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朕,南宋女帝,力挽狂澜于既倒 > 第298章 亩产五百斤的新稻种(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8章 亩产五百斤的新稻种(上)

申时两刻。

一辆有些破旧的驴车停在了朝天门外。

守卫在朝天门的宿卫禁军将士,立刻拿起武器上前阻拦了这辆驴车,一个身穿皮甲的小校站到驴车前,板着脸道:“这里是皇城重地,闲人免入,赶紧回去吧,不然咱兄弟手中的刀枪可是不认人的!”

“兵爷……我……不是……”

驴行的车夫是一个老实人,哪见过这种阵仗,见到禁军将士手里明晃晃的刀枪,吓得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这时候驴车的布帘掀开,一个面色黝黑,五十多岁模样,身着红色官袍的中年男子出来,对小校拱手道:“这位小哥别难为他了,是本宫租他的车子过来的。”

看到男子的红色官袍,小校有些疑惑的看了看男子,他在这里守卫多年,能身穿绯服的官员他多少也混了个眼熟,这位爷可是没啥印象:“请恕末将眼拙,敢问贵人身居何职,末将这才好放行。”

男子也不生气,从怀里掏出自己的官凭,微笑着道:“本官陈翰,蒙官家不弃,目前知农部事,今日如果有事起奏官家。”

“原来是陈尚书,末将有眼不识泰山,还请多多恕罪。”

小校听完这个名字,在看了看官凭上的名字,大吃一惊后又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位大神啊,难怪自己看着面生。

陈翰是宋代知名农学家陈旉(fu)的曾孙,陈家往上几代都是耕读传家,只是一直没人考取过功名,倒是对陈旉传下来的《农书》研究颇深。

到了陈翰这一代,陈翰总算是考取了进士入朝为官,只是他一直官途不顺,混了二十年官场还只是一个从六品兵部郎中。

几年前,官家开始裁撤厢军后,兵部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可有可无,被官家一同并入了枢密院。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农部,官家力排众议,让陈翰从一个六部郎中,成为了知农部事。

陈翰的官阶只是小小的提升了一级,可是实际差遣却是一部之尊,真的可以说羡煞旁人了。

自从农部成立以后,那可真的是比兵部还要低调,尚书、侍郎长期不在衙门里办公,只有两个郎中在那里凑数,只有在冬至、官家生辰等寥寥几日,陈翰才会回临安。

久而久之,许多人都忘了还有农部这个部门,许多人开玩笑的说,中书门下省的六部,实际上只有五部。

这位小校因为经常驻守朝天门,对朝廷官员的多少有所耳闻,这才记下了陈翰这位大神的名字。

“我可以入宫了吗?”

陈翰等得有些不耐烦了,似乎是有什么急事要汇报。

小校回头招呼手下放下武器,满脸堆笑的道:“自然可以,陈尚书你进去后,再到和宁门让内侍通传,官家应该很快就要召见你了。”

陈翰点点头,转身拿出一把光复通宝递给车夫:“还要劳烦小哥在此处等候我一阵,将我送回住处。”

车夫接过这一把光复通宝,粗略掂量有几十枚之多,脸上不由得笑开了花:“使得使得,小人在此处等候官爷便是。”

陈翰点点头,整理了一下官袍,昂然走进朝天门。

……

垂拱殿中,当赵灵笙听到陈翰有要事汇报的时候,连忙让宋冈亲自去殿外迎接,以表自己对他的重视。

陈翰这样的农业人才,可是事关国之根本的,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的。

过了约莫两刻,在宋冈的亲自陪同下,陈翰进入了垂拱殿。

“臣陈翰拜见官家。”

陈翰对赵灵笙躬身行礼。

赵灵笙笑着道:“陈卿平生吧,来人,给陈卿赐座。”

内侍搬来锦凳,陈翰再次表达感谢后这才坐下。

“臣不负官家期望,终于培育出了一种,能稳定亩产五百斤的稻种……”

陈翰的第一句话,就让赵灵笙喜出望外。

两宋时期,两浙西路一带的稻谷亩产能有三百多斤,这还是精耕细作下的产量,其他地方亩产普遍也就在两百斤出头的样子。

亩产五百斤的稻谷,那已经不能称之为高产了,而是神仙保佑了。

赵灵笙赶忙追问:“果真如此?”

陈翰摇着头:“臣不敢欺瞒官家,其实去年这种稻种就已经成型了,臣担心其只是昙花一现,今年在各地都有种植。臣前些时日带人亲自去各地收割、称重,两浙地区因为百姓善于种地,亩产普遍能达到五百八十多斤左右,其他地方因为田地、耕种的原因,亩产只能有四百斤左右。”

赵灵笙拊掌笑道:“好!好!真是太好了,新稻种能有如此亩产,陈卿你可是居功至伟啊!”

在这个年代能达到亩产五百斤,陈翰称为大宋神农也不为过了。

红薯亩产再多,可毕竟当不了主粮,炎黄子孙的主粮还得是水稻和小麦。

红薯刚推广的那几年,两浙西路的百姓恨不得把自家田地都种上红薯,后来才知道这玩意儿吃多了胀气泛酸,填饱肚子自然没问题,可要天天吃那可真是遭了老罪了。

再加上红薯种苗还是朝廷供应,所以稻谷、小麦依旧还是大宋老百姓的主粮。

陈翰连称不敢:“这都是官家的指点,臣这才能有所成就。”

他这番话倒是不假,赵灵笙虽然不懂种植,可前世从小就看过袁老培育杂交水稻的事迹,她就把自己知道的这些内容告知陈翰,没想到陈翰还真培育出了一种新稻种。

“陈卿,该是你的功劳就是你的功劳,朕不会薄待任何大宋有功之臣。”

赵灵笙对新稻种很感兴趣,问道:“陈卿,说说你是怎么培育新稻种的吧。”

陈翰在脑子里组织了一番语言,这才开始说道:“回官家,原本臣是准备改善早晚稻的,可是试过之后却无法改善早晚稻的缺陷,就只能另辟蹊径了。”

“臣根据官家所言,选择了占城稻为母本,每年选择产稻粒最多、稻粒最饱满的留种,反复多次留种复播后,这才终于得到了性状稳定的新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