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王,这仅仅是第一个喜讯!儿臣这里还有一宝敬献父王!”
众目睽睽之下,子受将随身带来的一个笼屉递给太监。
帝乙示意下,太监接过。
打开笼屉,一股扑鼻的香味在大殿传开。
“这是?”帝乙疑惑。
“禀父王,这是儿臣历时一年半,航行八万里,才海外带来的神物,称作甘薯,可以食用的。”
笼屉中摆放着两层,一层八个甘薯,色泽艳红,热气腾腾。
这是海城国主郁方第一批甘薯,收获之后,亲自送到徐城给子受。
郁方兴奋的像个孩子:“我再也不愁没有粮食了!”
子受嘱咐:“收获的甘薯,想要保存得好,需要把它们切成片,晒干,甚至磨成粉。”
一旁太监对着子受躬身道:“请寿王殿下原谅,奴婢需要先试一下。”
子受理解,这是必需的环节,凡是入口之物,必定要有人先试毒。
太监试过之后,等了一会儿,朝帝乙点点头。
笼屉被呈献到帝乙面前。
帝乙好奇的掰下一块甘薯,放到嘴里咀嚼。
眼前不禁一亮:“确实是美味可口!众爱卿都来品尝一下!”
众大臣传递,一人掰了一小块品尝。
甘薯,也就是地瓜,乍一吃,任何人都会爱上这个口味。
但是一旦它成为主食,总会让人吃腻了。
不过用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却是最合适的作物!
在众大臣意犹未尽之时,十几个甘薯就告罄了。
“父王,此物如何?”
帝乙不住的点头:“香甜细腻,入口难忘啊!”
“儿臣大胆让父王猜测一下此物亩产多少,生长期多少。也请各位大人猜一猜,相差一百斤算猜对!猜对了本王可是有丰厚的奖励的。”
帝乙笑着说:“既然受儿让猜,那产量肯定非常高了!毕竟是受儿航行八万里弄来的神物!孤王先猜,一亩地产量为三百斤!”
帝乙这一猜也算是往大里说,要知道其他农作物亩产最多不过二百斤。
见帝乙都这么随和,大臣们也都放开了。
“二百斤!”
“二百五十斤!”
“四百斤!”
“三百五十斤!”
“五百斤!”
七嘴八舌的猜测,好像是进了赌坊,热闹非凡。
猜的虽然热闹,但是大家都不会多猜,最多的猜到五百斤。
而且,这五百斤一出口,就已经让一旁的人侧目。
好像是说:傻了吧唧的,你见谁家的粮食亩产五百斤的?
子受含笑不语。
众人也摸不着头脑,莫非大家都没有猜对?
费仲拱手说:“寿王殿下,难道我们猜少了?”
众人也满腹疑问的看着子受。
子受笑着说:“的确是猜少了,我建议大家不妨使劲猜,再给大家一次机会,猜对了本王奖励白银一百两。”
“一百两!”
一般的官员,月俸也不过百两。
只要猜对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大好事哪里找?
于是大家又开始从六百斤往上猜。
只是,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认知限定了思维!
在场的人这次最多猜到了亩产千斤。
“好了,竞猜结束,很可惜,众位大人没有一人猜对。”
子受又大方的说:“为了感谢各位大人踊跃参与竞猜,每位大人退朝后可以到殿外领取十只甘薯,回家煮着吃!”
“好,感谢寿王殿下!”
看着大王子阴沉着脸,子受禁不住要调侃他。
“王兄,看你不太高兴啊,不想要的话,本王不会勉强的。”
大王子像是吃了死苍蝇似的,憋得脸通红。
子受转身面向帝乙:“父王,这个甘薯,几乎是不挑地方,有土的地方就能种,一年可以种两季,春天一季、夏天一季,一季亩产一般是三千到五千斤,如果两季都种甘薯,加起来综合亩产六千斤到一万斤!碰到土地肥沃,气温适宜的时节,一季最多也有可能达到一万斤!儿臣请父王下诏,划出百万亩良田种植甘薯。为普惠天下,儿臣愿为使臣,出使西方诸国,推广甘薯、棉花种植!”
整个朝堂鸦雀无声。
亩产万斤。
每一个人都好像脑袋短路一样。
这怎么可能?
真能达到亩产万斤,那还会有粮食短缺的问题吗?
还会有人饿死吗?
“哈哈哈!”
一阵不合时宜的笑声打断了众人的沉默。
“亩产万斤,三弟你是要笑死我吗?”
不只是他,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子受的吹牛皮。
就连一直盲目相信子受的费仲,都产生的怀疑。
朝堂上阵阵的窃窃私语。
帝乙坐在大殿之上,流露出遗憾的眼神,怎么好好的,突然要吹这么大的牛皮呢?
帝乙非常的不理解。
“唉!”子受轻叹。
还是那句话,认知限定了思维啊!
倒是桥事,凑近子受询问:“寿王殿下,万斤是不足信的,既然此物高产,我们王城可不可以开辟试验田呢?”
总算有懂事的!
子受盯着他:“当然,有可能的话,王城可以开出一成的土地来种植甘薯。因为再多的土地,也没有那么多种子!做种的甘薯,要从海城运来。”
“好!我就等着殿下的良种了!”
见两人聊得热火朝天,大王子和一众大臣嗤之以鼻。
认为他们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
只是子受和桥事相谈甚欢,全然无视众臣鄙夷的目光。
朝堂的重心都集中在了这两人身上。
就连帝乙都有点愣神,这早朝咋成了受儿的新闻发布会?
“嗨——”
帝乙清了清嗓子。
众人醒悟,全部噤声,子受也垂手恭立,不再言语。
帝乙神情肃然:“寿王心系天下,为了百姓温饱,奔波操劳,孤王甚慰!今诏令寿王为大商使臣,出使西方诸侯国!”
说罢,示意一旁的太监。
太监会意,继而高呼:“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众大臣跪拜:“恭送大王!”
待帝乙离开朝堂,众人再次哗然。
整个朝堂彻底失去了庄严肃穆,大臣们争吵辩论,好不热闹。
所议不过都是子受夸大其词之语。
子受不屑于与他们理论,拉着桥事交谈。
但是这个嘈杂的环境,实在不是说话的地方。
两人不耐烦的退出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