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一场举办得很成功,大多数的官员都表示红薯挺好吃的,这玩意儿味道不错还顶饱,称作祥瑞当之无愧。

对于辣椒的评价则是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喜欢得不得了,讨厌的人也讨厌得不得了。

宴会过后,赵灵笙相信红薯和辣椒的名声就会很快传播出去。

过几年积累足够种子后,到时候大规模推广就很顺利了。

红薯推广之后,很容易就会被金国、蒙古等邻国获取,特别是对于蒙古来说,有了这个红薯完全就是如虎添翼。

赵灵笙也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吴笛的话让她打消了这个顾虑,这种红薯确实是能亩产万斤的苏薯八号,不过系统在所有的红薯基因里加入了一个基因锁。

就好像现代很多作物的种子不能留种一样,一旦留种会遭到种子公司的起诉不说,而且种子的优质基因会性状分离,作物会因此大幅度减产。

苏薯八号红薯凡是自行留种,第二年产量就会下降80%,第三年基本上就已经颗粒无收了,无论红薯藤多么的旺盛,块茎都无法膨大。

赵灵笙只需要建立若干个红薯种植基地,根据系统提示的方法培育种薯,每年供应当地百姓种薯即可。

一方面可以控制百姓种植红薯的数量,毕竟红薯固然可以填饱肚子,却不能长期的当饭吃。

第二也能最大限度的防止种薯流入金国、蒙古国,即使有利欲熏心之人将种薯卖出去,因为数量和种植年数的问题,也不会酿成大患。

等以后统一华夏大地之后,赵灵笙也能选择解除基因锁,让红薯能正常的自行留种。

辣椒和红薯一样,都设置了基因锁,只不过没有红薯那么严格。

自行留种后第二年产量下降50%,此后年年下降10%,直至最终保留在原产量的20%左右。

如果没有系统的这个基因锁,赵灵笙在没有取得对蒙古的绝对优势之前,是不敢公布红薯的存在。

最多只在临安附近的皇庄里种植,产出的红薯用高温灭杀活性后才送去赈灾,用作百姓以工代赈的口粮。

乔行简、葛洪、真德秀等人,在宴会结束后不久,也对推广红薯表示到了担忧。

赵灵笙对他们说了稍安勿躁,明年的时候她就会做一个对照组,自留种与培育的种薯做一个对照,他们就会放心的去推广了。

……

回到临安之后的下一个常平朝,赵灵笙给每个上朝的大臣们,发放了十斤红薯淀粉和十斤红薯粉丝,还有两斤辣椒当做福利,一同赠送的还有它们的做法。

红薯和辣椒的名声在临安快速传播起来,毕竟亩产57石的粮食,简直可以说是神迹了。

即使那个调味的辣椒,也能做到亩产8石多,比种粮食可要强太多了。

临安城中的百姓们,无不期盼着什么时候能吃到亩产57石的红薯,城外的百姓们,则是期待能够自己亲自种植红薯……

因为赵灵笙新君继位,大理、吐蕃若干部落、小日子的幕府将军,还有南洋的一些小国都派来了使臣贺喜。

这些国家的使臣,此时听说了有这种亩产惊人的粮食,哪里还能坐得住?

纷纷求见赵灵笙,想要谋求这种亩产数千斤的粮食。

赵灵笙现在是自己家都没有吃饱饭,哪里顾得上周围这些邻居?

更何况谁知道这些邻居,会不会把种薯交给金国或者蒙古,所以赵灵笙以种子非常稀少为理由,答应以后种子多了之后会与这些国家交易,将所有使臣都婉拒了。

临安城中有好些金国和蒙古的探子,他们得知此事后,迅速向自己的主子们汇报。

赵汝述率领一班衙役,在禁军的协助下,趁着这个机会一口气逮住了上百个探子。

经过审问,这些探子大多数都是金、蒙古两国派来的,他们有的是两国朝廷派来的间谍,有的是某个位高权重的臣子派来的探子,等等不一而足。

赵灵笙心情很不爽,作为大宋特务机构的皇城司,这些年基本上是毫无作为。

不说是刺探情报这种老本行了,就是在临安的那么多间谍、探子,如果不是因为这件事暴露的话,他们也都没有任何发现?

想想老朱家的锦衣卫、东厂、西厂,老赵家的皇城司简直弱得一批。

不过这也正是文官们想要的结果。

皇城司除了在赵匡胤、赵光义俩兄弟手中,还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在其他皇帝的完全就是摆设。

不仅如此,是个文官就要来踩两脚皇城司,凸显自己的政治正确。

如果赵灵笙想重新启用皇城司,不仅仅是文官们会炸锅,就是她那几个师傅也会竭力反对。

没办法,对于这种搜集阴私的机构,没有人会喜欢,尤其是那些私德有亏的官员们,更是对皇城司深恶痛绝。

赵灵笙也只能用曲线救国的策略了。

这一天,赵灵笙找来了枢密使吴柔胜、枢密副使贾涉,还有左右丞相乔行简和葛洪。

“各位卿家,这次朕让你们过来,是想在枢密院下组建一个军情司,专门去金国、蒙古等地探听情报,也免得被兵临城下我们还懵然不知,不知你们意下如何?”

赵灵笙的打算就是,在组建军情司的时候,暗中拉扯起一支情报机构。

这支情报机构只有调查权,没有批捕、审批权,更不会对其他人知晓,绝对听命于自己。

不然的话,身在皇城中的赵灵笙,被臣子们糊弄了她都不清楚。

军情司也是很有必要的机构。

偌大的一个枢密院十二房,居然没有一个情报机构,既不知彼也不知己,难怪打仗怎么都打不赢。

吴柔胜听到赵灵笙的建议,第一个赞成道:“官家此言甚好,我们确实需要一支探听敌国情报的队伍,不然就实在是太过被动了。”

贾涉也对此表示赞同。

见到枢密院的两个最高领导都同意了,乔行简和葛洪也没什么好反对的,同意拨出一笔款子供军情司使用。

葛洪这时候从怀中拿出一本册子,道:“官家,史弥远、夏震、郑清之、袁韶四家的所有抄没的家产,都已经清点出来了,请官家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