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向导向萨珊使者解释,萨珊使者看着前方的骑兵,心中有了一种莫名的恐惧,他敢断定,面前这支骑兵必然经历过很多战争。
而且,面前带队的将军还是大宋的王,他来的路上听向导说过,大宋的统治者是皇帝,只有他的同族才能够封王,而眼前之人,还是皇帝的儿子,所以他比较谦卑,用波斯语说了一句,向导立刻向刘铄翻译,说是萨珊使者在感谢。
于是刘铄带领骑兵护送车队向长安进发。
一路上,萨珊使者不断向向导询问,向导也一一作答,距离长安越近,萨珊使者则越来越低调。
这些刘铄都看在眼中,虽然听不懂,但是从表情变化也能猜出来,他冷笑连连。
他看得出来,刚开始这位萨珊使者十分嚣张,但是随着见到他们他才收敛不少。
此时,萨珊使者内心是震撼的,关中的情况让他收到了打击,他没想到宋国很是富饶。
他看得出,关中百姓生活定然不错,因为路旁劳作的百姓穿着很是得体,虽然不够华贵,但是并不寒酸。
通过这些,他判断,宋国国力恐怕就算不如大宛国王说的那么夸张也不会太差。
如今,他已经收敛不少,他知道,面对一个未知而且强大的国家,绝对不能太过张扬,况且他还只是看到冰山一角。
能够成为使者,不是等闲之辈,面对大宛可以嚣张,但是面对宋国,他打算先低调一些,再观察观察。
队伍来到长安城下,此时,长安的巍峨再次震撼了萨珊使者。
有刘铄带领,城门守卫的士卒并没有阻拦,随后,刘铄送队伍来到驿馆,这里是内城招待各国商人和使者的。
刘铄道:“告诉使者,先在这里休息,等待父皇召见。”
向导向刘铄拱了拱手,然后道:“多谢殿下。”
随后,他向萨珊使者说明了情况,然后带着使者进入了驿馆,在驿馆中有专门的人负责安排,尤其这是南平王带过来的,更是被驿馆的人员重视。
安排好后,萨珊使者感到不可思议,长安的繁华和大气,他很是震撼,他对向导说想去集市看一看,于是,向导带着他来到了内城的集市。
内城的集市很繁华,但是并不是十分热闹,于是,萨珊使者问道:“怎么长安的集市如此安静。”
向导摇了摇头道:“您有所不知,宋国的都城长安有两个集市,这里是内城集市,内城住的都是宗室、大臣、世家、富商等,所以这里并不是十分热闹,而外城则是普通百姓可以去的集市,那里可比这里热闹多了。”
萨珊使者点了点头道:“那我们去外城集市看一看吧。”
这里是长安,而萨珊使者又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所以向导带着他前往了外城。
出了内城,明显感觉到外城要热闹的多。
走着走着,萨珊使者感觉到了不对,于是低头一看,发现路面看不出是什么材料修的,于是他问道:“这路是怎么修的,记得从进入关中一路就是这样的道路。”
向导道:“这是宋国特有的水泥路,具体的在下也不知,只知道,这种路十分坚固的而且路面平整,不会因为大雨而泥泞,同时马车行驶在上面很稳当,大人应当感觉到了。”
萨珊使者对水泥路很是好奇,特意蹲下摸了摸,但是他还是不知道是什么材料。
向导也不了解,所以只能比一旁等待,萨珊使者研究半天,他依旧没有得出结论,随后,他道:“走吧,去集市吧。”
萨珊使者打算见到宋国皇帝在问一问,于是他暂时压下内心的疑惑。
随后二人来到外城集市,这里明显热闹不少,而且这里的店铺普遍比较亲民。
同样,这里也有很多西域商人。
二人来到一家西域商铺,里面居然有萨珊形制的日用器具而且并不贵。
萨珊使者拿起一个盛水的壶,风格极具波斯特点,看上去很是亲切,外城不像内城,内城售卖的东西大多高大上,而外城大多都是普通用品。
萨珊使者点了点头,他明白,这应当是从西域传过来的,尤其那些商人都是来自西域,西域西部一些国家和萨珊波斯交往密切,货物交易更加频繁。
以往,宋国以为这些都是西域国家的东西,因为本来西域的风格和宋国就不同,所以,宋国那些达官显贵都以为那些是西域诸国的货物。
萨珊使者在外城集市逛了很久,他发现,外城集市货物更多,品种更多,甚至有一些城外百姓进城售卖自家产出。
这让萨珊使者感觉很是新奇,尤其是一位老者,面前是一些不规则的物品,看上去是简易的木凳之类的,不过却能看出,是手工打造的,因为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而且用的应当是树根。
萨珊使者问了问,并不贵,可是他不了解宋国使用的纸币,所以,他并没有去购买。
随后,二人返回驿馆,这下,萨珊使者有些相信大宛国王说的话就,尤其宋国普通百姓都可以进城出售自己手工制作的物品。
这对萨珊使者不算好消息,毕竟,宋国越强大对他来说并不是很好的事情,毕竟宋国很有可能拒绝和萨珊贸易。
萨珊使者又向向导询问了一些事情,突然,他反应过来,在宋国的北边还有强敌,魏国,但是问到魏国,向导却笑着告诉他,魏国可比不上宋国,而且魏国屡次被宋国击败。
这些对于萨珊使者并没有太多意义,所以,萨珊使者也就没继续问。
最后,他又问向导,何时能够见到宋国皇帝,向导也没办法回答,只能告诉他,等。
这一等,就是三天,萨珊使者都有些不耐烦,但是向导却告诉他,宋国皇帝可不好见,让他耐心一些。
没办法,萨珊使者只能等,直到宫中内侍前来传旨。
随后,向导和萨珊使者一同被内侍带进往皇宫,准备觐见刘义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