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 第191章 益州四十几路反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既然找好了北方的盟友,那么下一步就是要树立起来一个共同的敌人,恰好这个人很快的就自己送上门来了。

我们之前说了,一片混乱的益州几乎没有了种地的农民,所以在后期的时候,那些割据的军阀们要么组织手中的军队实行军田制,要么就只能到外面去买粮。

要如何去买粮食呢。

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占据了剑门、汉中等这些地方的反王,他们会把境内大量盐井提炼出来的盐顺着汉江运往北方,从并州代州两地换来粮食和铁器,然而这种方法很不长远,由于汉水一带多变崎岖的地形,使得两边的商贸往来很不顺畅,每次能够往返所带的东西简直微乎其微。

第二种方法就简单的多,陆路从泸州和昭通一带,可以直接进入交州和青州,在交青两州后面就是那粮食物产无比丰硕的扬州。

此时的交州和青州,正处在王弼的一手控制下,因此从益州来扬州买粮的人,就等同于在跟朝廷买粮。

反王跟朝廷买粮,这听起来很滑稽,但是一方面南胥朝廷无力去掌控益州的局面,另一方面益州继续乱下去似乎比益州被整合成一个新的势力要好,所以王弼对于维持益州混乱的局面还是做出了肯定的评价。

现在的益州就这样达成了某种微妙的平衡,那些占据着盐田的反王,会用境内产出的盐去向别的反王交换粮食和铁器,而有能力从境外弄进来粮食的,则会用粮食去交换盐。

就这样在某种默契的配合之中很快的那些实力较小的反王率先撑不下去了。

要说他们给自己冠以一个起义军的称号,实在有些抬举他们,他们中大多数人其实跟山贼土匪无异,所占的地盘太小,内部没有可以循环运作的政治系统,外部又四处树敌没有可以商贸的道路,因此,很多只是占据着一县半郡的小股势力慢慢的就被其他势力蚕食了进去。

一直到了元朔四年的时候,整个益州还存在着的势力就从一开始的四十几家变成了现在的十二家。

这十二家中又有四个是拥有着统一益州实力的,另外那些几乎都是这四家的附属。

对于现在的益州格局那就要说起两个很久不见的老朋友了。

说起来这两个少年从齐王府悄悄逃走回到益州的时候,张四七十七岁曹规才十六岁,虽然十六七岁的年纪在当时已经到了娶妻生子考取功名的时候,但是似乎无人注意到,眼前这两名少年十六七岁的年纪已经干过杀了人家全家这种绝戾的事情。

此时的张四七和曹规才一回到益州就被一伙子抓丁的义军给撞见了,看见两个年轻的小伙,负责招募人马的义军头子眼前一亮,这可是送上门来的劳力,于是那小头目大手一挥瞬间就有一帮头上裹着红布的义军一拥而上将两人捆了起来。

曹规深谙好汉不吃眼前亏的道理,于是他一把拉住了将要暴动的张四七,在这里跟这帮义军起冲突,恐怕只会白白丢掉小命。

曹规看得出来,这帮义军不是想要杀了他们二人,而是这伙子人应该急缺人手,所以才会如此漫无目的的到处抓年轻男子。

果然当张四七和曹规被他们押进了军营里面,然后被粗暴的丢进一个四周用木桩围起来的大牢中,才发现这帮人在此之前已经抓了数百人关在这里。

这几百人如同牲口一般被关在牢笼中,他们中有一些是从周边村里抓来的,穿着破烂的衣裳,脸上露出来被晒得沟壑纵横的疤纹,还有一些应该是某一方势力的俘虏他们头上歪歪扭扭的包着各色方巾用来区分对方的身份。

张四七和曹规被粗鲁的推进牢房里面,一进到里面简直臭气熏天,横七竖八躺了一地的人,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活着的,又有多少是躺着的尸体。

等到入了夜,两人这才慢慢凑到几个还算活泛的俘虏跟前,那几个人显然是被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的,因为这些人头上都裹着土黄色的方巾。

那几个人看见慢慢挪过来的哥俩,明显露出嫌弃的表情,只不过也未出声驱赶他们,任由他俩在一旁听他们交谈。

在那之后曹规与张四七才了解到,原来把他们抓来的这帮人属于一个自称是“天还大裕王”的势力,虽然这家伙自己给自己封了个王,实际上这伙人原本就是盘踞在大关山上的一窝匪徒,当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伙人大肆下山去抢钱粮和女人,因此吸引了一大批吃不饱饭的农民前来投效,所以倒也聚起了五六千人。

而这一次跟他们交战的一伙,也就是面前这几个头戴黄巾的势力,则是属于一个名叫乌衣教的帮会,据说这个乌衣教的教主,原本是青城山老观峰上的一个道士,但是这个老道不求仙不证道,只是趁着大乱的时候带着一帮子信徒跑到了昭县县城里,并且靠着城内那些有钱富户的支持下,很快就占了昭县县衙,而这个原来是青城山老观峰紫云观暮山真人的老道士,就此在县衙里建起来一个名曰乌衣教的帮派。

乌衣教很快就发展为一个数万人的大帮派,整个昭县也完全处在他们的掌控之下,至于为什么叫乌衣教,原来是自那老道士为首的一帮子核心成员全都身穿黑衣,当然像眼下这几个小喽啰,是配不上穿黑衣的身份的。

曹规想到当年老乞丐带着自己在益州境内四处游历的时候,也曾登上过青城山,不过那时候青城山似乎一直在跟北方的武当山争天下道统的地位,所以那时候青城山的每座峰观里都设了捐香施米的铺子,不少吃不起饭的老百姓不远万里从山下爬上来因此保住了性命。

不过当时老乞丐对于他们的做法是这么评价的:

这帮老牛鼻子盘踞在这里沽名钓誉,用老百姓的米来救老百姓,自己却从中间搏得好名声,你别看这座山又高又大,可是对于这种污浊市侩的地方,神仙向来是不会多瞧一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