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商末三国志 > 第324章 得知真相姬诵暴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君侯……”这些时日里,火线提拔起来的周国国府官员聚集在大河边这处军帐里,正在与姬诵、姬旦商议着一些事项,一名斥候队长模样的人急匆匆地从帐外奔了进来。

“什么事?”往日里已经颐指气使惯了的姬诵在逃难的这段日子里渐渐地也感受到了自己的祖、父辈们留给自己的权利,大有不如之前那么好使的感觉。在经受了姬旦几次三番的教导之后,对自己往日几乎都没正眼看过的这些下人的态度、说话的语气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当然,这也不能怪姬旦多事。众所周知,古代社会中影响一个政权能否维持下去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民意、民心的所向;贵族阶级是否拥戴上位者;以军队为首的暴力机关能否维持社会正常之秩序以及抵御外敌之侵略;国库的财物、粮食储备能否维持整个政权机构运转等。

此番影响了周国三大城的地动发生之时,越是等级高的贵族、官员,因着家宅建材越是考究,梁、檩、椽、柱都是用的普通国人根本没资格用的木料。因此房屋倾塌下来之时,人员伤得也是越重。这样的建筑不仅在第一时间能将屋内的人砸死、砸伤,而且因用料考究、沉重,建筑工艺复杂,救援起来也比较耗时、费力。

即便当场没砸死的,等救人队一两天后才扒拉开废墟寻到伤者时,大部分人也因为错过了救治的黄金时间最终不治身亡。所以,地动已经过去这么久,但最终追上姬诵的脚步抵达大河边这处临时营地的周国高级贵族和官员,与往常比仅仅只有一成之数。当然了,这其中还有一部分高级贵族和官员是因为舍不得家财,带着辎重逃亡哪有轻装赶路跑的快,所以不等追上姬诵的脚步便被后面的戎人、羌人追上。结果么,可想而知。

现在整个周国的难民几乎都在往东边跑,大河边上自风陵渡的几字弯往北,每日增加的窝棚不计其数,河滩边每日增加的新坟亦不计其数。这些新坟,有些是在地动中受了伤,被家人勉强带至此处,但因为一路上缺医少药缺少医治,最终丧命的。也有因为本就体弱多病的、这些时日逃难又缺吃少穿,最终没扛下来的。还有一些么,是这些日子组织起来的青壮年前往附近的几个方国寻求援助物资,被已经抵近的戎人、羌人骑兵队发现后打伤的逃回来不治的——被打死的甚至连尸首都不知道落在了何处。

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难民,面对每日来自不同地方的让人焦头烂额的政务,靠仅存的那些国府的官员来操办,着实有些捉襟见肘,而这些基本的民政之事肯定是无法让姬诵、姬旦俩人亲自上手去操办。不得已,姬诵只得打破常规,将一些低等的贵族和官员的身份抬高一些,协助自己来处理现在这个烂摊子。至于条件么,自然是等赶走了戎人、羌人,等周国国府收复了失地后,多多赐予奴隶、多多地封赏土地。

但是经历了这么久的逃亡生活,又有几人是傻子呢?赶走戎人、羌人,收复失地……那是需要足够的军队的。可是周国的军队……两年半以前周国国府派四万精锐进攻大唐国,除了逃回来的百十来人,其他人要么就是死在了大河以东,要么就是被大唐国俘虏,这两年多下来,这些俘虏还能活下来几个,不得而知。再说守卫边境的那些次等师,若是战力足够,此番又怎能让戎人、羌人如此轻易地便突破西卫,突入周国腹地,对周国造成如此大的伤害?

再说国库里的财物和粮食……地动发生后,各城组织的救人队第一要务自是要先将压在废墟下的人员寻找出来。待有了足够的人手后,再对城中府库进行清理,将储备在府库中的财货、粮食慢慢转移出来。但不等西岐城里被掩埋的人员全部被救出,戎人、羌人突破西卫的消息便传了过来,人们哪还有心思再去管那些身外之物。待西岐的难民逃到沣、镐二城,恐慌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传到每一处难民逗留的地方,最终有了一个带头的,众人蜂拥一般地便再也顾不上后面的日子该怎么过,纷纷朝东边逃窜……

根据前两日姬旦的估算,目前所有难民所携带的粮食,撑不过五日的时间,就这还得是省吃俭用。近几日因为粮食的问题,民众之间已经发生了多起械斗,因为粮食的问题,这附近以前心向周国的那些方国和诸侯国,纷纷关闭了通往其域内的道路,将劫掠其域内村落的周国难民擒获后,处死在各个关卡道边,以示警醒。但即便如此,这些时日仍是传来了不少不和谐的声音,为此,姬诵已经几日都没睡个好觉。

维持一个政权需要的所有的因素,目前除了民意、民心……若是这样的局面持续下去得不到任何改善,民意、民心又能坚持多久?姬旦教导自己的侄子在此时此刻要改变对待下人的态度,正是基于此。别的价值无法提供,再一如既往地颐指气使,失去民心的速度,比之以前的商王受,恐怕也慢不了多少。

“君侯,斥候带回了最新的消息。”斥候队长单膝跪地,朝姬诵和姬旦二人行了一礼,朗声禀报道。

“什么样的消息?”姬旦先于姬诵问了句。

“禀辅相,斥候回报说,有一大股戎人、羌人在西边距此步行一日之地的一处村落停了下来,两日来没有再四处劫掠……”斥候队长朝姬旦答道。

“停了下来?斥候没说为何停了下来?难道是要退了?”姬诵听罢斥候队长的话,忙问道。言语间似乎还带了一些兴奋。

“据斥候观察,是因为这些戎人、羌人带着劫掠来的物资和奴隶太多,行动多有不便。在这处村落停留,是为了重新分配物资,另外就是对劫掠来的奴隶进行挑选、甄别,将一些年岁较大、身体弱的……”斥候队长越说声音越小。

“你们都住嘴,你说什么?”姬诵听不到斥候队长后面的话,示意帐内其他正在窃窃私语的官员保持安静,最后目光又落到了跪着的斥候队长身上。

“戎人和羌人会将劫掠来的奴隶当中年岁大的、身体弱的杀掉,一来是为了节约粮食,二来亦是便于之后的行军。”斥候队长声音提高了一个八度,朝姬诵继续说道。

“唔……”姬诵顿了顿,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场面顿时有些尴尬。

“这个村落在什么位置?抵达我们这里……是否便利?”姬旦赶忙开了口,打破了帐内的尴尬。

“君侯,辅相请看。”斥候队长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纸,上前将羊皮纸展开,朝姬诵和姬旦望了过去。

“你,你,将地图撑起来。你,给君侯详细说说。”姬旦知道自己的侄子长于政事和谋略,在军事一道……毕竟年岁尚小,接触军事的机会也比较少,于军事一道还有些欠缺。现在借着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还是要好好对其进行一番教导。如此想着,指了指靠得最近的两名年轻贵族,又示意跪在地上的斥候队长起身为姬诵进行讲解。

“是!”被指到的三人领命,这处军帐立刻便成了一处授课之地。

“君侯请看,这股人马现在驻扎在这处位于渭水北岸的村落里,而这处村落的东北,又有一条河流沿着西北、东南方向汇入渭水,这条河流目前尚未打探到名称。也就是说,这股人马若是想抵达此处,需要渡过这条不知名的河流,而这条河流在这个村落这一段有些宽……若是想渡河,需先向西北绕行大半日步行的路程。”

“斥候们推断,戎人、羌人之所以选择在这里休整,是借着这两条河流的地利防备劫掠来的奴隶逃跑。他们只需要守住村落以西的地方,便能将这些奴隶死死地看住。另外还有一种可能,便是这些戎人、羌人不但要在这里休整,还有可能将这里作为一个立足点,待休整好了,向北、向东方向继续劫掠。以后劫掠来的物资和奴隶继续送往这处。”斥候队长从地上捡起一根木棍,在潦草的羊皮纸上指点着,对姬诵讲解道。

“你们斥候队可有副队长?”姬旦突然问道。

“呃……有,标下手下有两名副队长。”斥候队长愣了愣神,不知道姬旦此问何意,但还是很快给出了答案。

“从现在起,将你最得力的副队长提为队正。你,留在君侯身侧以备君侯随时咨询军务。至于具体职务么,待战后君侯定不会亏待于你。”姬旦见斥候队长颇有些水准,而姬诵身边目前正缺这样的人才,索性也大肆封起官来。

“标下谢君侯,谢辅相。我这就去将队中之事安排妥当。”已经三十余岁的斥候队队长,从军多年连个百夫长都没当上。现在突然被姬旦如此器重,激动之情可想而知。说着双膝跪地朝着姬诵拜了拜,起身匆匆出了军帐。

“只是……得到这样的军情,我们又能做些什么?”一直擎着羊皮纸地图的两名年轻贵族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位终于幽幽地道了句。

“旦叔,大唐国送来同意我们一系列请求的外交文书,到了几日了?”姬诵斜了一眼两个口无遮拦的年轻贵族,转头朝边上的姬旦问道。

“五日了!”姬旦咬着手指想了想,朝姬诵答道。

“五日了……这五日可还有新的消息送来,没说我们那些被俘获的精锐什么时候释放?没说他们大唐国的军队什么时候渡河?”姬诵接着问道。

“前日倒是有新的消息送来,但不是大唐国的官方消息,是嫂夫人送来的信件,只说老太师腿上的伤已经得到了救治,现在已经进入到康复阶段。恢复的好的话,半年后便能正常行走。另外就是……给你的一封私人信件。”姬旦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信来,递给姬诵。

姬诵接过信件,看了看封口上的蜡封,打开扫了一眼,脸色巨变:“你们先退下,有事会召你们。旦叔,你留下。”

“是!”一众官员朝姬诵行了礼,退了出去。

“旦叔,母亲这封信你看了吗?为何现在才给我?”姬诵待最后一人出了军帐,朝着姬旦一副责备的语气。

“这几日庶务繁忙,将你母亲这封信的事给忘了。若不是你刚才提及,我依然没想起。嫂夫人给你的信我自是无权察看,怎么,这信有什么不对吗?”姬旦老脸一红,起身朝姬诵微微拱了拱手,指着姬诵手中的信,朝姬诵问道。

“你看……”姬诵将手中的信甩给了姬旦。

“唔……”姬旦见姬诵表情严肃、语气生硬,心中已经有了一丝不好的预感。

“哗啦……”不等姬旦将信看完,怒极了的姬诵将矮几上的物事一股脑地全划拉到了地上,到了最后仍不解气,索性将矮几也掀翻在地。

“我终于明白了十多年前,他为何瞒着父亲将小虞国交割给当时的唐方?我终于明白了八年前,大唐国占领了虞国之后,他一个……反对的话都没说。原来他早就知道了姜林是他的儿子,原来他早就存了削弱我周国、养肥大唐国的心思。哼哼,他的谋划可真是深远啊。枉我祖父、父亲一直那么器重他,他是怎么回报我祖父,怎么回报我父亲的?这个老……”姬诵红着眼,在帐内咆哮着。

“诵儿,悄声……”姬旦也看完了信中的关键点,也明白了姬诵生气的原因。但碍于现在的实际情况,姬诵如此咆哮、如此谩骂,传到一众周国的贵族、官员的耳中,传到大唐国那边,着实有些不妥。

“去,立刻给大唐国去信,我周国不需要大唐国的援助,大唐国只需将那些擒获的精锐释放了就行,我们的事我们自己解决。让我母亲即刻返回,立刻去办。”年轻气盛的姬诵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意,朝姬旦咆哮道。

“诵儿……”姬旦忙上前按住了姬诵正在挥舞的胳膊,打算继续劝解。

“君侯、辅相,大唐国负责外交的官员已经渡过大河,说是奉命前来商讨大唐国援助的事项……”军帐外的卫士听到帐内的声音,不敢贸然入内,隔着军帐门口的布帘朝内里禀报道。

“让他滚……”姬诵想也不想地朝军帐门口吼了句。

“我滚很简单,但是再想让我滚回来,可就有点难喽。”门外响起了洪魁那波澜不惊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