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72年十月底的周一,香江股市爆发了置地有限公司对牛奶公司的收购战。

这是香港股市发展史上首家最广为人知的收购战,其影响非常深远。收购爆发当天,香港恒生指数大升43.67点,以626.66点收市,升幅达7.4%。也正是受该收购消息的刺激,恒指便于第二年创下了1700点的历史高位。

在此之前,王达成的证券天团发现这支股票成交量放大,他们收购些困难,王达成让他们反向收购置地的股票。

至于原因,他并没有告诉下面的,下面的人也没有问,身为工具人,他们已经被磨练出来了,对幕后大老板有一种盲目的崇拜。

大名顶顶的香江置地英资怡和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号称当时世界最大的地产公司、香江股王,占有中区最繁华地段的大多数地产,是香江地产大亨。

但随着中区可供开发土地资源的减少,置地公司急于向本岛东区的广大新兴地段发展。

而牛奶公司创办于1886年,由苏格兰医生曼深与5位香江商人合作成立。到1970年代,牛奶公司则为德高望重的豪门周氏家族所有,其董事局主席周稀年是带英册封的华人爵士,是当时香江政商两界红人。

由于牛奶公司的养牛厂房占有铜锣湾薄扶林道大片土地,置地有限公司对它早已垂涎许久。一直待机将其控股权掌握到自己手中

在10月30日之前,怡和那边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收购牛奶公司股票的时候,有一股力量也在收购,而且对方好像更大胆。

为此,怡和凯瑟克怕夜长梦多,就下令发起全面收购。

10月30日晨,置地在报纸上发布公告,建议以10月27日收市时两股股价为94元的置地股票换取牛奶公司股东手中的股价为135元的一股牛奶股票,换股截止日期为11月29日。

置地公司称牛奶公司股东手中的股票将升值为94x2=188元,增值幅度达40%,并称收购后的牛奶公司将得到母公司的大力支持从而得以飞速发展等等。

当天股市一开市,牛奶公司以188元高价开盘,并以196元的高价报收,比前一日收市价135元,大涨了45%;置地股价也涨至104元,升了10元,升幅约11%。整个股市忽然间沸腾无比,令当时没有经历过收购战的众多股民瞠目结舌,气氛极为狂热。

但是牛奶公司方面却迟迟没有反应,如果发生这种事情,董事会应该宣布停牌。但周爵士仅对置地公司挑起的收购战嗤之以鼻。市场在牛奶公司不作为的情况下,牛奶公司股价回落到191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置地方面却极其活跃,为提高其股票身价,置地公司实行资产重估,并将重估增值的17.5亿元盈余拔作资本金,派发“数量可观”的红利,还声称:保证1972年度派息不少于1.2元,增幅26%,1973年股息1.5元,增幅25%,1974年股息2.02元,增幅更高达35%,以此提高股价,显示出对这次收购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志在必得的决心。

11月3日,牛奶公司这才聘请投行机构——罗富齐父子(伦敦)公司研究置地的收购建议。并呼吁牛奶股东在做出任何决定前,先等待董事局的进一步通知。

由于牛奶公司拒绝收购,置地公司必将提高收购价,这使牛奶公司股价再创新高。7日牛奶股价又升22元,以228元收市,置地股价亦从前日回挫中又升上104元,股市恒生指数创700点历史纪录。

在北美的王达成坐山观虎,反正他手上的筹码是最多的,等他们决出结果前,将手中的股票扔出去就好。

11月9日,牛奶公司召开董事会记者招待会,由罗富齐公司提出反对收购三大理由:

1.若接受收购建议,将会减低牛奶的股票股息。因该年牛奶公司每股股息为3元,而置地2股股息才2.4元,如果计算股息,五股置地才能换二股牛奶公司的股票。

2.1972年度,牛奶每股盈利3.65元,置地2股合计才盈利2.58元,合并牛奶后,置地盈利增为2.79元,而牛奶则减少0.81元,这是对牛奶股东的公平。

3.置地收购目的是利用牛奶的优势来扩充自己业务。作为牛奶公司来说,在各方面声誉良好,优势显着,毋需借重收购合并拓展发展空间。

因此,牛奶断然拒绝建议,周稀年也充满信心地认为收购不会成功。并且,牛奶公司为吸引股东,打击置地的收购建议计划,提出将股份拆细,一股牛奶股票拆为5股,然后每1新股送一红股。换言之,现在股东每股变为新股10股,实际增加9倍。同时宣布1972年度盈利,将比上年增长35%。1972年度预计派息每股增幅达67%。在这一消息刺激下,10日牛奶股价最高升上290元。

此时,证券天团下决定的马有财下令,开始抛售手中牛奶与置地的股票,并一度将牛奶的股价打落到230港币,收市前,在韭菜们的带动下,最终以以267元收市,一日升了50元,升幅达23%,比10月27日新纪录,最高曾上升154元,恒指亦再创759点历史记录。

当时牛奶的市盈率高至73.4倍,置地更高达98.5倍!可见股市的疯狂已到不合情理的地步。但与未来的大A中的牛股相比,只能说小屋内大屋。

尽管此时收购战已达到白热化,但收购双方却自始至终没有动用现金来收购或反收购,甚至没有用提高收购价的方式来吸引股民,除了用换股、拆细和派息的优惠条件吸引股民之外,双方只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来指责对方、抬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