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汉位面,公元前200年。

“就应该这样,强硬一点,直接融合!”

刘邦也不由点头称赞道。

不像他迫于无奈,只能分封出去八个异姓诸侯王,导致现在麻烦事不断,实在闹心啊。

只不过,当时大汉初立,形势所迫,他不得不接受儒家等势力的意见,进行分封,像苻坚那样实施所谓的“仁政”。

但若是他有秦始皇那样的权势,那他肯定不会这么做,而会像孝文帝一样强硬下去,从而避免如今的烦心事。

不过,他十分清楚“仁政”的本质,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演戏,并没有像苻坚真的被忽悠住,连降将都敢放进前线。

这大概也是新立的大汉,没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正是迁都的决定,才爆发了六镇的起义!

由此可见,迁都一定要慎重啊!”

说完这话,隋文帝不由看了一眼那个逆子,露出极为复杂的神情。

在孝文帝改革当中,除了汉化,还有一项重要的决议,那就是迁都洛阳。

当时北魏的都城位于偏僻的平城,交通不方便,也不利于统治北方广大的土地。

鉴于以上种种的原因,外加上为了更好地融入汉族当中去,孝文帝最终决定迁都洛阳,到中原腹地当中去。

但这样一来,原本在北方戍边的六镇,就远离了权力中心,地位变得更加低下。

而反观,那些迁入河南者则变为了羽林、虎贲,地位与勋贵相当。

由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六镇的军民越发不满,最终发动了起义。

虽然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北魏也因此七零八落,不得不分裂成为了东魏、西魏两个国家。

对于隋文帝来说,他那个未曾谋面的爷爷,就是战死在对付起义军当中。

不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也正是在这场起义当中,他的父亲杨忠选对了阵营,获得了从龙之功,最终晋封为国公。

他们杨家,也从原本的地方大族,一跃成为了皇亲国戚。

同样的,正是有这个先例在,隋文帝虽然有心想要迁都,但却迟迟没有这么做。

在他的设想当中,应当等皇权进一步巩固,并且洛阳的建设也差不多的时候,再进行迁都。

否则的话,万一再像北魏那样,引起关陇士族的不满,从而发动起义的话,那对隋朝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在他的计划当中,需要两到三代皇帝经营的迁都,竟然被那个逆子一上位,就搞定了。

并且,这中间并没有出现像北魏那样的情况。

虽然他大隋最后还是天下大乱,到处揭竿起义,但很明显,这些起义的原因,并不源于迁都。

预想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他都不知道该说那个逆子做得好,还是该说那些关陇士族是软蛋了,连这都不起义。

......

大唐位面,公元630年。

“没有孝文帝,就没有如今的大唐啊!”

听着电台,李世民如此感叹道。

虽然在“一锅乱炖”的情况下,其它民族已经逐渐开始融合、接受汉族文化。

但北魏,以及分裂后的东魏、西魏,本质上还都是鲜卑族的政权,具有一定的民族色彩。

不过正是孝文帝的改革,一律穿汉服,说汉语,才让这种民族色彩大大减少。

像如今的鲜卑族人,在对方不暴露自身民族的情况下,外人光从外貌、穿着、谈吐等方面,基本上很难辨认出其鲜卑族的身份。

也正是如此,当初的隋文帝才能取周自代,如今他李家才能坐到这个位置。

否则在尖锐的民族对立情绪下,这两件事就算可以做到,也是极为困难的。

当然,即使是这样,无论是隋文帝,还是他李家,依旧避免不了与鲜卑等外族合作。

他的奶奶是鲜卑贵族,他的母亲同样也是鲜卑贵族,甚至于他的观音婢同样是鲜卑族。

可以说,李家和鲜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过因此说他李世民,乃至整个李家,不属于汉族,那就纯属胡扯了。

总不能汉人含有百分之十的外族血脉,就不属于汉族,而外族人含有百分之九十的汉族血脉,却还是外族吧?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的话,那现如今,就真没有多少“汉人”了。

毕竟经历几百多年的“五胡乱华”,在华夏境内,一般人体内想要不含有外族的血统,那是极为困难的。

指不定某一代的先考(男),或者先妣(女)就是外族人。

而且就算都不是,也很难保证其先祖的祖上没有外族先祖,只要有,那必然含有外族血统,这是很难避免的。

至于该用什么标准,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汉人”,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至少他李家,从父系,也就是男性传承来说,一直都是汉人,没有鲜卑先考。

......

画面继续。

【之后,北魏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

【这个时候,由于之前的铺垫,胡汉融合已经进行到了一个相当深的程度了。】

【但那个关键问题,如何将“部落军事”转化为了“国家军事”?】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那融合始终差一步,统一也就差一步。】

【正所谓“人都是逼出来的”,西魏的宇文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当时西魏大败,损失了六万多兵力,几乎是宇文泰所有的家底了。】

【而东魏又逼得紧,要是宇文泰找不到新的兵源,那西魏就没了。】

【按照咱们现代人的想法,没有兵,那就征兵呗!】

【但这个想法,放到西魏那个历史环境中,是不可行的。】

【毕竟混乱了好几百年,皇帝换了一茬又一茬。】

【这种情况下,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忠诚可言,更不要说主动参加征兵了。】

【至于强征壮丁,征到的数量也极度有限,对付不了东魏,还很有可能当逃兵。】

【而有偿征兵的话,西魏刚刚大败,哪有什么钱来征啊!】

【所以,宇文泰当时已经走到穷途末路,不知道该怎么办。】

【直到他看到均田制,突然就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办法。】

......

三国位面,公元221年。

“兵力,才是衡量实力的重要标准啊!”

听着电台,刘备不由感叹道。

以少胜多的战役,看起来挺多的,常被人津津乐道。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那些常规的“以多胜少”的战役,根本没有人讨论,从而造成了“以少胜多”很正常的错觉。

而身为一名将领,刘备是十分清楚兵力的重要性的。

没有足够的兵力,即使是白起与韩信重生,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或许能靠取巧“以少胜多”赢上几场战斗,但对于整个战役来说,终究只是杯水车薪。

就像“赤壁之战”,他和孙权“以少胜多”赢了曹操,但到现在,他们俩依旧魏国被压上一头。

“有了玉米、红薯等高产粮食,粮食暂时不用愁了,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征更多的兵!”

刘备又是道。

相比于曹魏,如今蜀国的兵力还是不够看,很难与之正面对抗。

而制约蜀国兵力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的问题

如今蜀地兵力的主要来源,就是招募。

不过说是招募,更多的其实是强制的,只要是适役的,都得来。

不夸张说,在蜀地,几乎所有男子都被迫当兵。

而像曹魏,虽然有强制兵役的存在,但并没有那么极端。

究其原因,就是如今蜀国的人口少,大约只是曹魏的五分之一。

相当于只要曹魏每五个人出一个人来当兵,就足以碾压蜀国了。

这样一来,蜀国若是不强制征兵的话,根本没有办法与人数众多的曹魏抗衡。

即使是这样,与曹魏相比,蜀国依旧相形见绌。

毕竟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根本没有办法。

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人口问题,其实就是粮食问题。

不同于现代越来越流行的“丁克”思想,这个时代的人们那是巴不得多生一点孩子呢。

而之所以不生,就是因为养不起那么多的孩子,粮食不够用。

若是有充足的粮食,那新生儿童的数量绝对会爆发性上升。

就像曹魏,地处北方中原,土地众多且肥沃,粮食总产量自然比蜀地多上不少,所以人口要比蜀地多不少,因为养得起这么多人。

但如何提高粮食总产量,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即使形如诸葛亮等人,也暂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放弃。

不过这一切,随着玉米、红薯等种子的“天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这个问题。

剩下的问题,就是该如何拓宽兵源。

虽然未来玉米等作物推广到整个蜀地,粮食总产量上升之时,百姓自然会多生孩子,进而提高蜀地的人口。

但中途所费的时间,并且考虑到新生儿成长的时间,两者加起来,估计要数十年的时间,现在的蜀国根本等不起。

所以,现在的蜀国,是有了更多的粮食,却没有这么多吃的人。

而国内该征的兵,也都给征完了,只能从别处下手了。

就比如,受到上期电台启发,开展的“解放奴婢运动”,就是想趁另外两方,没有反应之时,尽可能“偷人口”。

......

大隋位面,公元595年。

“当时宇文泰所面对的形势,确实危急!”

隋文帝认同地点了点头道。

经历六镇起义之后,北魏再也无力维持北方的统一。

于是,在宇文泰为首的诸臣支持下,西魏建立了,并与高欢支持的东魏对立了起来。

所以,虽然西魏与东魏的皇帝都是北魏皇室的后裔,但实际掌权的其实是宇文泰与高欢两人。

而后面的北周与北齐,也是两人的后人见时机成熟,从而篡的位,属于是一脉相承了。

不过建立不久的西魏,日子可一点也不好过。

由于位置、人口等方面,皆劣于东魏,所以高欢仗着兵强马壮,那是年年袭击西魏,多次西魏境内掳掠人口、物资。

到了公元543年,高欢更是派出十万大军,渡过黄河,与宇文泰大战于邙山。

结果,此战高欢一方大胜,而宇文泰一方则死了六万多的士卒,数年经营建立的军队是损失了大半。

而当时西魏所处的关陇地区,鲜卑族人本就少,经历这一战后,就更加少了,想依靠他们补充军队,那是不可能的。

此时,宇文泰确实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如果他没有办法补充军队,那西魏很有可能自此崩盘。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从均田制中获得启发,想到了那个办法,并且凭借着此法,还成功反超了东魏。

.....

画面继续。

【北魏就已经开始实施均田制了,宇文泰原本打算抄作业的。】

【然而很快,他发现一个大问题,北魏的官僚系统比较完备,收税很是容易。】

【但西魏刚刚分裂不久,官僚系统还没有成形,分出去的田根本收不上来税。】

【那该怎么办?】

【恰巧如今又到了穷途末路,宇文泰灵光一闪,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大气地表示,田都分给大家,不收税,但是每家都得出人参军,并且自备武器与粮食。】

【田地对普通百姓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而且百姓普遍比较朴素,没有想过朝廷收不上自己的税。】

【为了田地,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参军。】

【于是,西魏迅速拥有了一大群的兵源。】

【宇文泰这一波,相当于用管理不过来的无主田地,没花一分钱,就换取一群给他打仗的人,不是“白嫖”,但胜似“白嫖”。】

【而反观东魏,还有后面的北齐,还一直是“部落军事”,缺乏有效的兵源。】

【所以,最后西边能够吞并东边,也就不难理解了。】

......