徐晟、陈昶、塔失等人等待他训话。

朱高煦知道,爵位什么的可以等等,但赏赐绝对得发,渤海军这一路南下基本很少拿到赏赐,但朱高煦都记下了。

“孟章,我差弟兄们多少东西了?”

“回殿下……”孟章汗颜走出来,连忙作揖道:“赏田大约八十七万六千亩,赏钱八十六万余贯,粮食四十六万石,此外还有弟兄们的抚恤田八万九千余亩,抚恤口粮四万六千二百石。”

“倒是不多。”朱高煦听到这串数据,倒是财大气粗的表示不多。

现在的他可以说发了横财,朱允炆留给了他在京储粮七百余万石,西南铜钱二百六十四万贯,还有各类布匹和杂物,以及十几万套甲胄和兵器。

就这些东西的价值折色起来,起码也价值八九百万贯,而这还只是京城一个城池的情况。

当然,朱高煦并不知道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了多少遗产,但就眼下来看,只要能顺利接管天下,能到朱高煦手中的起码不低于三千万贯。

“郁新请出来了吗?”朱高煦询问孟章,孟章却摇头道:“郁新辞官回凤阳临淮了,得花些时间。”

“倒是黄福和夏原吉听闻殿下任用,也没闹出什么事情,老老实实的走马上任了。”

“那个夏原吉说,各地水次仓和常平仓、储备仓的粮秣应该还有三四千万石,仅有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前的二分之一不到。”

“二分之一?”朱高煦诧异一声,他倒是佩服老朱挺能存的。

不过他转念一想,自己要是有六七千万石储粮,他能把北大荒开发提前几百年。

哪怕速度不如后世,但日后北京的粮仓起码有了,不用等着江南‘赏’饭吃了。

“对了殿下,昨日也抓了不少商贾,查抄了不少家产,这是文册。”

孟章又递上了册子,朱高煦见状接过,大致翻了翻。

犯事的行商很多,合计五十七家,其中不是背靠武勋就是一些文官,对于他们,朱高煦还是得分别处理。

“家产暂时充公,先把所有的赏钱发下去,然后……”

朱高煦看向杨展和崔均:“崔均伱亲自走一趟,和郑峻一起统辖所有水师,搜集商船,沿着运河北上,将水次仓的粮食分出半数运往辽东。”

“另外告诉登州的孙铖,将登州、青州、莱州半数以上百姓都迁往辽东,给予他们农具,每家五年不用缴纳赋税,每人每年发六石口粮来开荒,开荒田地全部写好地契,归当事人所有。”

“是!”听到朱高煦要开发辽东的话,崔均立马激动作揖。

在这的人没有几个是傻子,辽东和渤海、大宁是他们的老巢,自然得好好运作才行。

“另外,将有功将士的家眷迁移至登莱青三州,除了赏田外,每户各自再发一百亩熟田!”

朱高煦要利用渤海,也要同化女真人。

同化小族群最好的办法,无非就是改变当地人口结构。

登莱青三州有耕地近一千五百万亩,二百余万口人。

迁移百万山东之民前往辽东后,当地还能有上百万人口,足够同化二十几万的女真人。

“谢殿下隆恩!!”

塔失等人闻言,纷纷跪下作揖。

他们心头狂喜,毕竟山东的田地是什么模样他们十分清楚,耕作精细一点,完全可以亩产实粮一石半。

一百亩耕地的产出,足够一家十几口的女真人过败家日子了。

“这算什么?都起来。”

朱高煦抬手示意他们起来,塔失他们也难掩激动的起身。

瞧着他们起来,朱高煦也继续说道:“你们都是功臣,还有渤海的弟兄也是。”

“不管女真人还是汉人,还是蒙古人,你们都是我的兄弟。”

“赏田只是开始,后续等我父亲南下还有更多。”

“你们的爵位不比旁人差,麾下的弟兄们也会有世袭的武职,我要渤海的弟兄与我大明朝与国同休!”

“殿下隆恩!!”听到朱高煦的话,众人都知道事情稳了。

淮西子弟为什么那么拼命,说白了就是朱元璋真给到了与国同休四个字。

眼下这个待遇,也要落到他们头上了。

“都退下吧,抓紧把《佞臣册》弄出来,但是别杀人,最少我们别杀人。”

朱高煦提醒了众人,并将目光投向了杨展。

众人都知道,这是要让杨展留下来的意思,因此他们纷纷离去,唯有杨展留了下来。

“自己坐下吧。”

瞧着其他人离开,朱高煦笑着对杨展开口,杨展也点头坐在了一个椅子上,目光打量着曾经生活过的这处院子。

“你写几封信,让傅让、杨文带着林粟、张纯来京师。”

朱高煦要稳定自己在江南的位置,还得继续拉人站队。

杨展闻言倒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小心试探:“近来弟兄们说,殿下您没有当皇帝的打算?”

“放他娘的屁!”朱高煦笑骂一声:“我只是现在不做皇帝,不代表我以后不做。”

“为何不做?您的功绩完全足够。”杨展紧皱眉头,可朱高煦却道:“太年轻做皇帝不太好。”

“唐太宗李世民二十八岁当皇帝,结果被政务‘囚禁’长安十九载才得以亲率大军征战一场。”

“我今不过二十有一,若是要被政务琐事囚禁京城十九年,那十九年后便四十了。”

“辽东、河套、渤海、漠东这些地方我得亲自盯着,因此常居京城与我理念不合。”

朱高煦对杨展坦然自己想法,毕竟现在大明被朱允炆搞得一团糟,想要梳理好,起码得三五年。

可问题在于,自己要是当了三五年皇帝,渤海的开发交给谁?

还有漠东、辽东、河套……

只有彻底掌握东北,进而屯田于漠东,才能实现长期对草原游牧民族的压制。

至于河套就更不用说,许多事情朱棣都没能好好解决,但自己可以解决,所以自己必须在现在就把他解决。

自己只要抓稳兵权,自己的位置就是稳的。

皇帝的位置,就暂时给朱棣当着,反正日后也是自己的,没有必要树敌太多。

事到如此,朱高煦可不信,自家那个亲大哥敢和自己争位置。

“殿下不怕与燕王殿下理念不合吗?”

杨展问出他好奇的问题,可朱高煦却爽朗一笑:“哈哈……我父亲那点心思我都清楚,他想要如何治理天下,我也都明了,起码与我是没有任何冲突的。”

朱高煦倒是没说笑,朱棣想干的事情放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已经足够疯狂了,但朱高煦要干的事情将会更疯狂。

朱棣要编撰一份《永乐大典》,他要拓印数十份。

朱棣要郑和下西洋,建立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一个庞大宗藩体系,朱高煦不仅要建立,他还要在这一不上,分别在各地建设海外都司来管理海运和航道,方便税收。

朱棣想征讨蒙古,朱高煦则是想彻底融合蒙古。

朱棣想分化乌斯藏,在朱元璋的茶马经济基础上加大经济控制,朱高煦却要登上喇萨,驻兵、收税,政教剥离。

朱棣想用关西七卫控制哈密,朱高煦的野望却是西域。

可以说,朱棣想做的朱高煦也想做,朱棣不想做的朱高煦也敢做。

父子两人的政治理念没有问题,甚至只要好好配合,说不定能弄出一个爷孙三代盛世的辉煌时代。

朱高煦志得意满,哪里会担心朱棣和自己对着干。

“既然殿下不担心,那末将也就不担心了。”

“末将只是感叹,面对皇位,古往今来多少父子兄弟争得头破血流,可殿下却……呵呵。”

杨展见朱高煦那么自信,虽然他觉得过度自信不太好,但还是选择相信朱高煦。

“我家父子亲近,不会如此。”

朱高煦汗颜,老朱家父子关系确实还算和睦,就是叔侄关系不好。

“殿下!”

忽的,院外传来叫嚷声,朱高煦偏头看去,只见徐晟又跑了回来。

“何事?”朱高煦疑惑,徐晟却擦汗道:“您那几个叔叔想见您,您要不要见见?”

“有谁?”

“齐王、辽王、岷王……”

“不见!”听到是这几个臭鱼烂虾,朱高煦连见的心思都没有。

他还以为是朱允炆提前给朱橚抓回京城了,如果是朱橚的话,他倒是想见一见,毕竟朱橚虽然干了不少混账事,但一本《救荒本草》还是能为他挽回不少形象。

朱允炆要削藩,他又何尝不是。

搞得关系那么好,后面他不好意思下手怎么办,他这个人眼皮薄,见不得亲人的血。

“那我怎么回应?”徐晟莽撞开口,朱高煦闻言却道:“就说我这个侄子在忙事情,等他们等他们的大兄来京城,自己找他们大兄去。”

“啊?”徐晟还没见过这种语气的侄子,可一看朱高煦这么说,他便转身走了。

待他离去,杨展也缓缓起身:“那末将也回府上写信了。”

“你在京城还有府邸?”朱高煦诧异。

“内城置办不起,但外城确实有一处。”杨展无奈笑着,朱高煦闻言也起身:“走走走,我与你一起去。”

“额……”杨展语塞,却架不住朱高煦开口,只能与朱高煦上了马车,向着西边的江东门赶去。

倒是在他们无所事事的时候,朱允炆自焚和朱高煦拿下京城的消息也传向了四方。

扬州的盛庸、平安、俞通渊等人听闻,皆为朱允炆哭嚎,但还是接下了朱高煦送来的军令。

至于直隶各府和江西、浙江等行省则是还在观望。

不仅仅是他们,南方各省几乎都在观望,毕竟谁也没遭遇过打仗把皇帝打没了的情况。

现在皇帝不仅死了,儿子还在朱高煦手里,偏偏朱高煦也是太祖高皇帝的孙子,而且他也没即位,而是要叫燕王南下。

他的这番操作,各省布政使看得十分迷糊,他们还以为朱高煦会派人和朱棣商量谁做皇帝,可他直接叫朱棣南下,这不就是让朱棣做皇帝吗?

这消息别说是朱棣,就连先得到消息的吴高、李坚,乃至于李景隆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面对皇位的诱惑,朱高煦居然无动于衷,直接北上请朱棣南下即位。

就这一举动,便可以称为第一孝举。

“眼下该如何?”

拿着手中的旨意,李景隆倒没有盛庸、吴高等人那些什么哭嚎的举动,反正在他看来,打来打去也是朱家的帝位,只是他确实有些对不起高皇帝的托付。

且不提皇帝是真的自焚还是假的自焚,单单朱高煦放出这个消息好几天都没有地方举旗说出现皇帝来说,皇帝多半是没了。

现在皇帝没了,自己是应该投靠朱棣还是南下投靠朱高煦?

“渤海郡王不做皇帝,要让燕王做,理应投靠燕王,一起南下。”

安陆侯吴杰忐忑开口,一旁的徐凯脸色铁青,似乎对于二人如此堂而皇之的讨论而感到不满。

倒是李景隆察觉到了徐凯的不对,因此特意说道:“眼下运河开始被接管,我接到消息说,镇江、苏州等府都投靠了渤海郡王,我等不归顺,难不成退往陕西,拥立秦王?”

“且不提秦王无才德,单说西北之地人口贫瘠,就难以养活我二十万大军,数十万民夫。”

“如果我们不南下,那等南边接手运河沿岸的水次仓,届时我们可就真是案板鱼肉了。”

“至于投靠燕王,我着实未曾想过,毕竟你们可曾想过,我军主要就是与燕军交手,他们痛恨我们,不比痛恨北方的鞑子轻。”

“真要投靠,我们也只有南下这一条路。”

李景隆摆出事实,事实就是他们和燕军确实结怨很深,死在南军手中的燕军起码两万,死在燕军手中的南军更多。

相比较下,朱高煦那种闪击全辽,又闪击京师的做法,确实做到了少与诸军交手积怨。

渤海军从登陆登州到现在,死的人连三千都没有,这战果完全可以傲视群雄。

唯一能让渤海痛恨的人,可能就是吴高和刘真、耿瓛这三个人了。

在没有积怨的局面下,率先一步南下投靠朱高煦反倒是最优解。

“若是二位没有意见,我便手书一份,告诉渤海郡王我等心意。”

李景隆说是询问两人,可目光却一直看着徐凯。

只是从他动笔到写完,徐凯始终一言不发,直到那封信被李景隆派人送走,徐凯才作揖转身走出了营帐。

然而,不等李景隆松口气,帐外便传来了马蹄声。

不多时,塘骑走入帐内,双手作揖道:

“国公,东边出现渤海的兵马,这是领军之人亦失哈派人送来的书信。”

“他连我必须投他都料到了?”李景隆略皱眉头,只觉得朱高煦似乎把他们这群将领都摸了个清楚。

接过书信,李景隆打开后一目十行,果然其中内容主要就是说降,理由也和刚才李景隆说给徐凯、吴杰的差不多。

李景隆看完,只觉得还好自己没有与朱高煦交手,不然以他对自己的了解,自己恐怕要吃大亏。

他合上书信,缓缓起身,看着那塘骑开口道:

“请亦掌印率兵前来吧,我降了……”

明天应该能恢复正常更新时间了,十一点和十一点半各自一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