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历史直播:我用天幕改变历史 > 第96章 论现代玉米的增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建国初,玉米的产量是并没有今日这么高的,亩产大概也只有100公斤左右。

但我们刚才说,现在玉米的亩产平均700多斤。

大家肯定好奇,是发生了什么,才让我国的玉米有了今日的产量。

这我们就要说一个人了。

他名叫李登海,是我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同时,他也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之一,与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

又是世界玉米栽培史上夏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

还是我国感动中国“双百”人物中的两位农业科学家之一。

用50年完成了143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

是“时代楷模”,育成了我国首个具有亩产1000-1400公斤以上高产能力的夏玉米品种。

创造了黄淮海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亩产1761公斤的百亩丰产方。

开启了一亩地可以养活四个半中国人的新纪元。

这些可不是我说的,而是他靠着自己,实实在在获得的荣誉。]

伴随着虞美人的声音,天幕配上照片的同时,也哒哒哒的同步跟进信息。

看得各朝代众人目瞪口呆。

南北朝,北魏。

贾思勰都有些恍惚了,忍不住想,这真的是在介绍一个农学家吗。

又是“十大功勋人物”,又是感动中国“双百”人物,不敢置信。

就想想他们,写个农书,都要说一声,“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想想就一把辛酸泪。

特别是看看他现在这个时代,再看看天幕。

更酸了。

……

事实上,对于封建王朝那种“学者不农,农者不学”什么的,虞美人是真的不能理解。

弄不清楚明明是一群狗熊,居然还看不起英雄。

[大家看到这一系列的成就,是不是觉得,他一定有一个较大多数人更为深厚的背景,渊博的知识。

他才能做成这样的成就。]

各朝代众人都知道,一般虞美人说这话时,下一句一定是否认。

但,“难道不是吗?”在他们的认知中,能够这么厉害的,或者能够写书的,能够被认可的,不都是那些士人吗。

哪真的有他们这些普通百姓什么事。

就算有,看上期天幕中,不也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吗。

他们心中怀疑,但也期待。

这要真的是农民出身,那真的太厉害了。

无法想象的厉害。

秦朝。

嬴政看看那个100斤,再看看那个700斤,陷入沉思。

有能力的人是什么出身,他并不是十分在意。

就像他大秦,朝堂上真正的秦人可没多少。

但他统一六国后,谁敢说自己不是秦人。

祖龙就是忍不住想,他大秦的稷亩产130斤,后世亩产600-800斤

看来还得重用农家人,让他们好好研究一下,后世如何做到的。

百姓们更是激动搓手手。

想着,玉米他们期待不了,但水稻和小麦可以期待一下。

……

[说起李登海的出身,还真不是特别有权有势。

真要说,最初的他是个农民,还只是初中学历。

“1966年初中毕业后,我就回家务农了。”在一次的采访中,他是这样说的。

但他却是个好学的人,在家务农的那段时间,他时常围着技术员请教问题,直到弄明白为止。

几年后,在1972年的一天,他作为农科积极分子,被派到山东掖县种子站学习。

在那次学习上,第一次接触杂交玉米的李登海,从一份报告上看到,m国的一名农民创造了当年玉米最高的亩产量。

那高达1250公斤的数字,让李登海第一感觉,就是怀疑是不是印错了。

毕竟,山东地区当时的玉米亩产量也就100-200公斤。]

各朝代众人:!!!

救命,这个剧本怎么这么熟悉。

这不就是他们这个时期的亩产量,跟现代的亩产量的差距吗。

然后呢,然后呢?

他们感觉自己好像在听一个很传奇的故事。

有点遥远,但又因为主人公的身份跟面对的环境都与他们相似。

就莫名,非常有带入感。

……

[当时的李登海就在想,“m国农民能做到,中国农民也能做到。”

豪言壮语立下,他也不是光说不练空把式,很快也开始他的学习之路。

那个时候,很多人觉得李登海这人,怕不是痴人说梦,做梦都不做点现实的。

因为育种这件事情,没有一件简单的。]

虞美人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想起来自己还没说育种是啥。

[育种,是一种遗传学术语。

简单来说,育种的意思就是,用人工方法,选择和培育家养动物、栽培植物以及微生物新品种的过程。

即通过引种驯化、定向选择、人工杂交等手段,培育出在产量和质量上能满足生产和消费要求的优良生物品种。

而现代很多作物的高产,就离不开这个育种技术。

举个例子,一种玉米它的优点是产量高,但抗病虫害能力不太行。

另外一种玉米产量平平无奇,但抗病虫害的能力特别强。

若是大家想要产量高+抗病虫害的玉米,就要想办法让这两种玉米杂交,然后生宝宝。

他们的宝宝,也就是下一代的玉米,就很有可能会出现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双高的玉米。

这样,大家懂了吗。]

虞美人说完,没再着急说下一句,而是给了他们一定时间消化。

各朝代众人闻言,先是迷茫了瞬,接着,农学家最先反应过来。

点点头,提笔,毫不犹豫先记上再说。

接着,大多数人又自己咀嚼了几遍。也都懂了。

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但问题是,他们是第一次听见这种理论,难免还是有些反应不过来。

除了这次,他们离这个知识点最近的时候,也就天幕上次讲的养蜂。

如此,听懂的兴致勃勃的对没听懂的解释。

没听懂的听完解释,也很快的恍然大悟。

跟天幕上次说的自交和杂交很类似嘛。

想着,他们瞬间自信起来了。

这好像也不是特别难嘛。

他们觉得他们可以。

完全有希望。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